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陈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主角》近年来成为改编热门。近日,国家京剧院又将其改编为新创现代京剧,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在这部由徐棻、徐新华编剧,张曼君导演,朱绍玉作曲,付佳、魏积军等主演的京剧中,原著主人公忆秦娥的“西北秦腔女皇”身份变成了“京剧名角”。其充满戏剧化的人生命运,不仅折射了整个时代的变迁,也突出了“没有人不想当主角,没有人一辈子当主角”的深刻主题。

不同于传统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一桌两椅,也不同于很多现代新编戏的写实舞美设计,京剧《主角》的舞台上,最醒目的是一个悬挂着的可移动和旋转的巨大舞台框架,既象征着舞台台口,也是时间流逝和时代变迁的外化。在这简约诗化、虚实结合的舞台之上,展开了跨越四十年的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变化。

一直置放在台口的一架板鼓,既是胡三元的职业缩影,又是引领、伴随、激励忆秦娥成长的动力,贯穿始终的鼓声以隐喻与象征寓意稳住了时空的神韵,也推动着剧情发展,揭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全剧从原著宏大的叙事和众多人物关系中,选择了忆秦娥与胡三元为主结构的人物关系,集中了11个用京剧不同行当流派展现的人物形象,兼顾剧种特色和戏剧冲突,同时凝练原著提供的人物性格张力。忆秦娥的青衣,胡三元的铜锤花脸,封潇潇的老生,楚嘉禾的花衫,胡彩香的老旦,单团长的“杂派老生”,“忠孝仁义”四位老艺人则分别由男旦、老生、小花脸、铜锤花脸四种行当组成……可谓生旦净末丑,各有担当。

著名作曲家朱绍玉为《主角》设计的唱腔不仅继承了二黄、西皮的京剧固有板式,又有“守正创新”的创造性表现,如重唱、叠唱、轮唱等,让人物群像鲜活有致。剧中还用“戏中戏”结构融入京剧经典剧目的片段,杨排风、白娘子、杨贵妃、穆桂英、赵艳蓉等传统经典人物,外化为“戏魂”巧妙地融入忆秦娥的内心视像,不仅强化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突显京剧艺术的魅力与特色。

剧中有一场戏,表现上世纪九十年代戏曲陷入低迷期,流行歌、迪斯科等多种艺术形式冲击着市场。这段音乐和唱词,将流行歌曲调和迪斯科节奏与京剧的声腔板式融为一体,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很有幽默色彩。而当忆秦娥看到唯一的亲人舅舅离世的时刻,从不敢相信到悲痛欲绝,音乐也从轻声吟唱,到如泉涌般宣泄而出,借鉴了秦腔的双锤带板、紧打散唱的形式,用梆子打出强烈的节奏,鼓楗子加花重击,层层递进,酣畅淋漓。旋律以京剧中的“哭头”为基础,又吸收了梆子腔的“苦音”,将忆秦娥悲痛的心情发挥到了极致。

主演忆秦娥的优秀梅派传人付佳,扮相俊美、唱做并重,嗓音婉转动听,演唱细腻感人;饰演舅舅胡三元的著名裘派花脸名家魏积军,表演有情有义、演唱荡气回肠……他们精彩的演绎赢得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尤其忆秦娥最后一段“娃娃调”,在人物最衰颓最悲凉时唱出,更见人物的倔强和痛彻心脾的呐喊。

乐队演奏也极有亮点。最后两场戏之间,台上场灯变暗,灯光则打给了台下乐池中的乐队,笙箫笛及弦乐二胡、京胡、高胡还有琵琶弹拨等,都以精湛的演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能量,尤其是京胡名家周佑君的一大段酣畅淋漓的独奏solo,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不过作为一部新编戏曲作品,该剧在唱词方面仍有打磨提升空间。有些段落过于话剧化处理,不够突出戏曲艺术的优势;有些唱词比较粗糙直白,和剧中经典传统戏的隽永韵味不太协调;整部剧的艺术形式虽有很大创新,但在整体审美视觉上欠缺时代特色。相信通过不断的精打细磨修改完善,该剧将在舞台上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原标题:京剧《主角》“秦腔女皇”如何变身“京剧名角”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王润

流程编辑:u03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举报/反馈

京报网

1481万获赞 112.2万粉丝
北京日报官方网站·首都视角天下观
北京日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