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游灵岩山
灵岩挺秀冠吴中,望断江南十二峰。
宝刹重光香火盛,玉阶承露暮烟轻。
太湖双岛朦胧立,胥口孤舟逐浪行。
不见吴宫花草迹,但闻梵殿鼓钟鸣。
02景区简介
灵岩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西北,因灵岩山寺前一奇石状如灵芝而得名。又名象山、砚石山、石城山、石鼓山,各有所取。景区本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馆娃宫旧址,也是越国进献西施等美女的地方。主要景点有继庐亭、落红亭、迎笑亭、灵岩山寺、印公塔、吴王井、梳妆台、玩月池、智积井、长寿亭、迎晖亭、西施洞、观音洞等。
灵岩山与木渎古镇比邻而居,北距天平山2公里,二山景点皆依山而建,形制相类。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在灵岩山也筑有行宫。为游览之便,与天平山一样,也铺筑有乾隆御道。
灵岩山为免费景区,入口处立有四柱三隔的牌坊,正中门额“灵岩山寺”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楹联由印光大师题写,上联:佛愿洪深普被三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下联:法门广大不遗一物,千经併阐万论均宣。两侧分别题写“佛教圣地”、“净土道场”。
03主要景点
沿乾隆御道拾级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继庐亭”,其得名于灵岩山寺住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早年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而曾号继庐行者。匾额三字为印光法师题,由明旸和尚书写。内侧楹联由湘潭彭飞健撰并书,上联为:平地上灵崖,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下联为:劳尘修净土,认清蹉路,岂无宝筏渡迷津。外侧楹联由著名艺术家、书画家、文物鉴藏家、书法大家遐庵居士叶恭绰撰并书写,上联为: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下联为: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
不一时来至“迎笑亭”,篆体三字由吴县(今苏州)人胡如玉题写,后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由王慧溥题写。前柱楹联上联为:松似高贤迎客笑;下联为:山经兴复满亭春。联意很是应景。相传迎笑亭始建于宋代,苏东坡在苏州时,曾与释友同游至此。
一到“观音洞”,许愿烧香的便多了起来。人们的虔诚不只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是对忙碌心灵的慰藉。佛教也讲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这体现在观音洞的楹联上。外联: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永作十方净土道场。内联:发扬慈悲济世精神,精进专修念佛法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更是将佛教与教育结合的重要之举,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04灵岩山寺
灵岩山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始建于东晋末,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后悟佛法,遂舍宅为寺。
南朝梁天监年间,智积禅师在此讲经弘法,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敕资扩建,名为“秀峰寺”。智积禅师后被尊为灵岩山寺开山祖师。
北宋元丰年间,改为秀峰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葬于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时追封其为蕲王,并赐秀峰寺为显亲崇报禅寺。
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明孝宗弘治年间毁于火。
民国初年(1911年),真达大和尚住持本寺,与妙真和尚协力复建,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
1932年,印光法师改寺名为“灵岩山寺”。为山门撰联并书,上联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下联为: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窣堵高标云表中,其旁了识有行宫。
松阴羃谷盘桓上,磴道梯岩曲折通。
卫士暂休仙跸护,山僧应笑禁门红。
夜深底是前缘续,清磬一声隔院东。
大雄殿西行,抬头可见明代苏州名人王鏊所题“吴中胜迹”。前面即是山顶公园,环境清幽宜人,古树参天,绿草满径,鱼翔碧池,龟栖石阶,茶室飘香,琴声幽然。身处其间,使人忘忧。传说西施在此抚琴,吴王于此玩月,有此之乐,何暇弄国。
05印公之塔
印光大师(1862年~1940年)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人。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一生致力于振兴佛教,尤其尽心于弘扬净土宗,影响所及不限于净土宗,为近代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与虚云、太虚、谛闲等法师俱为好友,更是弘一法师的老师。后人将印光、虚云、太虚、弘一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印光大师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迁至苏州报国寺,闭关隐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因战事,应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山寺,掩关安居。
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1940年12月2日),大师圆寂,时年八十岁,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民国三十六年中秋,由妙真和尚监造,僧俗弟子建塔于灵岩山巅,并于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塔高一丈六尺五寸,内奉五色舍利全身灵骨,称为“印光法师全身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