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姚丹丹)
1.1、业务版图不断扩张,纵横双向延伸
消费电子龙头,业务版图不断扩张。立讯精密成立于 2004 年,以电脑连接器起 家,2010 年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此后公司积极发展和拓宽消费电子业 务产品线,同时进行多次收购动作,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消费电子龙头 公司。
公司主要提供高速互连、声学、射频天线、无线充电、震动马达、通信基站相关 产品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产品的系统制造商。公司历史上 经过多次并购,业务覆盖范围持续拓宽,目前主要专注于消费电子、通讯、汽车 和工业领域。
以并购切入北美大客户供应链,消费电子业务是核心业务。2004-2010 年,公司 主要是聚焦电脑连接器领域,2010年,公司收购博硕科技75%的股权,成功切入 到其他消费电子领域,此后消费电子业务产品线不断扩展,目前主要包括声学产 品 TWS 蓝牙耳机等,智能生活类 5G CPE、Wifi 可携式路由器,智能终端类可穿 戴手表手环、AR/VR/MR 等产品。
收购科尔通进入通信领域,持续提高产品线覆盖率。2011 年,公司收购科尔通 75%的股权切入通信市场,2022 年收购汇聚科技再度完善通信领域布局,产品线 覆盖率不断提升,在电连接、光连接、射频天线等产品线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 热管理和工业连接等产品,不断完善产品线布局。
汽车事业部成立较早,公司致力于提供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2011 年,立讯成 立汽车事业部,2012 年收购福州源光切入汽车电子领域,次年收购德国 SuK 进 入汽车配件领域,2018 年,公司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并购德国 BCS,成功进入智 能汽车领域,逐渐完善汽车业务布局,2022 年,控股股东立讯有限与奇瑞成立 合资公司助力立讯精密 Tier 1 平台建立。目前汽车业务可划为四部分,线束+连 接器、雷达相关、智能座舱相关、动力系统相关,公司致力于提供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
公司实行全球化布局,设有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 东莞市,其中国内的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西、 河北、四川、台湾等地,海外制造基地主要位于越南、印度、墨西哥、罗马尼亚、 摩洛哥等,并在全球多个地区或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包括广东东莞、江苏昆山、 台湾及美国等。
1.2、股权结构集中,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员工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实控人担任公司管理层重要职位。公司控股股东为立讯有限, 实控人为王来胜和王来春,两人通过立讯有限持有公司 38.31%的股权比例。同 时,王来春担任立讯精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王来胜担任公司副董事长的职 位。公司股权结构集中,股权架构稳定,实控人担任管理层重要职位。 董事长产业经验丰富,在富士康有近十年工作经历。公司董事长王来春女士自 1988年起在台湾鸿海下属富士康线装事业部工作近 10年,因吃苦耐劳品质+不断 学习相关技术+持续提高管理经验,王来春深受郭台铭赏识,由普通流水线工人 做到当时大陆员工能够升到的最高职位--“课长”一职,1997 年王来春离开富士 康自主创业,2004 年建立立讯,依靠自身相关产业经验和远见卓识,立讯精密 的规模体量和行业地位与日俱增。王来春有勇有谋,拿捏有度,平易近人,也被 内部员工称为“王大姐”。
子公司众多,布局多业务领域。根据 2022 年报,公司目前有 139 家控股或参股 子公司,涉及业务领域广泛,下游包括手机、PC、声学、线束等。公司业务布 局不断扩展,持续收购拓展业务边界,助推公司未来发展,其中,博硕科技主营 产品为线束,昆山联滔主做电脑连接器相关,SuK 主营产品主要涉及汽车领域, 立铠精密业务主要为 top module 和系统级产品的组装。
多次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员工。公司历史上曾多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深度绑定 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2022 年度,公司再次实施股权激励,向 3505 名管理人 员、核心骨干等授予 1.69 亿份的股票期权。公司于 2018、2019、2021、2022 年 均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实现程度高,2018 年和 2019 年股权激励计划 业绩考核要求目标均超额完成。
1.3、消费电子业务为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汽车和通讯业务占比快速提 高
享受消费电子赛道红利+公司持续开拓新业务,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 公司自 2010 年上市后,营收增速较快,2013 年公司营收为 45.92 亿元,2022 年 破 2000 亿元,营收为 2140.28 亿元,同比+39.03%,2013-2022 年复合增速 CAGR9=53.24%。201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3.40 亿元,2022 年为 91.63 亿元, 同比+29.59%,CAGR9=44.20%,公司连续多年业绩高增长。
