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633年)大唐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拒绝了群臣的劝谏,按礼制辍朝,不再议政,朝中的日常政务,全都交由东宫太子李承乾来处断。

这是李承乾首次以监国的姿态来处理包括军国大事在内的一应政务,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因为他从还是个婴儿开始,就为了监国的这一天做准备了。

太子李承乾

他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在武德二年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于是就以这座殿为名字。取名虽然简单,却是由唐高祖亲自取的,寓意为“继承天位”,承载了祖父李渊的深意,与父亲李世民的一片拳拳之心。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寄予了继承李世民的宏图大业的期望。从李承乾还是个孩子时起,李世民就把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锻炼机会,李世民都给他配备了最顶级的条件。李承乾也不负厚望,从小就聪明又伶俐,很完美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所有任务。

这次李承乾担负起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李承乾也同样交出了近乎满分的答卷,各项政务处理得面面俱到。

在父亲李世民眼里的李承乾,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如此地优秀,如此地知书达理、明德善断。虽然贞观五年(632年)李承乾生过一次重病,在精心照顾下总算是痊愈了,却也落下了腿疾。不过李承乾还是能自己走路的,一瘸一拐虽是难看了点,但也不影响他日后继承大统。然而,只有李承乾自己知道,做一个如此优秀的太子,实在是太累了。

从幼年开始,李承乾就深受一种不安全感的困扰。这种不安全感一半来自他的父亲,一半来自他的兄弟们。

他的父亲,是集英明神武、文韬武略、细腻果敢、仁义勇等几乎所有帝王应有的优点于一身的完美男人,是百年不遇的天纵英才。而作为父亲千秋大业的继承者,难免被周围的人寄予了厚望,但李承乾太明白自己了,他不是天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就算再优秀,他也没有父亲那么强的能力,父亲信手拈来就能做到的一件事情,他也许要拼尽全力才能做得合格。

唐太宗李世民

而治国,就是一件要拼尽全力都未必能做好的事情,古代的那些所谓的“昏君”,其实未尝不想把国家治理好,只不过能力不行,或者时运不济,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而已。而李承乾完成得不错,就说明了他的能力,只是有他的父亲珠玉在前,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李承乾的表现是理所应当的,一旦李承乾做得哪里不对,那就是他的能力不行,无法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好皇帝。

但是,自古以来像李世民这样的好皇帝能有几个?难道不能做得像父亲一样好,在李承乾这里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可怕的是,李承乾的老师以及东宫官员们,心里都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所信奉的儒学思想、圣贤之道,原本就要求一国之君既是道德表率,又是治国全才,这样才能引领群臣,做好治国理政之事,推进文治与德化,因此有唐一代,称呼皇帝为“圣人”,就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皇帝。天子李世民,差不多勉强可以成为皇帝的理想型,那太子李承乾,自然也要按着这个范式来要求。

李承乾尽力了,尽力在自己的父亲面前做一个好儿子,在百官面前做个好太子,而他所有的尽力,没有得到赞许,而只是堪堪合格,再接再厉。

而在这样的日子里,李承乾还要承受着兄弟们带给他的另一种压力。

李世民时期疆域变迁图

和唐高祖李渊一样,李世民也极爱自己的子女们,他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他几乎所有的爱,都留给了长孙皇后和这七个子女。其中,承乾无疑是最受眷顾的之一。按理来说,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可以凭借着父母的亲爱和自己的尊荣地位,与弟弟、妹妹们相亲相爱才是。但玄武门之变,改变了这一切。

那场暴烈的政变,是每个人心中的疤痕,也成为了每个皇子长大成人之后的必修课。儿女是父辈生命的延续,同样可能也是恩怨情仇的延续。父亲李世民以惨烈的流血斗争、杀死兄弟才夺得皇位,儿子李承乾在心有余悸的同时,难免会惴惴不安地想:是否自己的亲兄弟,也会像父亲那样杀死自己来夺位呢?也许自己不会想谋害自己的兄弟,可自己又怎么确信兄弟会不会想要谋害自己呢?怎么确信兄弟是否知道自己不会想要谋害他呢?

人心是最难猜的,所以无限的猜疑链就产生在了李承乾和他的兄弟们之间。

尤其是当李承乾的弟弟们,这些李家儿郎一个个都如此优秀的时候。

三弟吴王李恪,是父亲与杨妃(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所生,二弟早夭,所以李恪就是承乾最年长的弟弟。李恪英勇果敢,周围人都说,吴王像极了天子年轻时的英姿飒爽的样子,所以广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四弟魏王李泰,小名叫青雀,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才华横溢,聪颖绝伦,在艺术文化上造诣极高,平素礼贤下士,更受到天子的宠爱,还允许李泰在府里开设文学馆,招揽有文才的士人——当年父亲年轻时,就做过这种事情,这怎么让承乾安心!

