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冬日,因为证据不足,再加上中共多方营救,国民党反动派释放了共产党女革命家张文秋。被释放前,张文秋恳求典狱长让她和丈夫刘谦初再见一面。刘谦初苦笑着问张文秋:“你出狱后去哪儿?”
张文秋茫然地摇了摇头,刘谦初对她说:“你还是回上海‘娘家’吧。”张文秋知道他所说的“娘家” 是哪里,会意地点了点头。张文秋接着对刘谦初说:“你给我们未出世的孩子起个名吧。”刘谦初想了想说道 “那就叫思齐吧,思念齐鲁,思念父母……”
张文秋是毛主席的双重亲家、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岳母,可她远远不止有这样一个身份。翻开她人生的篇章,每一页都写着“传奇”二字。她是革命老人,是英勇的战士,她的一生,也就是中国革命的一生。
投身革命,结识挚爱
1903年,张文秋出生于湖北京山县一个富裕人家,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生活富足,可独属于封建礼教的腐朽气息却总让她觉得窒息。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让她长成一个牵线木偶,反而让她养成了叛逆的性子。
六七岁时,家里依照风俗要给她缠足,她宁死不从。那些枯燥无味的圣贤书让她觉得烦躁,她更喜欢躲在大人看不见的角落偷偷读一些古代小说,或者跑出门和农家的孩子玩。
1918年,张文秋考入武昌女子师范学校,在老师的启发下,她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立志做一番事业。五四运动爆发之际,张文秋和武汉的众多学生一起,投身于五四运动的潮流,当时,她的家常被当作革命党人聚集的秘密会所。
四年后,张文秋又参加了学生声援的工人罢工运动,进一步向革命靠拢,1926年,她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北伐战争时期,她和其他伙伴一道制作了大量传单、标语等,做了许多宣传工作。
1926年的秋天,23岁的张文秋受董必武的委派回到家乡京山县工作,她在农村地区带领贫苦农民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在县城里则成立了工会和妇女协会,还建起了一所女子小学。
次年,张文秋奉命去武汉采购武器,并在武昌的黄埔军校分校听了一场有关政治形势的演讲。演讲者名叫刘谦初,是一位年轻的军官,他站在台上风度翩翩,气宇轩昂,张文秋一下子就被他给吸引了。
张文秋听完演讲后,来到了恽代英的家里,没想到刘谦初也在那,两人攀谈起来。他们虽然是初次相识,但聊起天来仿佛是一对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
张文秋喜欢刘谦初的才华横溢,而刘谦初则被张文秋直率开朗的性格所吸引。恽代英见他们很是般配,有意撮合他们,这一来一去的,张文秋和刘谦初两个人便谈起了恋爱,不久后,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4月,张文秋和刘谦初正式结了婚,在表姐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婚几天后,刘谦初便跟随队伍参加北伐战争,妻子张文秋则留在京山县继续组织安排的革命工作。
不久后,张文秋被调到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自新婚一别后,张文秋再也没见到刘谦初,她听说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心急如焚。
张文秋自己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张文秋是重点搜捕对象,他们甚至悬赏一千大洋抓捕张文秋,她一直在思考要如何逃走。
恰好在这时,由于城内的尸体太多,敌人要将这些尸体抬到城外去掩埋,张文秋便趁机装作死人藏进棺材中,躲过了敌人的检查,历经危险总算逃到了城外。
实际上,刘谦初并未负伤,他辗转武汉、上海,最后被调任为山东省委书记。他听说张文秋在上海的消息后,随即请示中央,看能否将她调到山东,组织上应允,张文秋得以和刘谦初团聚。
可惜,张文秋只跟丈夫团聚了两个多月的时间,1929年8月,他们夫妻二人在济南先后被捕,那个时候,张文秋已怀有身孕。张文秋在狱中见到带着脚镣,满身鲜血的丈夫时,不觉泪如雨下,刘谦初鼓励她说:“不要怕,我们只能流血,不能流泪。”
当日,张文秋被释放,临行前,她恳求典狱长让她见刘谦初一面,刘谦初为他们即将出世的孩子起名思齐。那是他们两人此生的最后一面。1931年4月,刘谦初在狱中被杀害,自始至终未能见女儿刘思齐一面。
四次特殊的婚姻
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多的是生离死别,张文秋和刘谦初的婚史仅有四年,可刘谦初大概是张文秋内心深处最最无法忘怀的人。张文秋在革命中做的大多是情报工作,为了工作,她前前后后组建了好几个“家庭”,一生结了六次婚,有四个丈夫都是假的。
1927年,张文秋和刘谦初结婚不久后,为了逃避搜捕便躲在棺材里从上海逃到了武汉,在那里寻找省委的一个联络点。在那里,她和接头人对上暗号,与湖北省委秘书长刘先源伪装成一个家庭,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员,名字是李丽娟。
张文秋刚开始对这样的安排很不自在,她觉得自己是结过婚的人,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和她接头的特派员则说:“正因为你结过婚,才把这个担子交给你,没有结过婚的还不合适呢。这是党交给你的任务,务必要做好。”张文秋郑重地回答道:“保证遵照执行!”
