终身成就奖:林良明

1941年1月出生,1964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中共党员。

1964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内科专业,同期分配到中国医学院儿科研究所(1983年改名为首都儿科研究所)从事儿科保健流行病学及儿内科工作至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儿童纲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儿童保健学会常委、中华儿童保健杂志专家评委、中华儿科杂志专家评委、中国家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编委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儿童疾病,对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肠痉挛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主持全国儿童死亡调查和监测,儿童肺炎防治研究及儿童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研究全国儿童哮喘、母乳喂养、ORS、低出生体重、维生素A、K缺乏、育龄妇女及儿童贫血等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曾在中国农村儿童肺炎监测及防治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调查研究发表多篇国内权威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40余篇。

终身成就奖:刘玉琳

1941年3月出生,1965年10月参加工作,曾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内科工作,主任医师,研究员。

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从医40余年,一直从事医疗、科研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儿科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均较娴熟,擅长小儿呼吸道疾病,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憋性肺炎做过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全国儿童肺炎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研究;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研究;中国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婴儿维生素K缺乏的研究等。曾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次,卫生部科技成果奖2项,北京市科技成果奖8项。撰写论文50余篇。主要论文:人肺重支原体感染的研究、3岁以下儿童肺炎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小儿肺炎的病原及临床研究、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研究、1991-199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监测结果、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等。

终身成就奖:吴光驰

1934年3月出生,1958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研究员,中共党员。

1958年9月1日参加工作。1999年1月1日退休。曾先后从事儿内科临床、儿童保健、儿童营养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城市儿童保健,农村儿童保健,佝偻病预防与治疗,母乳喂养,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与防治,儿童肥胖,儿童高血压等。结合科研研制出“复合钙”配方。获得儿童发育测量尺专利(专利号88-2-01277)。发表论文80余篇,科技著作5册,科普26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成果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终身成就奖:赵锦铭

1936年6月出生,1962年10月参加工作,曾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工作,研究员,中共党员。

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课题组长,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北京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自1962年由中国医科院医科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擅长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轮状病毒及干扰素等方面研究,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技术水平及丰富的研究经验。先后申请到并亲自实施多项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科研课题。公开发表论文近60篇,多篇载入《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世界优秀医学论文选要大全》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曾有多项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参编“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分子微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国医学检验大全”、“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10部书。

终身成就奖:朱宗涵

1941年10月出生,1964年参加工作,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研究员,教授,中共党员。

朱宗涵研究生毕业后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作,先后任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92年至2002年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局长;在学术方面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儿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宋庆龄基金会儿科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任WHO急性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和防治合作中心主任,WHO急性呼吸道感染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中国合作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其负责的多项科研项目,如婴幼儿肺炎的防治,我国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我国儿童生存水平和干预研究等分别获得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任政协委员期间,连续4年为建立儿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提交议案,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从2007年在全国推行,2010年覆盖全国。2003年SARS流行期间,朱宗涵被任命为国家SARS防控指挥部SARS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SARS防控指挥部顾问和专家组组长,WHO工作组总协调员和市政府首席谈判代表。出色完成了任务,被评为科技部SARS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北京市SARS防控先进个人。SARS防控工作结束以后,他组织北京市和WHO专家总结SARS流行和防控经验,并在JAMA等杂志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获美国CDC当年颁发的《James H. Nakano 奖(2003)》。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受国务院妇儿工委委托,他组织专家组,撰写了“地震中儿童救助和健康保护的建议”的紧急报告,呈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得到时任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和指挥部领导的重视和批示,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贡献。他和陈春明教授等共同组织开展的农村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从科研试点到全国推广历时十余年,现在已成为国家儿童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正式项目,2018年项目已经覆盖680个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全球最大的儿童早期营养改善项目,得到WHO和UNICEF的高度重视。朱宗涵牵头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国家卫健委妇幼司领导下已经在全国妇幼保健系统推广,已建立50个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2014-2016年在国家卫建委妇幼司领导下,朱宗涵主持了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项目,为680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县培训30名儿科医生。朱宗涵在推动医学院校儿科专业的恢复,全国儿科医疗机构建设,国家儿童用药保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作为儿科专家的代表,曾参与国家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儿科事业改革和发展,儿童用药保障等方面国家文件的制定。朱宗涵研究员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扑在儿科发展及儿童健康事业上,用他辛勤的劳动、默默地奉献和卓越成绩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爱戴。为儿科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突出贡献奖:戴耀华

1945年10月出生,1970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共党员。

戴耀华研究员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1981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硕士学位。1970-1978年先后在陕西省榆林地区妇幼保健所、榆林地区卫生局、榆林县医院工作。1989-1991年,先后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进修学习。现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事迹如下:

曾由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特聘为儿童和青少年卫生和发展专家执委会成员,多次被WHO邀请为顾问参与制订儿童卫生的全球性策略,与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外大学都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20多年,认真履行了中心的职责,圆满完成了合作任务,使中心在国际、国内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与好评。她还热心于学术团体工作,在担任两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期间,分会多次被评为先进分会;同时,担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后也被评为先进集体;2019被评为第三届国之名医。

