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我们看来,“炮艇”在当代中国海军手里主要用来承担港口警卫和打杂这些不起眼的零碎活,而在新中国海军刚建立的时候,炮艇不仅是当时海军最迫切需要的舰种,而且还是当时中国唯一能够批量建造的型号。

第一代海上先锋艇“先锋1号”(原日制木壳驱潜特务艇),此时是“垃圾尾”海战后,武备已换装苏式火炮

海军的炮艇部队,解放初期使用的是缴获及接收国民党起义的日制25吨内河炮艇(17艘堪用,其余状态不佳的备用)、日制木壳辅助猎潜艇(日文称“駆潜特務艇”),以及在上海水产公司56艘美式渔轮上加装机枪和20毫米机关炮(因后座力大,仅少量100吨渔轮加装57毫米战防炮),将美国的小型登陆艇(LCM型)改为炮艇(4艘),1951年起还将拘捕的日本渔轮(非法越界捕捞)改装为炮艇(到1954年4月共拘捕32艘,没收23艘)。

中南海军“前进号”炮艇(原日制25吨炮艇)

解放号炮艇历史影像

在解放万山群岛战斗中立功的解放号炮艇(原美制28吨登陆测量艇LCC)

渔轮改装的炮艇

在积极筹措老旧船艇的同时海军也在试制海军第一代炮艇.。1950年9月,华东海军司令部舰船修造处发文通知江南造船所着手设计小炮艇。接到通知后江南造船所立即设计,半个月后完成42吨级炮艇的设计工作,并于1950年12月22日开始了编号H846、H847的两艇建造,1951年3月8日首艇顺利下水,而第2艘3月24日下水时由于压载铁不足,导致倾覆,后打捞出水。由于这次事故,江南厂也不敢再往艇上安装火炮,遂修改了设计,沿纵列布置了3挺机枪,交付时间也因改装而延迟。两艇分别于同年10月、11月交付华东军区海军。遗憾的是由于首次设计的仓促且这两艇仅做试验巡逻用,未能找到一张历史图片,两艇舷号也无从考证。

国产护卫艇最初的尝试——江南厂试制的42吨炮艇,

1951年5月,青岛造船厂(今4808厂)试制43吨炮艇,次年初下水,之后又陆续建造了7艘。该艇基本性能与江南厂的42吨炮艇大同小异,但是武备上加装了日制单25机关炮x1、美制单20机关炮x1、12.7机枪x1,强于江南厂的42吨炮艇(装3挺12.7mm机枪)。

国产护卫艇最初的尝试——青岛造船所试制43吨炮艇

据说是青岛厂建造的43吨炮艇照片

关于这段历史,参看我的下述文章:

小艇打大舰,人民海军高速炮艇发展科技树——日制25吨内河炮艇

小艇打大舰,人民海军高速炮艇发展科技树——广东军区各式小炮艇

小艇打大舰,人民海军高速炮艇发展科技树——改装渔船到自制炮艇

无论是出于保卫海疆的现实考虑,还是为了解放台湾的作战准备,人民海军都需要更多更大更好的舰艇。这其中既包括用于掩护登陆船队穿越台湾海峡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也有保卫沿海的轻型舰艇。对于大舰队来说,当时的中国无论财力还是科研设计能力还是工业制造能力,显然是远远达不到包办建造。在1951年的《海军五年计划组成部署》中,规划的舰队核心是由苏联帮助维修的“重庆”号巡洋舰,主力的40艘驱逐舰、猎潜舰、扫雷舰和潜艇全部也由苏联引进,华南的4-6艘护航舰,也是计划从香港购买后自行加装武备改建。

小型舰艇结构相对简单,所需船厂设备也要求较低,自然成为海军造舰的发端。不过,就算是小型舰艇,中国海军也不是想造什么就能造什么的。比如海军建军初期确定的“空潜快”中的“快”——以小搏大的关键鱼雷快艇,由于高速快艇线性需要高水平的设计,高速大功率快艇发动机制造工艺复杂,仅鱼雷的制造本身就够难为中国基础薄弱的军工产业,因而,当时的中国连鱼雷艇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船都是需要进口的。人民海军最初的造舰规划中,能够自造的舰艇也只有吨位小,航速低的炮艇而已。

