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孟婧 谢宁

6月10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江讲坛邀请到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王妮与读者分享《千年楚蓝 赓续传承——漫谈荆楚非遗传统印染》。讲座围绕荆楚传统蓝染的起源与兴盛、衰落与复苏的历史展开讲述,带领大家了解荆楚非遗传统印染的前世与今生,讲座现场还穿插“服装走秀+蓝染体验”的环节,带领读者多角度感受“楚蓝”之美。

长江讲坛活动现场

讲座伊始,王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矿物、植物、动物染料对纺织物进行手工印染工艺染色的国家。而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创造了绞缬工艺,在古代,人们把在丝绸织物等上染色、印花统称为“染缬”,沿着历史长河的发展与培育,我国传统印染四大名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蓝印花布)和夹缬(夹染)由此而生。而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的湖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孕育出绚丽多彩的荆楚纺织文化成果。其中,传统纺织印染工艺,就是以楚地天然的矿物、植物和动物为原材料,进行染色的方式。

长江讲坛活动现场

在众多的印染技法中,始于秦汉时代的靛蓝染色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染色方法,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门技艺。而蓝染中的“蓝”字溯源,正是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楚怀王时期的竹简刻有“蓝”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汉字“蓝”。在《说文解字》中也记载了关于“蓝”的描述,“蓝,染青,草也。”同时,王妮为读者们介绍了这株神奇的“草”——“蓼蓝”,即用来染青的植物。而这种蓼蓝也是广泛种植在湖北地区,作为染青的植物染料。荀子在《劝学》关于蓼蓝的描述更是广为流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长江讲坛活动现场

紧接着,王妮将视角转回当下,如何进一步通过乡村振兴挖掘荆楚纺织印染工艺,使其成为辐射全国非遗保护的借鉴启示,是课题研究的重大问题。她表示,国内对纺织印染工艺与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涉及历史发展、 印染史略、织染服饰等方面,但在荆楚纺织印染研究方面,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此她和团队通过田野调查,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与考证,在湖北探究荆楚传统印染工艺,并为读者们展现了来自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黄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老河口市李家染坊村染坊、黄州蓝靛染色传统技艺和宜昌猇亭区织布街蘭染工坊、宜昌夷陵区求石民宿暖蓝染坊的成品。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作品虽散落在民间的各个角落,但它们依然默默地在为人们讲述印染工艺的前世今生。

王妮表示,为传承这门非遗传统印染技艺,在基于十多年深入民间的田野调研的岁月沉淀中,结合当下“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契机,以“文化自信”为抓手,将这门古老的扎染技艺通过科学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研发等多元化资源整合形成品牌特色,鼓励团队与学生们走向中小学、来到社区,深入民间,让这门古老的非遗传统印染技术焕发生机与活力。

最后,读者们就“荆楚蓝染和云南扎染的区别”“如何将蓝染技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蓝染文化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推广”等问题与王妮进行互动交流。

在讲座结束后,现场穿插了服装走秀的环节,模特们身着手工精心制作、独一无二的蓝染服饰,服饰上的蓝染花卉图案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为读者们带来一场匠心独具、别出心裁的视觉盛宴。同时,为了让读者们能更切身体会蓝染的魅力,王妮邀请了现场的读者们参加蓝染手工DIY,从染料准备、图案随心设计与制作、再到精心印染、成品的诞生,现场读者们纷纷观赏、亲身参与制作环节,沉浸在蓝染的艺术氛围中。

(图片由通讯员王亮摄)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极目新闻

2650万获赞 577.2万粉丝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楚天都市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