张文秋就这样和刘先源伪装成假夫妻,白天会亲亲热热地一同用餐,晚上则分床睡。张文秋偶尔也会发愣,几个月来腥风血雨,仿佛做了一场梦,也不知自己的丈夫身处何方,是否平安无恙。
刘先源时不时会带来绝密的文件,教授张文秋处理文件的技术方法,张文秋学得很快,能迅速掌握要领,他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只是,时日一久,“先生”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很多工作都是张文秋一个人完成,这不免让她产生了不详的预感。
不久后,省委另一个秘密机关被敌人发现,组织上通知张文秋带着所有文件撤离。张文秋将文件和特派员王为宪刚分娩的妻子安置好后,乘船离开武汉。在船上,她才知道有三十多名地下党同志都被杀害,假丈夫刘先源似乎也难逃厄运,她算是能幸运逃走的一个。
1930年4月,张文秋刚在济南被释放不久,女儿刘思齐刚出生,丈夫刘谦初则还在狱中生死未卜,张文秋的心情无时无刻不沉重。
可就在这时,组织又给她下达了任务,要她去指定地点找一位同志接受秘密工作。张文秋到达目的地后,见到的却是装扮成南洋归侨资本家的老朋友林育南。
林育南对张文秋说,他们要伪装成一对从南洋归来的夫妻,寻租合适的房子,负责组织一次统一领导各地苏维埃政权的会议。就这样,林育南成了“赵老板”,张文秋化名“张一萍”,一同并肩作战。
他们租住的房子白天成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秘密交谈和批阅文件的专用地点,晚上则是张文秋一个人住在这座还算豪华的楼房里,林育南会在晚上悄悄去看望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5月里,会议以“祝贺赵老太爷八十大寿”为伪装方式秘密召开,所有与会者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像踩着刀尖行走一般。
会议开展得十分顺利,无奈由于后来党内的“左”倾错误,原来决定的活动被取消,还发生了历史性的悲剧。1931年2月7日,林育南等24名党的领导人和活动家在上海龙华惨遭杀害。
张文秋和林育南的夫妻关系虽然不是真的,但他们既是认识多年的挚友,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林育南的死让张文秋悲痛不已。
两个月后,张文秋又得知在狱中的刘谦初已经壮烈牺牲了。在短时间内失去挚友又失去爱人,这对于张文秋而言是很大的打击。很长的时间里,张文秋的心灵都遭受着折磨,难以从悲痛中走出来。
有一天,周恩来突然找到张文秋,对她说:“中央军委决定调你去从事一项新的秘密工作,现在就送你去。”周恩来带着张文秋找到了一个名叫佐格尔的共产国际人员,由佐格尔安排她的工作。
她再次奉命和一名德籍华人吴照高结成一个新家,在法租界租下了一座三层的小楼,还雇了一个女佣,以掩人耳目。
张文秋的工作是搜集各大报纸上面的信息,分为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类别后整理成文字交给佐格尔,然后还负责把情报传递出去。
张文秋对于这类地下情报工作越来越熟练,每一项工作她都能做得很好。在这期间,她几乎断绝了同外界的一切联系,不能见到幼小的女儿,也不能跟战友们联络,就仿佛人间蒸发一样,党内只有周恩来清楚她在做什么工作。
张文秋唯一一次违反了纪律,是因为法国的某个节日里,有许多人上街游行,她内心好奇,便悄悄下楼看热闹,看了一会儿便上楼了。不想,上楼后吴照高就黑着脸训斥她,说张文秋这是违反了纪律。
被训斥的张文秋内心不悦,顶了几句嘴,吴照高仍不依不饶地斥责她。张文秋只好低头认错,并保证不会再犯。经此一事,吴照高更进一步了解了张文秋的性格。
张文秋曾离开吴照高,独自一人前往香港传达一项指示,并把一个机密情报送回来。她把指示反复背熟,伪装成一个贵妇人前往香港,口头传达了指示,并把情报制成缩微胶卷,为了掩人耳目,她剑走偏锋,把胶卷缝在贴身的衬裤上带了回来。
不久后,吴照高被调去日本,临走前,张文秋为他饯行,还把女儿思齐带给吴照高看看,吴照高动情地对张文秋说:“我们以后不必再装成夫妻了,但我特别珍视和你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如果你同意,让我当你的哥哥好吗?”