江南造船厂研制的50吨炮艇,代号0101

1952年初,海军下达了利用之前的建造经验,设计建造50吨炮艇的任务,该任务由海军造船部牵头,组织江南造船所设计室开始50吨炮艇的设计工作。江南造船所设计室由徐振骥主持,在总结和汲取42吨和43吨炮艇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日制25吨炮艇设计中的可取元素,参照了《苏联小型船只手册》中的艇型,并放大了1/4的比例,很快拿出了50吨三轴推进炮艇的设计图纸。徐振骥因42吨炮艇下水沉没而受到的记过处分被撤销。

青岛造船所研制的木壳0102艇,由于艇身较重,航速不足,未能继续发展,败给了江南厂的0101方案。

青岛厂的0102方案

鉴于海军已试制成功自己的巡逻艇,海军司令部于1952年4月5日向周恩来副主席呈报了雄心勃勃的关于制造80艘50吨级巡逻艇的计划,20天后得到同意建造的批示,并命名为"52甲型"。不过由于经费的问题,建造数量最终确定为30艘,该型炮艇成为中国海军第一批大规模装备的国产制式炮艇。

52甲型炮艇在使用同样动力的情况下,虽然吨位大了,但是航速与42吨炮艇相比没有变化,抗风浪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武备则加强到2座25毫米机关炮和2挺机枪,部分艇为加强火力将前主炮改为37毫米炮,并能投放小型深水炸弹或使用小型扫雷具。

5月15日,江南造船所(20艘订单)开工建造,6个月后全部完工(舷号501--520)。另10艘订单给了青岛造船厂,由于库存美制GM6-71型柴油机不足,仅造了6艘。

52甲型炮艇的基本结构与日制25吨炮艇有不少相似之处,其特征是前甲板的半潜式驾驶室

随着52甲的大批入列,原先的日制25吨炮艇及渔轮改装炮艇纷纷退居二线。此时沿海许多岛屿仍未解放,国民党海军对大陆沿海实行封锁、骚扰,人民海军任务繁重。1952年10月,海军首长又联名向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报告,请求批准增建24艘50吨级炮艇并很快得到批准。

53甲型

1953年1月20日,江南造船厂开始了命名为"53甲型"的新一批15艘的50吨级炮艇建造,10月全部完成。53甲型是52甲型炮艇的改进型号,主尺度保存不变,取消半潜式驾驶台,在指挥台增设了有全套驾驶设备的露天指挥台与人力舵,方便了编队指挥作战,将动力改为双机双桨(两台GM64HN9型柴油机),同时增强了火力,舰炮由两座25毫米炮改为苏制37炮和美制20炮各一门。

批量建造中的53甲型炮艇

1953年7月,江南厂开工第二批9艘,次年3月全部完成。这24艘全部装备华东军区海军(今东海舰队)。此外,中南军区又增订了12艘,由江南厂制成分段后运输至广州组装生产,1954年10月完成,装备中南军区海军(今南海舰队)。由于仍使用库存的美制发动机,吨位有所增加的53甲炮艇航速从12节降低到了11节。中南海军使用12艘则因GM主机库存不足改用海格力斯主机,航速进一步下降至10节左右。

“54甲型”炮艇由53甲型艇修改设计而来,江南造船厂共建造14艘,其中4艘分段运输到广州组装。与53甲艇的主要区别为厨房改设于主甲板之上,辅机则由8匹汽油机改为8匹柴油机。

54甲型

批量建成服役后的53甲/54甲炮艇成为当时海军的主力

52甲、53甲、54甲被海军统称为“50吨炮艇”,这批炮艇在海防形势最关键的50年代初解决了漫长沿海巡逻的有无问题,成为我军一批新建炮艇部队的主力装备,参加了50年代的多次与国民党海军的战斗,在解放沿海岛屿和巡逻护渔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比较著名的战例有:1954年2月,50吨炮艇击沉国民党军“利达”号运输船;11月,50吨炮艇借助渔船掩护,拖带鱼雷快艇隐蔽前出设伏,一举击沉国民党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

全国在1955年之前建造的这86艘排水量50吨级的炮艇,就是当时人民海军自行建造的主力舰艇,它们加起来的总吨位4300吨左右,仅相当于现在的一艘054A护卫舰的吨位。

