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誓要“河防”论成败,未收全功的北上“剿捻”

曾国藩总督两江以后,大力整饬吏治、惩办贪官、梳理盐政,两江地区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曾国荃的奏请开缺、回籍养病,湘军的陆续裁撤,让清廷的压力骤减,已经消除了对曾氏兄弟的疑虑。

1、北上剿捻

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将领遵王赖文光,率残部与捻军汇合,并按天国军制重组捻军。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易步为骑,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浩大,逐渐发展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

同治五年,捻军在山东曹州设伏,全歼穷追不舍的清军绿营,有“国之柱石”之称的亲王僧格林沁被捻军杀死。捻军声势一时震动全国。

僧格林沁被杀后,清廷连下三道谕旨,命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曾国藩无意在上战场,上奏朝廷:“臣精力日哀,不任艰巨,更事愈久,心胆愈小,恳恩另简知兵大员督办北路军务稍宽臣之责任,臣仍当以闲散人员效力行间”。

清政府拒绝了曾国藩的要求,并授其钦差大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大权,曾国藩推脱无望,只得披甲上阵重返战场。

此时湘军裁撤后仅留八千余人,兵力相差太多,曾国藩不得不奏请淮军北上助剿。

李鸿章利用上海、江苏膏腴之地,大量采购洋枪洋炮装备淮军,淮军已是装备最为精良的地方武装。

2、震动朝野的万里河防。

曾国藩审时度势,向清廷提出“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的剿捻方略。并实施“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的战略布置。

在山东衮州、沂州、曹州、济宁,河南归德、陈州、江苏淮安、徐州,海川,安徽庐州、凤阳、颍川、泗州四省十三府,各驻大军重点设防,一处吃紧他处支援,并实施清野查圩,断其粮饷供应。

但因四省十三府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捻军避坚而走,在空隙间随意穿插,官军又消极避战互不策应,根本无法阻挡飘忽不定的捻军。

曾国藩只得抽调淮军悍将刘铭传,李昭庆,率部做游击之师,对捻军进行横追堵截,可这一举措,步了僧格林沁的后尘,官兵叫苦不迭、收效甚微。

同治六年,捻军由鲁西而豫又至皖,徘徊于怀远、凤台、睢州一带。

曾国藩驻节周家口,亲自布置河防之策,东以运河,北以黄河,西以贾鲁河,南以淮河的自然天险为界,沿河筑起长堤和碉堡,分兵守防,形成对捻军大面积包围圈。

以图捻军北不可以出山东,东不能至江苏,南不能下安徽,西不可以至湖南。将捻军压缩在这狭小、贫瘠之地,围而歼之。

但因清军防备松懈,加上调度指挥不灵,捻军组织重兵先是冲破沙河防线,后突破运河防线,彻底冲出曾国藩的包围。

曾国藩筹划一年之多的,重镇设防、划河圈围的剿捻方略宣告失败,功败垂成。

曾国藩剿捻失利,顿时招来朝野非议,自主持剿捻军事以来,多次受到御史参劾“糜饷两年,捻势益张”。曾国藩在捻军和清廷压力下,焦虑成疾自感身体每况愈下,已至“盗汗舌蹇之症”加剧,不能支撑。

遂奏请李鸿章到前线助剿,清廷却不准曾国藩的奏请,并下旨让其交卸钦差大臣关防进京陛见。

3、誓与河防论曲直

清廷此举,让曾国藩颜面扫地,上折朝廷奏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并注销所封一等毅勇侯,以散员留营效力”。慈禧太后仍不准奏。

曾国藩就此连上三折,要求随营参赞,并自封朝廷颁发“两江总督和一等毅勇侯两颗关防印信”。

为给这个倔老头少留体面,清廷上谕:“曾国藩当体仰朝廷之意,为国分忧,岂可稍涉嫌虑,固执己见!着补授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克期回任”。

曾国藩只好收拾行装,黯然南下。

李鸿章接任钦差大臣后,对曾国藩的剿捻方针不屑一顾,结果被捻军接连挫败,清军损兵折将,李鸿章被清廷下旨申饬交部议处,并掳黄马褂拔双眼花翎。

就此李鸿章才认识到,曾夫子的剿捻方针何等正确,重拾河防之策。于同治六年,将东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予以重创,至年末将东捻军彻底消灭。

同治七年,李鸿章会同左宗棠,剿灭西捻军。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捻军叛乱终被平定。

捻乱平定后,曾国藩因首倡“河防之策”,又筹措支应粮饷有功,补授武英殿大学士。

4、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

曾国藩的剿捻方略,就是现在来看也是正确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在如此广袤的地区和落后通讯条件,战略部署执行难度可想而知。

针对这一情况,曾国藩也早有预料。早在建设河防之初,曾国藩就说过:“假如初次不能办成,或办成之后,一处疏防,中外必讥其既不能战,又不能防”。

曾国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廷急于求成不给充足的时间;另外内部矛盾重重,地方官绅各自为政。在实行“清野查圩”等措施时,上至官绅、下至乡民无不反对,怨声载道、而不得人心。


指挥调度不灵,清军成分复杂,既有清军绿营又有地方武装,并不将他这个曾大帅放在眼里。

就连曾国藩视为嫡系的淮军,也是只知李鸿章,不知有曾国藩,凡事需禀告李鸿章以后才执行。

在提出河防之策后,举朝哗然“闻者皆笑其迂”。多方掣肘,并不配合他的行动。

李鸿章讽刺河防:“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知秦始皇千年后遇公等知音。”,然而,当他挂帅剿捻后,揆情度势,才体察到曾国藩战略部署的深意。

清史稿记载,曾文正公北上剿捻“以督师大臣安居徐州,谤议盈路,甚至“劾其骄妄”。失利后又与清廷纠缠不放,一改往日作风。

曾国藩如此作为,应是以“自污”的方式,向清廷表明,其乃是一个“胸无大志、恋权恋栈暮气深重的腐儒,是畏讥自抑的结果

曾国藩雕像

湘军北上剿捻功败垂成,就连曾国荃新建湘军也粒功未收,代表湘军已日暮西山,退出历史舞台!

古今无两庆封侯,北进惜乎无善谋。
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

举报/反馈

长弓挽满月之回眸

2080获赞 226粉丝
没啥可写的,凑个数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