张文秋表示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还让思齐叫他“舅舅”。可惜的是,张文秋和吴照高从此失去了联系,她不知道吴照高后来去了哪里,是生是死……
张文秋的“第四任丈夫”是李耀晶,为了把这个“家”演得像一点,张文秋还把女儿思齐接来同住,他们俩的任务是掌握上海工人运动的情况、搜集英美烟厂的情报并上报给组织。
一开始,一切都进行得很好,不料李耀晶去市区开会时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组织上让张文秋以妻子的名义处理烈士李耀晶的后事。1937年,张文秋带着女儿回到延安。
痛失爱人,勇敢前行
在延安,张文秋遇到了陈振亚。陈振亚是彭德怀将军的部下,早在西安事变后,两个人便有交集,兴许是缘分使然,才让两个人再次相遇。
那时,陈振亚在战争中伤了腿,造成终生残疾,所以一直没有结婚,而张文秋一个人带着女儿很不容易,两个人便走到了一起。这段婚姻,更多的是一份安稳。
这便是张文秋第二次真正的婚姻,陈振亚是其第二任妻子真正的丈夫。结婚不久后,张文秋便生下了二女儿邵华。如果不是身处战乱,他们一家人也许能过上平和幸福的生活,可天不遂人意。二女儿出生一年后,张文秋又身陷牢狱之灾。
因为陈振亚受伤的左腿经常发炎、肿痛,组织便让他前往苏联治疗,张文秋一同前往,不料,飞机经过乌鲁木齐时,被反动军阀扣留,张文秋和陈振亚双双入狱。
这是张文秋第二次遭受铁窗之苦,几年前,在辣椒水、老虎凳的酷刑下,她毫不屈服,这次也一样。哪怕腿被打断了,她也坚守着革命信念。
1941年,陈振亚在医院被毒害致死,张文秋与他熬过了牢狱之灾,最终却还是阴阳相隔。半年后,张文秋生下了第三个女儿张少林。在那动荡的年代,张文秋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女儿养育成人,这背后有多少辛酸,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人生行至此处,张文秋已几经磨难,身边的战友和爱人有的壮烈牺牲,有的不知去向。而她要做的,是屏住一口气,替那些死去的人完成未完成的革命心愿。
后来,张文秋和毛泽东成了双重亲家。张文秋的大女儿思齐嫁给了毛岸英,二女儿邵华嫁给了毛岸青,两家的关系一直很好。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还是很照顾思齐这个儿媳妇,张文秋也把毛岸青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走过了战争年代,日子越来越好时,张文秋仍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祖国和人民尽一份力。她担任要职,在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还多次出访波兰、捷克等国,在外交上为中国争了一口气。1953年的12月,她创办了盲福会盲文出版组,为盲人出版各种图书,她还搬到了盲福会院内,和盲人们一起工作学习。
退休后的张文秋没有闲着,一直在撰写长篇回忆录《踏遍青山》,将自己的革命生涯,也是中国或疮痍或辉煌的岁月记于纸上。
她老人家笔耕不辍之余,也非常注重养生,每天都保持着自律的习惯,并遵从“夜阑人静万虑抛,谨守丹田封七窍。精神运转搭天桥,身轻如燕通云霄”的养生秘诀。
张少林的女儿曾问张文秋:“姥姥,“您坐在牢里有什么感想?”妈妈用手指着天,对孙子说:“你看那乌云再厚,总也遮挡不住太阳。我们坐在牢里面,想着总有一天会出来的。”她一生两次锒铛入狱,有几度失去挚爱,可乐观向上是她不变的一点,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晚年。
在热爱摄影的女儿的影响下,晚年的张文秋也喜欢上了摄影,没事就拿着相机去户外拍照,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都要拍下来,就是在医院住院也不闲着。
人虽然老了,但她的心也始终不老,她的衣服总保持着整洁,每天也都要对着镜子描眉,总是以最好的姿态显现在人们面前。
2002年,张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南北参观今古迹,东西一览好河山。重游战地怀亡友,再绕战史写长篇。”
这是张文秋曾经写下的诗,走过一生的沉浮,一生的波澜壮阔,她成为一位英雄,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她的身体死了,但她的光辉,永远都不会被埋进黄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