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程实、张弘顼 FT中文网 2023-06-25

作为亚洲两大主要经济体,分析中日经济的同与不同,既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也将助力市场主体和政策制定者优化长期战略选择。

文丨程实,张弘顼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作为亚洲两大主要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路径上既有一些相似,又本质上截然不同。而分析中日经济的同与不同,既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也将助力市场主体和政策制定者优化长期战略选择。

从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切入,中日在历史演进阶段上存在雷同之处:1990年的日本和2020年的中国,在人口结构的静态比例和动态方向上,都高度相似,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挑战。而从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来看,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关系,人口结构老化会造成经济增长减速,但这种减速普遍呈现出阶梯式演进的特征,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之比有两个重要的数据关口,当这个比例分别降至7.5和4.8左右时,经济增速将出现两次系统性的重心下移。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关键指标依次跨过这两个数据关口,中国经济减速将是自然的客观趋势。虽然减速不可逆,但增质犹可期。

日本经验和全球规律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唯有通过持续果敢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改革开放深化,中国经济才能避免重蹈日本在类似阶段出现的经济风险(地产泡沫,投资回报率降低,技术进步下降),以中国式现代化谋求高质量发展。从内外形势演变和中国战略选择看,经济长期发展始终前景可期:一是审视内里,中国无论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更多可能性;二是面向未来,中国数据要素发展优势具备坚实基础;三是打开自己,改革开放深化将释放可观的长期动能。

中日人口结构变化高度相似

基于统计分析,我们比较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周期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周期的异同。首先,从总和生育率来看,1950年-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高于日本,尤其是1950-1985年。19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基本保持在2%上下,日本则为1.5%上下水平;进入2020年后,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15,低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而日本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30。长期来看,到2050年中日总和生育率都将长期维持在1.30-1.40水平。总和生育率低于维持人口正增长所需的2.1,意味着总人口绝对值将渐进下降。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减少1.09亿至13亿左右,而日本人口将下滑近3千万至1亿左右人口水平。

从人口结构的历史轨迹和未来预测看,中国2020-2050年与日本1990-2020年的人口结构周期变化存在高度相似。具体来说,2020年中国14-65岁劳动力人口占比为68.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7.9%。这与1990年后的日本基本一致(1991年日本14-65岁劳动力人口占比为69.8%,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2.9%,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7.3%)。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的预测,从2020年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将攀升至30%左右,而劳动力人口占比将下行至60%左右。这同样与日本1990-2020年以来的人口结构水平变化基本一致(202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为29.5%,劳动人口占比为59%)。

我们观察了日本1990年人口拐点后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劳动力人口占比下滑,住房买房刚性需求周期性下滑。1992年日本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房价当年显著下跌15.5%。同时,日本全国平均房价从1992年至2009年,累计跌幅达到43.6%;2.老龄化抑制资本积累,国债占GDP比重快速抬升,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老年化和劳动力负增长直接导致日本银行储蓄率快速下降,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增发国债来刺激投资增速,由于资本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叠加劳动力负增长,投资回报率逐年降低,经济进入长期低利率时期;3.出生率下滑,抑制创新。由于年轻人口占比与创新呈高度正相关,1990年后日本生育率显著下降,创新性的人口减少,全要素增长动力不足导致日本劳动生产率长期疲弱。

图1:日本人口结构变化 1960 - 2020

图2:中国人口结构变化预测 1990 - 2050

数据来源:UN,World Bank, Wind。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综合《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及《中国发展报告2020》预测。



新一轮劳动人口减少将对中国经济增速形成压力

首先,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来看,当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之比下降到7.5水平,该国GDP增长水平会出现明显下滑。日本在1950 年20-64岁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为10,此后的20年内GDP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剔除石油危机年份)。然而,自1975年石油危机结束,日本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下降至7.5后,此后20年日本经济年均GDP增速基本斩腰(1975-1991年年均增速为4.4%)。类似的,中国台湾在1950年至1995 年期间,GDP 年均增长为8.6%,但随着1996年台湾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下降至7.5,此后20年间中国台湾的GDP年均增速为3.1%。韩国在1961-2002年GDP年均增速为8.95%, 2003年韩国20-64岁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降至7.5后,2003-2016年韩国年均GDP增速降至3.76%。2014年中国20-64岁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跌破7.5至7.4,这与日本1975年、韩国2003年、中国台湾1996年的情况基本类似,中国年均GDP增速在此后8年时间由前期年均的10.2%(2006-2013)下滑至6.88%(2014-2021)。

更重要的,基于我们的分析,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的下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随着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的进一步下滑,GDP中长期增速将继续重心下移。具体来说,我们发现当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再度降至4.8的水平,经济增长区间将再次发生趋势性下行。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为例,1992 年日本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跌破4.8,此后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1992-2013年日本年均增速仅0.84%。韩国2017年劳动力与老年人人口比跌破4.8,2017-2022(剔除疫情三年)年均经济增速降至2.5%。中国经济在第一次跌破7.5的劳动/老年人口比时,经济增速已经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根据我们的估算,2021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人口比可能已经跌破4.8。

如果基于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将迎来再一次的趋势性重心小幅下移。确切来说,中国经济增速未来10-15年长期保持在4%-5%的区间水平可能将是新常态。此外,劳动人口下滑也会直接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相比2021年的88222万人,减少666万人,这相当于劳动力增长率为-0.83%左右。假定劳动力弹性是0.46(我们的估计),劳动力要素导致潜在增长率下滑约0.38%左右。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要素可能将拖累潜在增长率年均下降0.88个百分点左右 (2023年-2035年)。

图3:中国GDP增速vs劳动人口/老年人口比

图4:日本GDP增速vs劳动人口/老年人口比

数据来源:UN,World Bank, Wind以及我们的测算。

经济减速难以避免,发展增质事在人为

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规律来看,人口结构变化是任何国家都会经历的,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也是类似的,但不同的发展路径、战略选择和应对模式将带来截然不同的宏观运势。

日本经济的历史经验值得重视并引以为鉴,但从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路径选择看,中国经济有望在减速过程中实现增质,发展始终前景可期:

首先,从经济要素来看,中国的后发优势比人口拐点后的日本要更加明显(后发不等于绝对优势,而是指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具体来说,相比日本,中国无论在市场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存在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从地域看,中国市场发展程度差异化较大,尽管多数区域劳动力要素结构变化趋近,但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数据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在各个区域的发展和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相比日本,中国通过深化要素改革继续发展不同区域“后发优势”的空间更大。

其次,储蓄率降低,抑制资本形成,但未必降低技术进步率。美国的储蓄率长期低于日本,但在全球大国中,美国技术进步率却长期保持全球第一。这说明储蓄率降低会抑制工业或金融资本回报率,但只要人力资本效率提升就可以对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尽管中国已迈过人口拐点,但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准备上更加充分,而未来人力资本创新的核心基础在于数据要素。根据我们的预测,2025年中国所拥有的数据规模将占世界数据圈的30%,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拥有数据规模全球第一的经济体。庞大的数据规模将支持中国形成自身独有的数据密集型产业,而数据资本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将进一步支持中国经济潜在增长。

最后,通过改革吸引更多创新人才仍有空间。基于我们的调研和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 (GTCI) 显示,创新型人才更加偏爱国际化、专业化和便利化的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中国市场正在这些维度上深度拓展,这也将给经济发展奠定更坚实的人才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张弘顼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 Tao.feng@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作者提供

举报/反馈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40.8万获赞 30万粉丝
一流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
上海极视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