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游灵岩山

灵岩挺秀冠吴中,望断江南十二峰。

宝刹重光香火盛,玉阶承露暮烟轻。

太湖双岛朦胧立,胥口孤舟逐浪行。

不见吴宫花草迹,但闻梵殿鼓钟鸣。

02景区简介

灵岩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西北,因灵岩山寺前一奇石状如灵芝而得名。又名象山、砚石山、石城山、石鼓山,各有所取。景区本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馆娃宫旧址,也是越国进献西施等美女的地方。主要景点有继庐亭、落红亭、迎笑亭、灵岩山寺、印公塔、吴王井、梳妆台、玩月池、智积井、长寿亭、迎晖亭、西施洞、观音洞等。

灵岩山与木渎古镇比邻而居,北距天平山2公里,二山景点皆依山而建,形制相类。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在灵岩山也筑有行宫。为游览之便,与天平山一样,也铺筑有乾隆御道。

灵岩山为免费景区,入口处立有四柱三隔的牌坊,正中门额“灵岩山寺”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楹联由印光大师题写,上联:佛愿洪深普被三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下联:法门广大不遗一物,千经併阐万论均宣。两侧分别题写“佛教圣地”、“净土道场”。

山门牌坊

03主要景点

沿乾隆御道拾级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继庐亭”,其得名于灵岩山寺住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早年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而曾号继庐行者。匾额三字为印光法师题,由明旸和尚书写。内侧楹联由湘潭彭飞健撰并书,上联为:平地上灵崖,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下联为:劳尘修净土,认清蹉路,岂无宝筏渡迷津。外侧楹联由著名艺术家、书画家、文物鉴藏家、书法大家遐庵居士叶恭绰撰并书写,上联为: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下联为: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

继庐亭

此后山势渐缓,路面由整齐的石砖叠次铺就,造型古朴,人行其上,不仅防滑,足底还有适度的按摩感,缓解步途疲劳。相隔不远,还设有供游客休息的亭廊,足见景区服务意识之用心。路两旁古木森然,怪石嶙峋,竹林掩映,塔宇高耸。

不一时来至“迎笑亭”,篆体三字由吴县(今苏州)人胡如玉题写,后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由王慧溥题写。前柱楹联上联为:松似高贤迎客笑;下联为:山经兴复满亭春。联意很是应景。相传迎笑亭始建于宋代,苏东坡在苏州时,曾与释友同游至此。

迎笑亭

由迎笑亭折右而上,不久便是“落红亭”,取意于《华严经》“狮子频申芳草绿,象王回顾落花红。”灵岩山远望山势右旋而上,如巨象回顾,因此亦称象山。匾额三字为书法家种莲书写,其行楷体可谓落落大方。后壁镜框内镌有赵朴初于1980年3月18日游灵岩山寺时所作诗并书,其词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前亭柱楹联由吴济时书写,上联为:观大海者难为水;下联为:悟自心时不见山

落红亭

落红亭西不远处的“西施洞”,相传即是越王勾践与范蠡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的地方。洞内刻有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林,因此又名“观音洞”。

一到“观音洞”,许愿烧香的便多了起来。人们的虔诚不只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是对忙碌心灵的慰藉。佛教也讲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这体现在观音洞的楹联上。外联: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永作十方净土道场。内联:发扬慈悲济世精神,精进专修念佛法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更是将佛教与教育结合的重要之举,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观音洞

观音洞左转向上为“百步阶”,是御道的一段,其势颇陡。道旁有一类似牌坊的砌台,是南朝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禅师的衣钵塔亭。智积禅师在竟陵龙盖寺时,曾收养一个弃婴,因为没有名字,就以《易》占卦,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于是就按照卦义,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茶圣——陆羽。正是由于智积禅师非常喜欢茶,陆羽才得以耳濡目染,加上内心的挚爱,遂于茶道上取得了青出于蓝的成绩。牌坊正额题为“光寿无量”,内联由灵岩山住持明学撰并书,上联为:肇始三际建亭护崖净土宏开;下联为:周遍十方说法度生莲风丕振。外联由灵岩山人撰并书,上联为:落红映吴宫,暮鼓寂时松林幽;下联为:净土释灵光,晨钟鸣起妙音传

