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爱女,是博士生导师,一生两次婚姻, 被杨绛称为"一生当中杰作"的女子,仅仅在世60个春秋(差两个月不到60岁)。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钱瑗给母亲打电话,“娘,你有个女儿,现在她没用了。”临终前,杨绛握着女儿的手,安慰她:“宝,安心睡觉,我和爸爸祝你睡个好觉。”

钱瑗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她生前说骨灰不用留,北师大外语系师生恳求杨绛留一部分,葬在校园的一颗雪松下。

1937年,钱瑗出生在英国牛津。她是钱钟叔和杨绛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出生的。随后跟着父母去了法国。一岁半的时候,回到上海居住。

一岁半的小孩子,在外面接触的语言比较杂,刚回国的钱瑗不知道怎么说话。父母讲无锡话,客人讲国语,在国外时,对门太太讲法语,船上更是嘈杂。

但是回来没多久,她很快就学会说话了。因为当时环境因素,生活条件非常不好,她们吃的面粉是黑的,米里面着黑的黄的沙子,只好用镊子挑捡,连烧饭用的煤经常买不到。

贫病总是相连的,这段时间,钱钟书经常生病,钱瑗也病了。

杨绛在回忆录中写道:圆圆上学一个月,就休学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一个学期的课。胜利之后,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

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这种病,中医称“流住”或“穿骨清据医书:“发在骨节或骨空处,难痊。”

在妈妈的细心照顾下,十个月后,钱瑗的病好了。这时候,钱钟书接到了清华的聘任证书,一家三口北上,父母去清华教书,钱瑗去北京读书。

钱瑗十二岁离开上海,来北京后,因为身体原因,钱瑗的初中几乎没有上。妈妈买了初二初三的教材,自己在家里教女儿。等她考取高中的时候,代数还得了满分。

父母亲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又是大学教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钱瑗,就比其他孩子聪明灵动许多。

高中毕业后,钱瑗考取了北师大的俄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教学生涯里,钱瑗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当时,当她做教材编委时,为了确保做到零误差,她一字一句地反复审阅书稿,很多书页上都还保留着她当时工作时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字迹。

为了使自己上课生动有趣,钱瑗就到图书馆大量翻阅资料,努力找到更多的精彩句子,然后运用到课堂上,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活泼好玩。

1968年钱瑗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伴侣, 王德一,他们是大学同学。 王德一很有才华,也朴实热心,不久她们踏入了婚姻的殿堂,一起住在教师集体宿舍里。

钱钟书和杨绛也很喜欢王德一,杨绛曾经说:得一 和善忠厚,阿圆和他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放心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段婚姻仅持续了半年,王德一就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王德一受不了批斗,性格刚烈、一身傲骨的他,无法忍受这种莫须有的对待,最终选择极端,永别自己的新婚妻子。

可想而知,这对钱瑗的打击有多大。她搬出宿舍楼,回到了父母家里。

直到1974年,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杨伟成。

杨伟成是建筑学家,他和钱瑗都是二婚。他们结婚时,杨伟成的儿子已经18岁了。善良又博学的钱瑗,生生的把后妈做成了亲妈。

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丈夫的两个孩子,下班之后,钱瑗也不厌其烦辅导着子女的作业。

在钱瑗过世之后,继子、继女还跟杨绛先生共同写了一本书《我们的钱瑗》。她的继子杨宏建曾说:钱瑗虽为继母,但从未让我们感到有继母的感觉。

两人在文章中同时回忆了在钱瑗生病前的“温馨周末”:那时候每到周六,钱瑗都给他们买好吃的,除了凉面、上好牛肉、羊肉串、牛肉馅饼等小吃外, 那个时代稀罕的西式点心,钱瑗也想办法买来给孩子们吃。

钱瑗对学生也非常关心,每天无论回来多晚,只要有学生电话打来,她总会不厌其烦,耐心解答,从不厌倦。

看到过一个报导,一个学生说:“老师,世界在宇宙中太微小了,人更渺小,比蚍蜉强不了多少。”

钱瑗说:“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

钱瑗的病与繁重的工作有关系,她先后担任北师大外语系教授,英国《语言与文学》编委,以及其他委员等等,又时常备课到深夜。

学校评价她的工作是百分之二百的多。她为了爱护学生,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工作量。学生的论文,钱瑗也是经常修改后,再责令他们重写。

杨绛曾心疼地问她:能偷点懒吗?能别这么认真吗?

钱瑗总是摇头。

长期劳累,使钱瑗原本不太健康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她总是咳嗽和腰疼。家人劝她去看病,她总是往后拖着,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在回家时顺路买点药丸应付。

1996年,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起床,她坐不起来了。 疼痛到无法直立行走,立刻被自同事送到医院。

在医院钱媛被确诊为脊椎癌,肺癌晚期。可即便如此,她的脸上也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在生命的最后尽头当中,她依然笔耕不辍,在病床上还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她知道自己的病情已无回天之力,只是万般不放心年迈的父母。这时候,钱钟叔也在医院住院,年迈的杨绛两个医院来回奔波,照顾两个病人。

1997年,病床上的钱瑗握着妈妈的手,静默无言。两个小时后,她对自己的母亲说:“妈,我累了,想睡觉了”,

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回忆,她们一家三口在古驿道上相遇。

钱钟书对杨绛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家里去。”

阿圆对母亲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

杨绛:“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的祝福回去。”

杨绛为自己的女儿掖了掖被子,轻声说:“宝,好好睡吧,我和爸爸都祝你睡个好觉。”

在母亲的身边,差两个月不满60岁的钱瑗,阖然长逝。要一位母亲承担失去女儿的痛苦,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世间最痛苦事情,是留在世上的亲人永远思念故去的人。

有关钱瑗去世,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写道: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就像一直饱含热泪的眼睛。

钱钟书先生一家,是一个博学、友爱、温馨,又饱含沧桑的家庭。他们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本分,真实,慱学,多才。

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淡泊名利,却又一生有着各自的追求和乐趣,他们属于人间极品,永远值得后人仰望!

其实,钱缓是最幸福的,她出生就有父母的千般呵护,万般宠爱,幸福地长大。虽然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不幸,但她始终有父母在身边。

生命不在于有多长,活着的时候每一分钟浸润着爱和被爱,每一分钟都是有价值的,足矣!

钱媛在爱中长大,虽然她此生无子女,但是她赢得继子真心尊敬和爱护, 她的继子写有回忆继母钱媛的文章,文章里满满的家庭幸福和睦,母慈子孝,只可惜钱媛英年早逝,看不到了。

钱瑗一家三口,用书香静守岁月,不论寄居世间多久,每分每秒都散发着爱和芬芳……

书香门第出生的钱瑗,淡泊名利,一生短暂,却至真至诚。人生无论长短,家庭只讲温暖。钱媛教授生长在有知识,有温暖的原生家庭,有爱她的优秀的两任丈夫。

钱瑗何其幸运,又何其幸福 ,钱瑗又相当了不起,因为天堂就在她的心里。

举报/反馈

宝鼎茶闲

37.3万获赞 1.4万粉丝
编辑,自由撰稿人。陪你读书烹茶,赏世间繁花。分享影评,书评,分享趣闻趣事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