955年的老电影《怒海轻骑》中的53甲/54甲炮艇

通过对一系列炮艇的设计和改进,以及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的实践,客观上锻炼和提高了中国的舰艇设计人员和造船工业。而从52甲、53甲到54甲一年一个型号,逐渐在设计上渐次改进的做法,也让人民海军第一次在实践中操作了“小步快跑”这种技术发展策略。

这些炮艇虽然采用了快艇的线型,但因动力系统多数是来自于船厂在抗战后采购囤积的登陆艇用柴油机,功率有限,无法发挥这一线型减阻提高航速的优势。艇上装备的武器,要么是从苏联引进的陆战战防炮,要么是仓库里库存的日制或者美制枪炮。至于雷达、火控什么的则基本完全没有。可以说,当时建造的炮艇更像是造一个艇体来承载库存的发动机和武器,至于能否达到理想的配合,显然还不是这支一穷二白的海军所能追求得起的。

1950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海军快艇学校在青岛成立,开始培训鱼雷艇部队所需指挥人员和专业技术士兵。同年,海军司令部电令,以购买苏联的36艘鱼雷艇为基础,分别在上海、广州、塘沽、青岛各组建一个鱼雷快艇大队(31、11、1、21大队)。人民海军的鱼雷艇部队由此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批鱼雷快艇是苏联的K123“共青团员”型鱼雷艇的改型(分为123-B和123-K型,艇体铝制,其中K型装有雷达),北约代号P-4型鱼雷快艇。

P-4鱼雷艇艇长19米多,宽3.7米,标准排水量20多吨。虽然个头小,但由于装备了两条战斗部装有150千克炸药大杀器(450毫米鱼雷),因而是个“暴脾气”。翻阅各国军史,很难找到哪个国家与我国一样,大量的海战战绩是由“小块头”的鱼雷艇书写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功勋鱼雷艇

鱼雷艇部队完成的首杀就是“太平号”护航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100多吨,装备76.2毫米舰炮3座,40毫米舰炮4座,20毫米机关炮10门,舰载官兵200余人。该舰原为美国埃瓦茨级“戴克尔”号护航驱逐舰,后来美国将其“赠送”给国民党海军,成为其主力舰。

1953年,根据“六四协定”,苏联向我国提供了最新的183型鱼雷艇,北约称其为P-6鱼雷艇。P-6艇长不超过25米,宽6.0米,标准排水量57吨,装备2具威力更大的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苏联先后提供了30艘左右原装P-6,还转让了全套技术资料,并提供了一批用来制造P-6鱼雷艇所需的木材。

芜湖造船厂于1955年2月份开始建造,仿制型号称为6602型鱼雷快艇。在仿制过程中,在加紧吃透苏联转让的技术同时,积极推进国产化率。前24艘都是使用从苏联购买加工木制造的,到第25艘时已经开始使用中国国产的木头建造该艇(落叶松),1955年到1959年,6602型艇一共服役了63艘,55年之后国产的原苏联“皮头”对海搜索雷达512型,安装在6602艇上。

6602型俯瞰图

得到P-6的技术资料后,海军决定利用苏联P-6级鱼雷艇的艇形图纸设计一种高速炮艇(P-6的最高速度达43节),此即为我军第二代75吨级炮艇。

这一次,与试制52甲一样,青岛造船所试制的75吨级高速护卫艇(首艇1956年1月建成),同样由于木质艇身自重较大,仅建造了4艘,未能继续建造。

青岛造船所试制的0102型75吨级高速护卫艇

1955年12月,首艘钢壳艇在沪东造船厂建成,此即为"55甲"型(北约代号"汕头"级),并迅速投入量产,求新造船厂建成20艘,大连造船厂建成20艘,广州造船厂组装并建造34艘(22艘是大连造船厂建造的半成品)。该型艇国内的几大船厂前后共生产了76艘,并有26艘支援越南。

55甲型

由于鱼雷发射管只占用甲板空间,55甲型安装2座露天旋转炮塔后,重量增加且须占用舱内空间,所以55甲型炮艇比P-6型鱼雷艇增重10吨左右(标准排水量73吨),而原4台1200马力动力中的2台也被换为体积较小的300马力引擎。因船体线形未变,重量增加而功率下跌,使55甲型艇最快也只处于滑行艇滑起前高阻的状态,当时被评价为“滑不起来的滑行艇”,航速只达到了22.5节,只及P-6艇的一半。

