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在互联网时代潜移默化地发展出一些共性。
追逐更新的资讯、更先锋的潮流、更猎奇的八卦,把目光聚焦在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上......
但在过载的信息之下,还藏着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
这些东西曾经不会出现在推荐内容的首页,你需要费些心思才能找到。
人人都在追逐新鲜的时代,看似老派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遗忘,一度飘离在大众视野之外。
而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一些传统文化从业者在互联网直播的助力下散发出新的活力,沉稳婉转的唢呐、咿咿呀呀的花鼓,相继通过直播、短视频“出圈”。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把目光对准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抖音里的非遗传承者。
01
濒危剧中的濒危剧,汉调桄桄
如果将已经被列入濒危名录的戏种排序,汉调桄桄可以算是濒危中的濒危。
它实在太过小众,小众到很多人不会读它的名字,属于那种即使输入法都不会自动联想出的词汇。
汉调桄桄(guāng)是一种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的地方传统戏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全国从事演出的青年演员不足60人,2000年出生的李雅芝就是其中之一。
成为桄桄戏的传承者并不是她生来就肩负的使命,李雅芝最开始接触汉调桄桄仅仅是因为六年级暑假没有作业,她整天在家里看电视,爸爸告诉她市里在招汉调桄桄青年演员让她去试试。
父女二人约定,如果考上了就去传承汉调桄桄,考不上就继续读书。
结果她顺利通过了选拔,加入了县里成立的保护汉调桄桄传承不断代的专项培训班,2017年加入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成为演员,至今已学习汉调桄桄十年。
去年10月,汉中市由于疫情导致演出停滞,李雅芝刷抖音时发现上面有很多戏曲主播,和中心领导商议后也开通了自己的抖音号。
从台上演出到直播间的转变并不容易,李雅芝告诉我们:“让我上台唱戏可以,但和人际交流方面我真的不擅长,自我介绍都会卡壳。第一次直播的时候我很怕冷场,就提前拉了群叫上很多同事和亲戚来看,为了让大家了解汉调桄桄,我特意拍了很多耍花枪、耍剑花的技巧,配上音乐就播起来了。”
刚开始的直播没什么观众,李雅芝硬着头皮坚持了整整两个月,每次直播前用半小时开嗓,一个半小时化戏妆扎头发,终于在第三个月有了自己的粉丝群,看着每天直播完粉丝数上涨,她才确信这件事真的可行。
她向我们介绍:“开直播之后,我自己语言表达流畅了很多,粉丝经常会问我一些关于戏剧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很多人都以为我们剧团都没有了,因为以前汉调桄桄的知名艺术家都退隐了,年轻人看戏曲也少。看到我在直播,他们才发现桄桄戏还在。”
通过直播,更多年轻人对汉调桄桄产生了兴趣,在李雅芝的抖音号评论里,有人夸戏曲的服装漂亮,也有家长来咨询说想等孩子长大一点去报名学习。
“线下惠民演出观众很受限制,最多只能让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城镇的人看到,而现在直播间里天南海北的观众都能看到,现在剧团演出我也会用手机同时直播。”
02
起死回生的濒危古剧,花鼓戏
生在湖南株洲农村的易正红,是“戏窝子”里长大的孩子。
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16岁时她为了给家人减轻负担去剧团专门学习花鼓戏。
易正红告诉我们:“我是属于先入行后热爱那种,进剧团之后别人都喜欢唱歌,偏偏我喜欢唱戏,因为唱歌只能上台几分钟,但唱戏一场是两个小时,当你沉浸代入角色的时候,就会忘了自己。”
花鼓戏和汉调桄桄一样都属于濒危剧种,受众很有限。
她向我们介绍:“花鼓戏湖南益阳比较盛行,在我们株洲其实也算冷门,一次我打车回家路上哼起花鼓戏,司机的眼神感觉我像是外星人,还说我唱的这个是他爸爸和爷爷辈才听的。”
同样是2020年,特殊时期下没法演出,易正红在家中闲来无事,于是尝试开起了抖音直播,唱花鼓戏。
“花鼓戏中一百多个调式像是刻在了脑子里,一开口,才发现骨子里是很怀念唱戏的。”
在易正红看来,重新唱戏更像是一种自我突破。
“每天播两个半小时三个小时,就相当于这两三个小时是扎扎实实地在练功,同事和戏迷说我唱功长进了不少,我也越来越有信心。”
“以前我们宣传剧团的戏只能靠当地媒体和自己发朋友圈,现在有了直播花鼓戏就能传到更远,我的直播间里已经有身在海外的网友来听家乡的戏了。”
如今她在抖音收获了五万多名粉丝,只要没有其他工作,每晚七点易正红都会准时开唱。
直播打赏带来的收益被她用来升级直播设备和补贴家用。
有粉丝说音效不好,她就升级了麦克风,有人听不懂方言,她就用直播收入买了一块LED屏幕方便大家听戏。
对于花鼓戏的未来,她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将花鼓戏选段纳入了音乐课,我和同行的直播也在尽自己所能宣传这种文化,一代代人努力,文化才会有发展,更多人听到,戏曲才能延续下来。”
03
从乡土到“国潮”的艺术,唢呐
王肖磊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唢呐演奏员,3年来他在抖音上演奏唢呐已吸引了超百万人观看。
在他的直播间,不仅能听到经典曲目《百鸟朝凤》,还有脍炙人口的古风曲目《葬花吟》,为了吸引年轻受众,他甚至加入多首萨克斯金曲。
在演奏《葬花吟》的短视频下方,有人评论“穿心、扎心、入心、走心”,也有人留言称因为听到这次演奏,又把《葬花》反复看了不下5遍。
而听完唢呐版的萨克斯金曲《回家》,点赞最高的评论则是:“叫萨克斯情何以堪”,还有人说:“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但这么一听,好像还有诗和远方。”
除了在直播间收获人气、推广国乐,直播打赏的收入对王肖磊而言也是莫大的鼓励。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王肖磊在大学时就通过教授唢呐挣得自己的学费、生活费。
如今,他成家后有两个孩子,在抖音直播唢呐后既能贴补家用,又有机会在五湖四海的观众面前展示唢呐在红白喜事外更深沉、悠扬的一面。
04
直播与传统文化传承
然而这些都只是抖音用户的一部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
将上千年历史的非遗艺术的西安鼓乐跨越百年,在直播间重新响起。
@孔雀女团
三位专业舞者组成的舞蹈团体,参与了抖音发起的舞蹈传承计划,为大家带来云南当地的原生态傣族孔雀舞。
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传统文化的直播内容正在重新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
因为直播,非遗传承者得到了更多关注,观看者收获了更多元的内容。
直播间粉丝中有很多是生活中感到迷茫的年轻人,非遗传承者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有梦可追。而传统文化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曝光。
与其他主播相比,也许传承者们的直播没有团队,没有包装,直播间里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他们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一方面,抖音直播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更大的曝光和更多受众,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
另一面,大家通过关注和打赏,形成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新场景”,让这些非遗传承者得到了精神支持与物质保障。
《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获得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3%,许多非遗创作者在抖音找到新舞台。
如非遗传承者们所说“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我们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总会发光,传统文化别在我们手中断代。”
撰文:杨一凡 校对:赵琳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上一次看到传统文化是什么时候?
举报/反馈

INK硬壳

8249获赞 2.7万粉丝
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消费与情感观察。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