还有齐王李祐、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也都是聪明伶俐之人。九弟晋王李治,是和承乾一母同胞的嫡子,虽然年纪还小,但也聪明善良。这么多的弟弟,带给承乾的是无穷的压力,很多个夜晚,承乾都因为梦见玄武门之变重新上演在自己身上而惊醒。

其实,李承乾的兄弟们也同样深受玄武门的梦魇所困扰,那段兄弟相残的故事,有如恶魔在耳边的低语,提醒着李家儿郎们,最危险的敌人,就来自他们的兄弟当中。

贞观十年(637),对李承乾的人生来说是一道分水岭,也是贞观朝的一条分界线。这一年,李承乾的母亲、李世民最心爱的妻子长孙皇后崩逝在了太极宫的立政殿。

李世民是个感情炽热之人,平素性情激扬,犹如烈火,而长孙皇后则温润通透,犹如清爽的甘霖。贞观的这十年,长孙皇后小心地帮助天子调处着他与后宫前朝的各处关系,后宫的宦官、宫女犯错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想要降罪的时候,长孙皇后往往会先把这件事情缓一缓,等到李世民气消了之后,再慢慢劝导、说情,那些其实没有犯罪的宫人也就幸免于降罪。而魏徵等前朝官员要是劝谏过于激烈,又惹怒了李世民,长孙皇后同样会用她特有的方式,来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二十余年来相互扶持,长孙皇后与天子李世民已经超出了寻常的皇帝皇后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对灵魂伴侣、亲密战友,分别在前朝与后宫经营着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创下的天下。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于是,李世民对皇后的爱,被寄托在了皇后亲生的孩子们身上,不仅仅是太子承乾,其他子女也都得到了天子更深的疼爱。尤其是魏王李泰,则更是受宠。李泰才华横溢,但不爱运动,所以养的肥肥壮壮的,李世民见到圆滚滚的李泰,便想着他上早朝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便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上朝。他听说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对李泰不是很客气,也不管三品以上大员都是像房玄龄、魏徵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不由分说便召集这些人训斥了一番。为了李泰的教育,李世民还特地任命了宰相级人物王珪,担任李泰的老师,负责教导,这样的规格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种种逾越礼制的优待,都显出李世民对李泰的特殊照顾。

但是,身边缺少了长孙皇后这样完美的后宫之主来左右平衡,李世民对儿女们的宠溺,反倒成为了皇子们彼此之间相互疑虑的源头。由于李泰的宠幸过高,太子承乾免不了要怀疑和焦虑,而其他的皇子们,也同样心中满是疑问,至于魏王李泰,则更是产生了许多对未来的美好幻想。

毕竟他的父皇便是靠着经营而谋取到了皇位,他李泰也未尝不可以啊!

于是,魏王李泰的身边聚集起了一个小集团,不仅有老师王珪,还有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中书令岑文本等一干朝中大员。再加上天子特许李泰设立文学馆,做起了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一样的事情,那就是结纳社会贤达。在天子日益加重的宠溺和李泰逐渐增长的野心下,这个小集团一天天地扩大起来。

魏王李泰

此时的朝局,便形成了太子党与魏王党相抗衡的态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如今虽然已经立了承乾为太子,但天子自己就是夺了哥哥的太子之位才成为了太子。所以太子不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李泰决心冒着风险搏一搏,谋得太子之位。

而当李泰正春风得意,享尽荣宠之际,李承乾则在自己人生的低谷里越陷越深。失去母亲之后,李承乾的意志消沉了下来,更加听不进周围大臣的劝谏。东宫官员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宿儒,一直以来都以天子李世民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着承乾,但是承乾累了,不想做那个所有人眼里的“模范太子”了,东宫官员们的严厉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承乾唯一想做的,就只是喘口气而已。

他只是和父辈们一样喜好田猎,并且讲究精致的生活,这些小癖好对于世代贵胄的李家来说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他不明白,在老师们的眼里,它就是一件天大的罪过,按照于志宁、张玄素的劝谏,仿佛有了这些爱好,社稷就要崩塌了一般。更让承乾窒息的是,他不能对谏言有不满的态度,父皇已经在纳谏方面作出了表率,面对劝谏,承乾必须虚心接受。这些都是承乾难以接受的,父亲的私心偏爱、魏王的咄咄逼人、近臣的紧紧约束,再加上自己因为足疾而产生的自卑,渐渐扭曲着承乾的内心。

