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代六大流派,即针灸派、汤液派、祝由派、导引派、割治派和房中派,其中针经、汤液之间多有渗透。

汤液派

凡治神农学者称汤液派,即中医处方用药者属汤液派。神农、伊尹、仲景为汤液派之集大成者,张仲景也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汤液派以《神农本草经》《汤液经》《伤寒论》为指导。汤液家法,辨证首重立法,而后候证;先立风、寒、温三纲,后定汗、吐、下、利、温中、养阴六法,再以表里分配而 出六经。简言之,即一表二里,一表在太阳主汗法,二里实则阳明主下法,虚则少阴主温法,此为汤液辨证的要旨,也是药治学家之正宗,理论与实践都简明扼要。

汤液经法就是经方派的北冥神功,可惜唐代以后失传了。

剩下两本读书笔记,张仲景总结了一本《汤液经法》的运用笔记,写出来《伤寒杂病论》,围绕六经辨证,成为不世巨著。

陶弘景的运用笔记主要围绕五行五脏,写出来《辅行诀》。

针灸派

治黄帝学者称针灸派。针法是运用针刺捻转与提插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 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心灸、桑枝灸等方法,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其理论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针灸流派的学术渊源,大致有四:

一、是源于前代文献,如晋以后各流派的学术成就大多源于《内经》、《八十一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

二、是源于师授,如徐凤自称深得彭九思、孟仲倪两公传授,罗天益师李东垣,刘瑾师陈会等

三、是源于家传,如张璧即是继承家学,徐文伯、王国瑞、凌云等也都以针灸家世相传而闻名于世;

四、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如葛洪、赵学敏等采访到不少治病救人经验,笔之于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针灸流派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主要是我国早期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针灸甲乙经》后世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建树无不导源于这三部经典著作,这三本书是后世针灸流派共同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

发展到现代,针灸流派主要有:

1、澄江针灸学派;

2、郑氏(郑魁山)针法针灸学术流派

3、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

4、桂派中医大师黄瑾明壮医针灸

5、蒙医五疗温针流派

6、经脉-脏腑相关湖湘针灸推拿学术流派

7、靳三针疗法流派



导引派

治彭祖学者称导引派,也就是摄生、养生之术。史传彭祖寿高 880 岁(实际寿数合今天 144 岁)。自尧帝起,历夏朝、商朝,商朝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朝时担任柱下史。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闻名于世,于是逐渐产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彭祖这个氏族可以说是上古时代一个有代表性的著名长寿家族。

《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还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意思是他善于食疗,所以寿元悠长。道家更把彭祖奉 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还特别为彭祖立传,当时的君王派人向他求道,他只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 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 狭义的导引是以运动肢体和自我按摩为特点,可以概括整个动功,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之类或按摩。

《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证有“痿、厥、寒、热”和 “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烫药、导引 配合治疗筋病。其实汤液派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用“导 引、吐 纳、针灸、膏摩”等方 法治疗四肢“重滞”症。华佗 《中藏经》“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等记载。汉代医家对导引疗病的认识逐步加深,使用导引疗法的范围也愈益扩大。

1974年湖南长沙马 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即是了解汉代以前导引发 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刘民叔所言导引派,不仅是狭义的运动养生,应该是包括了儒释道三家内家修炼,其基础理论亦出自《黄帝内经》。

导引派根据修炼方法可分为:

1、导引派以形体运动为主。此导引之意为引外导内,即以肢体运动引导内气运行。

2、吐纳派,吐纳就是吐故纳新,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是一种特殊的养生呼吸方式,吸入大自然中的清气,促进真气流动,可以促进体内的浊气排出。

3、静定派,静定派以宁神练意为主。静乃清净,定为不动。

4、存想派,存想派以意守默想为主。

5、周天派,周天派以周天运气为主。周天派起源于古代内丹术,故又称内丹派。

房中派

治素女学者称房中派,汉代以后归于道家养生的范畴。素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性爱女神,传说她性感妩媚,仪态万方,深谙阴阳采合之术,因而始终如少女一般娇嫩美丽。她 曾与九天玄女一起与黄帝探讨男女生活的课题,将她自己亲身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理论传授给黄帝。后世把房中术称为“玄 素”或“素女之道”,即本源于此。

房中术即中国古代的性科学。从现代性科学的观点来看,房中术主要包含性的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方面,同时它又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养生结合在一起,与 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结合在一起。它最早出现于汉代,而且与道家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房中术被人们涂上一层神秘、玄虚的色彩,但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性学理论。

祝由派

治苗父学者称祝由派。祝由,是《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上古真人治病的方法。祝由之术可远溯上古。《韩诗外传》载:“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 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 愈,何也?”

《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由》谓:“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历代中医体系都有祝由一脉,及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收载“祝由科”, 说明最迟在唐代,祝由已成为中医体系中独立一科。明代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 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 由。”张介宾说:“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

而上溯直至《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鬼神邪祟,认为“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是祝由取效的原因,王斌的注文也仅 有“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几个字,说明祝由一直处于中医体系的边缘。历代医家或有信者,或有疑者,以之为临床权变之术。即便著有四卷《祝由录验》的赵学敏,对待祝由的态度也是“禁法之大莫如水法,次则祝由,兹录其小者,绝扰屏嚣,均无妨于大雅。其有近于巫、觋所为者,概在所摈”(《串 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凡例》)。

巫术在古代又被称为祝由之术,是一项崇高的职业,祝由也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当时能施行祝由之术的都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十分受人尊敬。祝由术是包括中草 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本法在中国广为流传,多由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后世中医有祝由科,借画符等形式改变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气场,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后来也有神汉巫婆,附会祝由之名,做迷信的事情。

割治派

治俞跗学者称割治派,即中医外伤科学。俞跗,上古医家,相传擅长外科手术,是黄帝的臣子。《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 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司马迁《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云:“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就是俞跗,他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用刀子 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

非常客观地说,中医曾经的面貌,要比今天丰富得多,它在先秦时期所达到的高度,也不是今天能够企及的。

那是中医、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明的黄金时代,就像人的青春期,是充满奇思妙想、最有活力的时期。

但仅就目前保存的中医方法而言,其有效已经令我们一生受用,其奥妙也令我们叹为观止。接下来,我就要引导大家去欣赏这中医的片鳞半爪。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走得更远。

防失联,欢迎私信我加入交流,加入我们的星球,一起学习进步。我们有专业老师咨询、指导,全部的知识和学习资料都可以分享给大家。

谢谢!

举报/反馈

扎针埋线治疼痛

68万获赞 12.2万粉丝
推介中医养生知识和方法
乘风计划作者,陈世鸿,中医专业 医师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里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