参与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卫生部)制订的“婴幼儿喂养策略”,牵头承担了“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儿童营养等项目,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品(营养包)”的标准提供依据,目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专家组成员,负责“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和督导。

为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戴耀华及其团队负责翻译和编制的“爱婴医院复评估标准”,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采纳,应用于全国爱婴医院的复评估。他们开创的“橙丝带行动”,“爱婴社区”等行动为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在社区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组织作出了示范。

与团队在儿童保健领域的有关研究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室”,参与制定北京市“儿童早期发展工程”和全国“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的制定及指导北京市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

多次承担国家级专家的任务,下基层到贫困农村,负责多个项目的培训、实施与督导。在现场主动为当地儿童义诊,并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

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的个人奖项,1994年“爱国立功标兵”;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北京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6年“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2008年“中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戴耀华研究员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多年来培养毕业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利用国际合作项目为年轻同志创造出国进修的机会和鼓励他们回国工作。她领导的团队获得了多个科研成果奖,儿童生存水平的干预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急性呼吸道感染控制规划的健康教育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童疾病综合管理”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突出贡献奖:钱渊

1951年7月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51年7月出生,研究员,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原主任,原北京市感染与免疫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儿童病毒病病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妇联全国第七届执委;曾任北京市专家联谊会常务理事;2021年8月退休。

钱渊同志热爱祖国,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从事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三年,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1991年,她响应研究所的号召,提前回国,为研究所申办北京市卫生系统第一家高科技实验室贡献了一份力量。相继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此期间,她培养了一批年轻科技人才,使他们相继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钱渊同志发表的学术论文被美国出版的关于病毒性腹泻的专著和病毒学专著多次引用。她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病毒室老一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经典病毒学和分子病毒学技术,创建了儿童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和监测的技术平台,不仅服务于儿科领域,并且在全国和北京市的疾病控制方面(如SARS、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的暴发流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病毒研究室是目前儿科领域唯一的全国流感监测的网络实验室。首都儿科研究所的病毒病原学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为此,她曾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的“首都健康卫士”。她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曾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曾获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贰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壹等奖、吴阶平-杨森医学研究奖(儿科消化专业一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1996及1998年两次获得北京市政府“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199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得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教委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获北京市政府设立的首届北京市侨界的最高奖项“京华奖”。

首届科技创新奖:李辉

1963年2月出生,1985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共党员。

李辉研究员长期从事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及相关临床工作,主要研究工作涉及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生长评价标准研究,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特征、病因及防治对策,青春期发育及成熟度的评定、生长障碍的病因诊断与干预治疗、儿童早期发展以及儿童的科学抚育等。尤其在建立中国儿童生长标准及评价体系中成绩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儿童保健、儿科临床、公共卫生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数据、实用技术和评价工具,大大推动了生长监测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为促进儿童健康和成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1.矢志不渝持续30余年潜心研究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发展态势。主持国家卫健委委托项目1995年、2005年、2015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及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生长迟缓、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等3个子课题项目,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临床及公共卫生数据,掌握了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特征及发展态势,基本摸清了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生长迟缓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长期趋势,准确判断了我国儿童生长长期趋势的拐点及广大农村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可能发展模式,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评价标准体系。2009年,李辉研究员牵头制定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标准与生长曲线,涵盖身高、体重、头围、身高别体重、BMI、身高坐高比等常用的生长与营养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中国2~18岁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判定标准、出版了《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图表》、研发了儿童青少年生长与营养评价系统软件。2022年,国家卫健委法规司发布了由李辉研究员牵头起草的两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时生长评价标准WS/T800-2022》和《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423-2022》,推动了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评价进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在我国开创性的制定和普及推广标准化生长曲线,为临床、卫生保健及家长提供了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生长发育评价工具,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儿童全生长发育周期的生长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为我国的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3.致力于打破儿童肥胖干预难、依从差、易反弹的防控怪圈。主持1996年、2006年、2016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危险因素聚集性特征及时代变迁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防控建议及措施。目前正在主持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防控家校医闭环智能管理体系建立与示范”,聚焦儿童肥胖干预难、依从差、易反弹等现实难题,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云平台建设,探索和构建“家-校-医”时空融合的闭环式慢病管理通路,建立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肥胖防控管理新模式。

4.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科研服务于临床的价值取向。在完成科研任务之余,坚持门诊服务,被广大家长称为有水平、有爱心、有温度的好医生,并荣获“德技双馨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作为研究型医生,年均积累病历1000余份,开展儿童生长迟缓、性早熟、肥胖等生长发育热点问题研究,累计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3名。

曾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11年,排名第1)、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二等奖(2015年,排名第1)、北京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排名第2)、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9年,排名第2)、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9年,排名第2)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0年,排名第2)。

编辑 | 宣传中心

举报/反馈

首都儿科研究所官方

5030获赞 4767粉丝
聚焦最新动态,传播科普知识
首都儿科研究所官方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