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读书无用论”一时之间风行全国。
全国各大高校被迫停课、停止招生长达四年之久,共和国出现了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两所顶级高校——清华、北大。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逐渐平息。而是否能够恢复大学招生,也一度被提上日程,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年5月,北大、清华共同提交了《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很快,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根据这份文件,同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于下半年开始招生,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许多身体健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在经过当地“革命委员会”领导推荐并通过政审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迈入北大、清华这些平时看起来可望不可即的高等学府殿堂。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产生后,北京大学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校方特意强调了毛泽东的指示精神,要求学生们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争光、争气”。
当时, 入校的工农兵学员年龄大小不一, 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有的只有小学毕业, 有的人听不懂课, 有的人连课堂笔记都记不下来。
为了弥补这些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落后问题, 学校特地安排了中文系的老师集中给大家上语法课, 从头学起。
这种语法课一开始是安排在小教室里,后来因为需要补课的学生实在太多了,学校就干脆腾出来一个大礼堂上课。
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功底深厚, 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 很快解决了工农兵学员的问题, 令他们终身受益。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这些工农兵学员刚进入北大校园的时候, 除了周培源等几个周总理钦点的教授在正常从事教学活动外,有很多知名教授都还在接受“劳动改造”,比如冯友兰 、季羡林等。
当时有一位名叫李荣欣的成都军区战士, 由于表现好、文化程度高 (老三届, 1967 年高中毕业) ,被部队推荐到了北大外语系上学。
据他回忆,他们外语系学生生活的那栋楼,门口的传达员就是由阿拉伯语专业的一位教授充任的,而日语专业的一位教授则负责打扫厕所卫生。
有一次,李荣欣和几位同学路过传达室的时候,那个阿拉伯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来北大学习, 是一次好机会,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点知识,不要跟着他们胡闹。否则, 将来会后悔的。”
李荣欣心里很感激这位教授,经常去传达室同他攀谈很受教益。
大学者季羡林先生,“文革”前是北大东语系的系主任。当时校方专门把他从江西调回来负责印地语专业的讲义编写工作。
在平日的相处中,以李荣欣为代表的解放军学员们都对这对知识渊博的老学者十分敬重。
那时候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试图往季先生身上泼“ 脏水”,结果东语系全体工农兵学员站了出来保护了老先生,还帮助他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和组织活动。
在解放军学员的带动下, 当时北大各系一大批老教授解脱出来, 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争着为党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在这批学员结业离开北大的时候,季羡林先生等人不顾年老体弱, 亲自跑到北京站送别, 火车开动了, 他们还站在月台上擦着眼泪, 挥手致意, 足见他们这段时间结下的师生情意是多么的深厚。
据统计,从1970到1976年,北大共招收了7届工农兵学员,总计12,700多人。
由于学员入学时的文化程度差别悬殊,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北大的教授们在教学方法、方式乃至内容方面都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工农兵学员在校期间,其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其中不乏优秀人才,许多人毕业后成为国家建设和各个部门的骨干力量,为建设祖国发挥了不小的力量。
例如北大陕西汉中分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了6届工农兵学员,完成了20余项国家科技项目,为推进中国科研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除了北大以外,还有其他高校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工农兵人才。
比如中国古植物学家刘陆军先生,早年曾在部队服役,1974年才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学习,完成四年大学课程后毕业。他是我国古植物研究学界的领军人物,在业内享有不小的声誉。
作为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工农兵大学生”制度虽然经常因为推荐入学的方式、学生素质参差不一等众多原因备受批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制度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无比混乱的那十年,中国高等学校总算是恢复起来了,人才增长的链条没有中断,文化教育的薪火得以传承下来。
很多工农兵学员进入高校后,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狠下功夫补习文化,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发挥了自己的才干,有些还跻身社会中坚,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近百万工农兵学员中,脱颖而出了一些佼佼者,比如学者李银河、作家贾平凹、天文学家崔向群、无机化学家洪茂椿等等,都是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文革”结束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工农兵大学生”制度也随之寿终正寝,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