智积衣钵塔

继续前行,山边有一巨石,形似乌龟,称“灵岩石龟”。石龟昂首遥望太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传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远望故乡。其实这是大自然对花岗岩进行球状风化的杰作,“灵岩石龟”在全国天然形成的石龟中实属罕见,是最为惟妙惟肖的龟形球状风化石景。

灵岩石龟

04灵岩山寺

灵岩山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始建于东晋末,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后悟佛法,遂舍宅为寺。

南朝梁天监年间,智积禅师在此讲经弘法,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敕资扩建,名为“秀峰寺”。智积禅师后被尊为灵岩山寺开山祖师。

北宋元丰年间,改为秀峰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葬于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时追封其为蕲王,并赐秀峰寺为显亲崇报禅寺。

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明孝宗弘治年间毁于火。

民国初年(1911年),真达大和尚住持本寺,与妙真和尚协力复建,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

1932年,印光法师改寺名为“灵岩山寺”。为山门撰联并书,上联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下联为: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灵岩山寺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仲春,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乙酉日(3月16日),奉皇太后临幸苏州府。驻跸灵岩山行宫,作诗《驻跸灵岩再叠旧作韵》并御笔亲书,其词曰:

窣堵高标云表中,其旁了识有行宫。

松阴羃谷盘桓上,磴道梯岩曲折通。

卫士暂休仙跸护,山僧应笑禁门红。

夜深底是前缘续,清磬一声隔院东。

乾隆御笔

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两边为彩塑四大天王像,背面为韦驮持杵坐像。过石桥为大雄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大殿两侧为十六罗汉像,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大雄殿楹联均为常惭愧僧释印光撰,内联篆体由萧退闇书写,上联为:圜悟藏性彻证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下联:慈起无缘悲运同体,恩遍圣凡含识中。外联隶体由李开选书写,上联为:冀有情共证真常,本寂灭心说圆通法;下联为:期合识同登觉岸,依一实道开方便门

大雄殿

大雄殿后面为念佛堂,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三圣像。楼上是藏经阁,主要珍藏的是各种佛经及历代佛教文物。

大雄殿西行,抬头可见明代苏州名人王鏊所题“吴中胜迹”。前面即是山顶公园,环境清幽宜人,古树参天,绿草满径,鱼翔碧池,龟栖石阶,茶室飘香,琴声幽然。身处其间,使人忘忧。传说西施在此抚琴,吴王于此玩月,有此之乐,何暇弄国。

玩月池
龟栖石阶
山顶茶室

从公园返回,大雄殿东侧有以多宝佛塔为中心形成的塔院,西有药师殿,前有智积殿,后有香光厅,东有息虑堂、斋堂,西南有香岩厅,东南有钟楼。多宝佛塔也称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盘旋拾级而上,登塔顶可远眺太湖,一览苏州风光。

多宝佛塔
智积殿

05印公之塔

印光大师(1862年~1940年)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人。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一生致力于振兴佛教,尤其尽心于弘扬净土宗,影响所及不限于净土宗,为近代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与虚云、太虚、谛闲等法师俱为好友,更是弘一法师的老师。后人将印光、虚云、太虚、弘一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印光大师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迁至苏州报国寺,闭关隐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因战事,应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山寺,掩关安居。

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1940年12月2日),大师圆寂,时年八十岁,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民国三十六年中秋,由妙真和尚监造,僧俗弟子建塔于灵岩山巅,并于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塔高一丈六尺五寸,内奉五色舍利全身灵骨,称为“印光法师全身舍利塔”。

印公之塔

下山之后,在“山珍宝”附近,密林草地,荷塘廊桥,鱼戏水中,鸟鸣枝头,紧邻闹市,却让人心静神娴,非常适合露营野餐。

荷池廊桥
接翠亭
烹雪寮
望泉难解游人渴,品茗才知博士功
山珍宝
举报/反馈

飞扬文化

3802获赞 399粉丝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汲古怀远 散虑逍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