第一代海上猛虎艇

虽然由于设计经验不足,55甲型的航速未达理想化,但就是这样,已经比52甲/53甲/54甲系列的50吨炮艇高出很多,武备方面也强大了很多,为两座苏制双37舰炮、4艇14.5毫米机枪、2条水雷轨。

55甲型巡逻艇曾参加多次台海战役,规模最大且名气最大的一次是1958年的九一海战,即料罗湾海战,台方称九二海战,因其使用“日光节约时间”(即夏令时),双方参战舰艇数十艘。战斗发起时间是北京时间9月1日晚11:30分,而按照台“日光节约时间”为9月2日零时30分。

料罗湾海战,由于岸基观通站雷达兵判断失误,误把台军“维源号”炮舰(1946年的舰名为永兴号)判读为“美坚”号大型坦克登陆舰(上面装载有数百名国民党兵,数目不详的美军顾问,几十名记者,大量弹药等),引导我鱼雷艇突击群(6艘P-4艇,12条雷)发起了攻击。因高速出击,有3条鱼雷掉海,1条卡在发射管未发射出去,其余鱼雷因敌舰规避均未能击中目标。撤出战斗时,180艇(指挥艇)与174艇发生碰撞事故,双双沉没。此后,出击时被鱼雷艇甩下的护卫艇突击群55甲型炮艇556号、557号、558号赶到,向敌舰队发起攻击,围攻猎潜舰"沱江"舰,将其击成重伤,并击退了赶来救援的“柳江”号。因接岸指电令前去搜救碰撞沉没的鱼雷艇官兵,我护卫艇突击群放弃追击逃跑的"沱江"舰返航,"沱江"逃脱了被当场击沉的命运。

高速出击的鱼雷艇

55甲型高速炮艇编队

护卫艇突击组救起了鱼雷组指挥艇180艇的全部官兵(内有海战英雄张逸民),因航速慢被甩得更靠后的温台巡防大队的4艘53甲型炮艇救起了174艇的官兵。此战我军无一人牺牲,国民党军的战果是从海里捞起的鱼雷艇上的一个救生圈。"沱江"舰在美军舰艇大功率抽水机的援救下,避免了第二天一早的沉没,后被拖至马公,旋即宣布报废。

有意思的是,这场有数十名外媒、台媒记者现场观战的海战,被国民党方面大吹特吹,宣称击沉共军12艘舰艇,取得12:0大捷,"沱江"舰被授予“虎贲”旗。国民党军历史上总共授予过24面虎旗,"沱江"舰获得的是国民党海军的第一面虎旗。这个逃跑能手竟然能与张军长的七十四军平起平坐(七十四军获得虎贲好像与张军长没几毛钱关系),只能说,国民党军是真能吹!

这次海战之前有写过文,因某种原因丢失了,以后再想法重写一次吧。

从料罗湾海战就能看出,此时的55甲型75吨炮艇已经全面超越了对岸的同级炮艇,具备了与更大型的(500吨--1000吨)猎潜舰、炮舰抗衡的实力。这里面有装备的因素,也有我军的技战术素养和战斗精神远超对手的因素。1959年2月,东海舰队护卫艇队的565、566、567三艘艇轻松击沉了国军海军的"62"号炮艇。

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国海军也多少受到了影响,将海军新型炮艇的设计建造权限下放给各舰队的装备部门,使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技术水平,各自建造了一批新型高速炮艇。与陆军和空军装备在“大跃进”期间由各大院校主导研发不同(因许多不切实际的性能指标导致无法完成装备研制),海军舰队的装备部门在设计建造中更加考虑实际条件,因此这些高速炮艇虽然在设计上或多或少有些激进,但总体上都算是成功的装备。

这一系列炮艇包括0105、0108、0109、0110等艇,均为1958年海军各舰队(基地)自行设计建造的试验型高速护卫艇,又统称为“100吨护卫艇”。

0105型艇

0105型艇由旅顺基地、海军机械学校(今海军工程大学)和海军401工厂(今4810厂)联合设计建造,又称“202护卫艇”,共建成三艘。首艇1959年1月开工,5月下水。该型艇排水量110吨,航速30节,与其他几型艇对照的主要特征是无尾炮,仅有一门双37炮和两门双25炮。其中的595艇在1964年改装为404燃气轮机的试验艇,由于燃气轮机技术不成熟,该艇直到1971年才完成试航,1977年改作交通艇。该试验艇的突出特征是带有烟囱。