于是,太子性情奢靡,不听劝谏的恶名,便渐渐传扬开来。

李承乾与伶人称心

也许是魏王李泰党羽们的渲染,也许是其他人的添油加醋,京师的名流圈开始流传着太子承乾的奇闻异事:一会儿说,太子请了许多突厥艺人来东宫寻欢作乐,在突厥人放荡淫靡的音乐里追求生命的大和谐,简直不堪入目。一会儿又说,宠幸一个太常寺的少年歌手,还给他取名叫“称心”,也一直做些难以描述的事情。天子得知后,将称心偷偷杀了,太子居然悲痛万分,一连几个月都不上朝,还在房间里给称心弟弟立了牌位,设灵堂祭奠……宫闱秘事,一切不能为外人道,但穿得骇人听闻,神乎其神。

其实,天子对太子依然是十分优待的。不管是青雀(李泰)还是承乾,抑或是雉奴(李治),都是皇嫡子,也许李泰因为智商情商均高,让李世民更喜爱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承乾失去了天子的父爱。李泰因为事情办得漂亮,而受到天子的大量赏赐,数量之多一度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可这主要是因为长孙皇后在世时,对太子的用度赏赐限制得太多,稍微多送了点就超过了太子规格,所以不久之后,天子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还对承乾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你是国家储君,原本就应该有特殊待遇,切勿推辞。”

而且,听闻宫外传扬纷纷的“太子不肖”之说,李世民也动用了重量级人物为太子压阵,让朝廷第一号人物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担任太子太傅。贞观十五年,天子东巡洛阳,准备封禅泰山时,也照旧让太子留守长安监国,并安排了另一位大佬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也担任太子少师。一年后,也就是唐廷大破薛延陀这一年,天子还任命掌握朝廷实权的魏徵来担任太子太师。十余年来,魏徵已经成为了唐廷内阁最重要的决策参与者,主管门下省,此时身患疾病,加官为太子太师,主要也是为了显示太子之位的分量。

然而,李承乾的心态已经崩了,纵然天子不遗余力地巩固承乾的地位,为承乾提供政治筹码,承乾依然无法克服内外各方带给他的压力。

来势汹汹的魏王李恪

在李承乾看来,魏王李泰来势汹汹,就盯着李承乾的错处攻击,所以他自己一定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果断反击。当初隐太子李建成失败的教训就摆在面前:要是承乾不再还手,那隐太子就是前车之鉴!

十几年前的那场政变,李承乾会自然地把自己带入到隐太子李建成的角色当中。他不想重蹈覆辙,既然魏王李泰步步紧逼,那李承乾就要先发制人。而要克制李泰,不能靠着于志宁、张玄素这些坐而论道的君子来成事,而是要靠军人和谋士们。此时承乾首先想到的,便是当年在洛阳城搞谍报网络出身的张亮,此时的他是太子詹事,如果能让这位情报大师真正为承乾所用,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承乾便借着职务之便趁机笼络,但张亮似乎对承乾的计划并不感兴趣,不久之后,张亮便借着天子东巡,出外担任洛州刺史,远离了东宫这个是非之地。

李承乾不能等了,他的足疾越发严重,家族遗传的高血压带来了一系列的并发症,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天子都知道了承乾的健康问题,对臣下说,万一太子身体无法支持,那其他皇子就可能接替成为皇储,让大家要对其他皇子好一点。

太白经天天象模拟

这一年的五月,象征着杀伐与征战的太白星再次有了异动,进犯到了毕宿(二十八宿之一)这片星野的左股,十几天后,“太白经天”的星象再次显现,这个十六年前预示着玄武门之变到来的可怕星象,似乎隐隐昭显着一场大变的到来。

就在此时,出外担任梁州都督的汉王李元昌回到了长安,与太子承乾见面。李元昌是高祖第七个儿子,辈分上是承乾的叔叔,但其实两人就差了一岁,是一起玩到大的同龄人。在权力斗争上,李元昌自然站在承乾这一队。当然李元昌还有一个条件:他拜见天子时见到天子身旁的一位弹琵琶的宫女十分美艳,只求事成之后请太子将这位宫女赐予给他。这个要求,承乾自是欣然应允。

于是,夜晚东宫狭窄的密室里,李承乾、李元昌,会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赵节等人,在一起共同相谋。他们每人用匕首划破自己的手臂,用同一块丝巾揩下流出的血液,在火里将浸透着每个人的血液的丝巾烧成了灰,然后,他们都将灰烬洒在酒里共同饮下,从此他们便血液相连。他们对着灯火盟誓,共同蛰伏朝中等待时机,借着星象指引的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变局,帮助太子承乾继承大业。

举报/反馈

美丽的世界呀

14.8万获赞 1.6万粉丝
就是喜欢关注这个有意思的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