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话叫“穿金戴银”,形容人们穿戴奢华阔气。但是,单纯地从字面理解,无论古今中外,戴珠宝首饰、戴金银饰品的比比皆是,但“穿金”的实在是寥寥无几,人们熟知的刘备口中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墓曾出土“金缕玉衣”,但是这只是随葬品,即我们当地俗称的“妆老衣”,死后才穿,估计刘胜活着的时候也没穿过“金衣裳。”

那么,这世界上有活人穿“金衣裳”的没有?答案是历史上有,我们中国元朝也有。

每次去内蒙古博物院,总会流连其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那一件件展品,有的感觉是那么熟悉亲切,因为它们就出土于家乡一带今日感觉日渐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熟悉它们的前世今生。

达茂旗大苏吉明水墓出土的纳石失辫线袍

这件衣服,1978年出土于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村一座元代古墓。那有人说了,一件破衣服,有什么稀罕的?但是,这件衣服你知道是用什么做成的?答案会让人吃惊:这件衣服主体材料是用金线编制而成的,是一件金子做成的衣服,专业名称叫织金锦袍(纳石失辫线袍),此外还出土了对雕织金锦风帽1顶,紫汤荷花缂丝靴套1对,丝线编织腰带1条,以及各种织物残片若干。



上三图:内蒙古博物院展出的明水墓出土纳石失辫线袍局部细节,2020年12月手机拍摄。


明水墓出土的对雕织金锦风帽,内蒙古博物院收藏,这个没有对外展出,好不容易找到的网图。红圈内图案为“两只雕”,所以取名对雕织金锦风帽。

上述出土的金衣服的织造技术,实际上来自于伊朗或伊拉克一带。这种织物在《元史》、《事林广记》、《马可波罗游记》等史籍中称为“纳阇赤”、“纳石失”或“纳失失”(英文Nasij),外国一般直接称为“黄金布”;我国古代也称“金缎子”或“金搭子”,现在统称“纳石失”或“织金锦”。

“纳石失”发源于伊朗或伊拉克一带,并被蒙元帝国引进,背后有着各自的宗教、文化、历史的综合因素。

一直以来,我国生产的丝绸是西域、西亚乃至欧洲各国心目中等同于黄金的珍贵奢侈品。在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约570-632)生活的年代,穿着丝绸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奢侈品,适合作为下个世界对那些在当下过正义生活的人的奖励。《古兰经》第二十二章《朝觐章》第23节记载,真主会让那些相信和行善的人进入河流流淌的花园,在那里他们将获得黄金和珍珠的臂章,其中的饲养将是丝绸。

就在这种宗教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下,西亚的能工巧匠发明了将金丝和丝绸结合织造而成的衣中王者纳石失。


中亚11世纪纳石失袍,来自香港私人收藏;图片来自英国佳士得影像有限公司 ,估价 40 - 60万英镑。

回头再说蒙元。最初,蒙古人所穿的衣服基本来自于游牧、渔猎的初级产品,比如各类动物的毛、皮等,其余的纺织材料,如丝绸、棉花、天鹅绒或锦缎,必须通过贸易或掠夺获得。

随着蒙元帝国的不断扩张征服,特别是旭烈兀的西征,蒙古贵族对来自西亚的纳石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除了纳石失明显的审美吸引力外,蒙古人对这种“金布”热爱源于他们不断迁徙、游牧,不断战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财产必须能够随身携带,便于转移。早在匈奴——斯基泰时代,草原游牧民族就将金饰缝在他们的外衣上,后来人们发现将金线编织到实际的布料中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在蒙古时期,丝绸纺织品具有相当于货币的价值,可用于支付税款,战争赔偿金或贡品。

于是,蒙元贵族就开始使用被俘虏的西亚工匠为他们织造“金布”,以至于在达茂旗大苏吉明水村的墓地,在今天我们看来多么偏僻荒凉的地方,也出土了这么豪华的衣物。


蒙古帝国纳石失长袍,中亚,13世纪末或14世纪,香港私人收藏,2011年英国佳士得拍卖行313250英镑 (482718美元)成交。图片来自佳士得影像有限公司。

参考佳士得拍卖行两件纳石失长袍的评估和最终成交价,明水墓出土的纳石失袍无论从品质还是“传承有序”等方面,比那两件袍子更有价值。

举报/反馈

草原神山

8762获赞 1211粉丝
穿过尘烟,回顾过往,照亮未来。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