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学通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由省作协组织集体编撰的《广东文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日前正式面世,分为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上)、当代卷(下)5卷,约240万字,为广东第一部文学通史撰写及出版工程。
“一个文化强省必有一部文学通史。”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表示,《通史》编撰工作堪称广东史无前例的举措,填补了广东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空白,为建设中的广东文学馆提供学术支撑,也为人文湾区建设添砖加瓦。
召开13次会议推进编撰工作
据介绍,编撰团队由陈春声、黄天骥、刘斯奋、陈永正担任学术顾问,张培忠、蒋述卓担任总主编,彭玉平、林岗、陈剑晖、纪德君、陈希、贺仲明担任执行主编和分卷主编,经过两年的努力,形成客观科学、耳目一新、独树一帜,厚重而又灵动的广东文学通史研究成果。
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提出,从古代到当代,广东还没有一部贯通的文学史,着手编撰《通史》,是事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展陈的需要。
张培忠回忆,就客观环境而言,三年前启动这项工作并非合适时机,更大的难题在于无经费、无团队、无史料。“文学通史撰写,事关全省文学事业大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说。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经费最后得到落实,之后迅速成立编委会,聘请学术顾问,确定总主编、执行主编、分卷主编,并委托分卷主编物色撰写人员……各项工作遂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2021年7月21日,《通史》编撰工作会议在穗举行,全体人员出席,标志着广东史上第一部贯通的文学史撰写正式开始。
期间,编撰团队共召开13次编撰工作会议。初稿完成后,经过分卷主编、执行主编、总主编的3轮统稿,基本做到“三个新”,即新史料的发现、新观念的阐述、新体系的构建。
《通史》执行主编之一、总序作者林岗教授介绍,《通史》对标准、体例、作者都从严要求,突出当代意识、全球意识和精品意识,同时协调好“史”与“论”、“点”与“面”、“里”与“外”等多重关系。“广东文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唯有群策群力、扎实有效地推进编撰工作,才能最终完成这部《广东文学通史》。”
贯彻广东文学鲜明特色
《通史》完稿后,《通史》执行主编、第一卷主编,学术大家和诗词名家彭玉平教授曾感赋一首:粤文一卷费思量,唐宋明清气渐扬。百越古风深底蕴,融通南北自堂堂。
记者了解到,《通史》对入史作家作了明确规定:广东籍并长期在广东生活和工作的作家及其作品、长期居住广东的非广东籍作家及其作品(当代一般5年以上)、古代北方流贬到广东的作家诗人及其作品;入史的作家诗人,一般应有文集或专著问世,并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等。
其他情形的则强调在地性。比如,唐朝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写的《祭鳄鱼文》、宋朝文学家苏轼应邀撰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均属于广东作家作品;当他们离开了广东,创作的也非广东题材,就不能算是广东作家作品。
“书写古代岭南地区近三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其专业之难、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彭玉平告诉记者,编撰工作涉及主要人物列章列节的提议、具体观点的讨论、内容文字的修饰等方面,既需要理清史料线索,也需要突出重点、源流分明,梳理出古代岭南文学的历史现实与发生规律。
他评价称,广东文学的发展极具特点,岭南自古虽被视为“蛮荒之地”,却也最早“得风气之先”,其文学与大漠西北迥然有异,也极大区别于江南和中原等地区。广东文学的脉络、特质,在全国大局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更是通史必须明确和把握的重大问题。
为此,编撰团队就广东的文化逻辑、文学逻辑、理论逻辑,进行过深入探讨,厘清了广东文学从受容到包容到交融的发展历程、从边地到腹地到前沿的进取精神、从雄直之风到慷慨豪迈到勇于斗争的革命谱系、从海洋性到商业性到市民性的文学品格。
张培忠表示,这些品质是广东文学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学所独具的鲜明特色,必须尽量贯彻到通史各卷的撰写中。其中,革命谱系中的广东左联作家,在现当代革命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许多作品却散佚在外,撰稿学者在寻找文献、抢救文献、消化文献的过程,就是集腋成裘、提炼史观、形成评价的过程。
比如,广东潮州人、“左联”七常委之一洪灵菲的作品,书写革命的流亡涉及潮人出国留洋,行文中经过不同的地方,伴随潮汕话、粤语、英文、南洋话,多种语言杂糅与异国风情形成的国际视野和革命叙事,便构成了近现代以来广东文学兼容并包的创作特色和“开眼看世界”的文学自信。
《通史》学术顾问、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评价,《广东文学通史》史料丰富、内容扎实,开辟了很多课题研究的新领域,是一部有思想、有质量、有情怀的文学通史,对梳理广东文学的发展脉络、地域特质等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