0108型艇由青岛基地和海军301工厂(今4808厂)设计制造,又称“81炮艇”,1958年11月开工,1959年底交付,仅建造一艘。该艇在线型设计上参考了由国民党海军起义而来的“海鲸”号快艇(原德制S-2型鱼雷快艇),航速30.4节。

0108型艇

0109型艇由东海舰队修造部和海军101工厂(今4805工厂)联合设计,排水量105吨,最高航速32节。首艇于1958年12月建成,是100吨护卫艇中首先建成的型号,也是我海军第一款圆舭高速护卫艇,并首次采用了玻璃钢驾驶台,解决了铝合金驾驶台中弹飞溅和钢质驾驶台重量过大的问题,共建成10艘。

0109型艇

在设计中为突出火力,曾考虑过将57毫米战防炮改造为双管炮、加装“喀秋莎”火箭炮、加装回转式鱼雷发射管等多种方案,最终选择将两门陆用57炮管结合的形式自制出双57舰炮作为前主炮,后主炮则选用制式的苏制双37舰炮,仍然装备有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两根(后拆除)。

0109型

0109型火力强大(装了57炮),服役后在东南沿海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5月1日的反”海狼艇“斗争中,面对赶来救援的国军2500吨驱逐舰丹阳号(即世界著名的抗日奇侠”雪风舰“),577艇单艇抢占T字头,对丹阳舰展开攻击。丹阳号发挥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顶了3分钟后转身逃跑,丢下“海狼”艇107号、109号,被我572艇击沉。

1965年的”五一海战“(东引海战),南昌舰带两艘55甲型艇因距离较远,航速较慢未能赶上参加战斗,参战的4艘0109型艇中仅577艇、575艇截住了国军的“东江”号猎潜舰,发起了四轮攻击,将其击成重伤。在机动时,577艇与575艇发生碰撞,艇体受损,坚持完成了第五轮攻击后撤出战斗。之后赶来的两艘艇未能发现“东江”号,使得该舰逃脱了被击沉的命运。

1965年底的11月13日--14日进行的海峡间最后一场海战——“崇武以东海战”(国民党方面称乌坵海战),参战的6艘护卫艇中有4艘是0109型,另有2艘125吨艇(0111甲)。

很有特色的双57炮

崇武以东海战中,我护卫艇突击群先行冲击,将国民党海军“永泰”号护航驱潜舰(改名“山海”号,我军未掌握改名,因而仍称永泰)和“永昌”号护航巡逻舰(改名“临淮”号)的编队队形冲散,负伤后的“永泰”号逃向国民党军控制的乌丘屿,永昌舰向澎湖马公逃跑。我护卫艇群发出信号弹,鱼雷艇群展开攻击,命中永昌号一条鱼雷,同时,两艘0111甲型护卫艇转回参加攻击,最后588艇一顿炮火轰击,永昌舰沉没。(这几次战斗以前也有文,基于同样原因丢失,以后再想法补吧)。

永昌舰中弹起火的影像

0110型护卫艇由南海舰队修理部和海军201工厂(今黄埔造船厂)联合设计,排水量120吨,航速28.5节,武备为苏制双37炮x2、14.5机枪x2,首艇于1960年建成,共建成3艘。该艇在设计中曾试装“喀秋莎”火箭炮,后拆除。

由于各舰队的“百花齐放”各有长短,不能统一订货批量生产。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总参、海军和各舰队都派人参加的“高速护卫艇设计建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总结各舰队100吨护卫艇和50、75吨护卫艇的优缺点后,海军于1959年9月提出了0111型护卫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1960年1月有关院所完成设计,1960年2月交由大连造船厂进行施工设计。

0111型

0111型首制艇

施工设计完成后,1960年5月开工建造,11月20日正式下水,在完成舾装后进行了近一年的试验工作,并于1961年11月23日正式交付使用。首制艇的排水量130吨,最高航速28.5节,装备2门单管57毫米舰炮和2座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

为了进一步提升航速和增强火力,海军委托708所进行设计修改,一方面通过削减排水量减重,一方面调整了武备,用两座双管37毫米炮取代了57毫米单管炮,加强了火力密度,经过一年的试航,终于将排水量降至115吨,航速突破30节。

1962年底,海军通过实船使用和观摩评比,最终决定将在0111首制艇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舰艇定型为海军新型护卫艇。1962年12月,首批3艘0111甲型在大连造船厂开工,次年5月先后完工,全部援助朝鲜使用。1963年7月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定名为“62型高速护卫艇”,北约代号“上海级”。新中国的海军炮艇部队经历了杂牌炮艇——>50吨炮艇——>75吨炮艇——>100吨炮艇的发展,至此已发展到第五代,这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大型高速护卫艇。

投入量产的0111甲(62甲)型

第二代海上猛虎艇62甲型

1963年8月,黄埔造船厂开始建造0111甲南方型,主要区别为撤去供暖设施并加装电风扇和冷藏舱。目前保存在广州黄埔的3-611“海上英雄艇”就是一艘由大连造船厂建造的0111甲型艇,该艇在70年代加装了装配有触发引信的火箭深弹发射装置,用以加强反舰火力。

62丙II型为在总结1965年“八六海战”、“崇武以东海战”中62甲艇参战经验和平时使用经验,设计的改进型62型护卫艇,因主机的不同而有丙II型、丁II型,这一型号也是62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一款,总数超过200艘,并出口突尼斯、柬埔寨、朝鲜、孟加拉、埃及、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

除了作为炮艇,0111系列还被作为改装平台,发展建造了数十艘反潜护卫艇、巡逻艇等其他型号。62型高速护卫艇及衍生舰艇,各种型号林林总总,建造的总数超过500艘,总吨位超过6万吨,至今仍然在一些港口承担勤务和护卫任务。

0111S型反潜护卫艇(首批)

在0111丙型加长艇体而来的0111SII型反潜护卫艇

自从0111甲定型开始量产后,从1962年底到1966年,在大连造船厂和黄埔造船厂共建造了30艘,而随后改进动力系统和细节优化的的0111乙型、丙型、丁型、丙II型、丁II型,以及全面现代化的62-1型、62-1G型的建造一直贯穿到20世纪末,不仅大量装备我军,替换了包括55甲在内的几乎我军所有旧式炮艇,同时还大量援助和出口。

在0111S型反潜护卫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62-1型首制艇

在0111型不断迭代升级改进的同时,我国还通过1953年的”四一协定“,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组装了14艘6604型反潜护卫艇,并根据1958年的”二四“协定,在充分吃透苏联6641型猎潜艇技术的情况下,自主设计建造了著名的黄水战列舰037型猎潜艇。这两型艇均参加了西沙海战(6604型271艇、274艇,037型281艇、282艇)。

进入80年代,我国又在037型反潜护卫艇的平台上,发展出037IG型导弹护卫艇(北约代号红星级)和037II型导弹护卫艇。关于这些在前一篇文章有所介绍,就不再赘述。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大中型水面舰艇设计建造水平的不断提高,鱼雷艇、炮艇、导弹艇这些类似于海上拼刺刀的小型舰艇停止了进一步的研发和迭代升级。

回望1950年海军建军初期确定的‘空、潜、快’方针,似乎觉得很憋屈。但是你如果把眼光拉长了看这70年,你就会发现,这是中国海军近代以来第一次能够实现从国力到产业再到后勤直到舰艇作战能力的综合配套升级。

通过人民海军小型炮艇的发展历程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军队关键在于人,而不在于武器装备。部队的专业素养和战斗意志以及团队协作到位了,差的装备也能运用好,起到超出预期的作用。这在陆军方面如此,在讲究吨位、火力、航速、装甲厚度的海军方面依然如此。细数海军的历次战例,几乎每一次无论从舰艇的吨位还是火炮的数量、威力这些装备的硬指标看,我军均处于劣势。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海军依靠从上到下凝结不破的战意军魂,屡屡以弱胜强以小搏大。

正是经过这种困难环境下的磨砺,夯实培育起来的海军,看似有着漫长的匍匐期,但当她真正开始奔跑腾飞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们奔向那星辰大海。

举报/反馈

如菊聊历史

10.1万获赞 1.1万粉丝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