消费电子业务始终是公司收入主要贡献点,通讯+汽车业务去年营收占比有所提 高。2015 年,公司消费电子业务营收 44.16 亿元,营收占比 43.55%,加上电脑类 产品,营收占比达 81.91%,2022 年除电脑类的消费电子营收达 1796.67 亿元,营 收占比为 83.95%。2022 年,公司通讯+汽车业务营收占比达 8.87%,同比 +4.05pct,近两年公司非消费电子业务占比有提升趋势,未来随着公司加大对汽 车业务的投入,汽车板块收入占比有望逐渐提高,成为公司收入重要来源。
毛利率近年来因业务结构调整有所下滑,ROE 增长态势较良好。2016 年开始, 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呈现下滑趋势,主要系公司业务结构发生调整,低毛利率的 模组和系统组装业务占比开始提高,但公司 ROE 整体表现良好。2016-2020 年, 公司 ROE 增长态势强劲,2021 年受到疫情带来的停工和运输受阻、原材料价格 上涨、部分产品处于产能爬坡期等影响,ROE 有所回落,2022 年已有所回升。 2022 年公司,ROE 为 20.21%,同比+0.17pct。 分业务看,公司消费电子毛利率有一定下滑,其他业务毛利率基本维稳。消费 电子业务毛利率近年来有所下滑主要因公司逐步切入到整机组装端,而整机组装 业务因其材料成本占比高故毛利率较低,电脑类产品毛利率基本维持在 20%左右, 汽车业务毛利率稳定在 16%上下。
三费率管控良好,公司注重研发投入。2013-2022 年,公司销售、管理费用率基 本呈现下滑趋势,管控效果显著,2022 年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0.39%、 2.37%,同比分别-0.12pct、-0.06pct。2014-2022年,公司财务费用率始终低于1%, 波动主要因为受到汇兑等因素影响。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加大,2019-2022 年研发 费用率下滑主要是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审计机构将部分研发费用重分类至管理 费用。
多个重点项目在研,未来成长可期。公司有多个在研项目,涵盖范围广泛且进展 较为顺利,涉及手机、可穿戴、汽车、通信等领域,具体包括可穿戴与健康检测 功能结合、XR 产品、钛合金金属外壳等项目,公司紧跟行业趋势,继续加大研 发投入保障公司技术先进性和核心竞争力。
2.1、绑定北美大客户,不断拓展业务半径
坚持“老客户、新产品,老产品、新客户”的拓展思路,不断加深与大客户合 作关系。立讯自 2011 年起,逐渐切入北美大客户产业链,首先切入平板和笔电 的内部连接线,2013 年成功供应手机、平板、笔电的电源线,2017 年切入声学 领域,而后又做到大客户耳机组装,2020 年起,开始承接大客户手机组装和手 表组装订单。公司深度绑定大客户,各产品系列均有涉猎,目前公司兼具光、声、 电、磁、热、射频等综合能力,助力公司未来持续拿到新料号和新的整机产品。
一方面,公司通过多次收购切入新产品供应链,整合+协同拿到更多新产品。公 司曾多次通过收购子公司来切入新产品或新业务的供应链,再与公司原有业务进 行协同,拿到更多新产品,如公司收购江西博硕增加线束能力、收购昆山联滔切 入大客户电脑内部连接线、收购立铠精密切入结构件等,是后续公司陆续拿到了 内外部线缆、lightning 充电口和 top module 等核心产品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立讯管理能力强,带动被收购子公司业绩快速发展。立讯收购整合 子公司后,被收购的子公司业绩大多表现可观,如博硕科技(江西)2011-2020 年间营收年均复合增速 CAGR9=27.24%,净利润 CAGR9=26.10%,昆山联滔 2011-2022年间营收年均复合增速CAGR11=32.46%,净利润CAGR9=18.19%,博 硕和联滔均迎来近十年的高增长。
公司垂直一体化布局优势显著,目前综合覆盖“零组件-模组-系统组装”。公司 通过多次收购子公司拓展多元化业务布局,产品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产品和 业务已经综合覆盖“零组件-模组-系统组装”,垂直一体化优势下竞争力和盈利 能力不断提高。
1)零组件
收购日铠电脑强化自身精密制造能力,并切入大客户结构件业务。日铠电脑是 和硕铠胜旗下生产机壳结构件的厂家,铠胜曾是大客户笔电机壳前五大供应商, 在一体化成型、冲压等工艺方面积累较深厚,是世界知名品牌精密结构件制造商。 2021 年,立讯收购日铠电脑 50.01%的股权(后改名为立铠精密),强化了自身精 密制造能力和 top module 能力。
立铠营收增速较快,被立讯收购后收入和利润体量快速增长。立铠精密营收主要来源为显示触控模组(top module)业务和金属结构件业务,top module成本结 构中的物料占比较高,利润率较低,2021 年净利率下滑主要因为 top module 占比 大幅提高。 立铠在被立讯收购后,收入体量和利润体量快速增长,2021 年立铠收入和净利 润分别为 77.99 和 1.71 亿美元,同比分别+196.20%和+140.85%,2022 年增速同 样可观,同比分别+36.58%和 67.84%。目前立铠也成功拿到了 bottom module 订 单,后续也有望导入大客户手机结构件等高单价产品。未来随着 top module、 bottom module 的份额持续提升和新产品的导入,叠加公司优秀的管理能力,立 铠精密营收和利润贡献有望逐渐增加。
2)模组
收购昆山联滔切入大客户连接器产品供应链,大客户手机新品 lighting 接口转 type-c 有望带来新增量。2011 年,立讯收购昆山联滔成功进入北美大客户的连接 器供应链,陆续获得了手机转接头、平板内部线、笔电电源线等订单。为遵守欧 盟有关电子设备统一接口的规定,大客户手机及其他仍使用 Lightning 接口的设 备未来将改用 USB Type-C 接口,为公司带来一定增量。
1)声学模组
子公司昆山联滔收购苏州美特,切入大客户手机声学器件业务。2016 年,子公 司昆山联滔收购苏州美特 51%的股权,成功切入声学模组业务。苏州美特是全球 声学领导厂商,主营产品涉及耳机、扬声器、微机电麦克风、辅听器等,与谷歌、 亚马逊、苹果、华为、小米等客户均有合作,在台湾、香港、深圳、上海、美国 等全球 25 个地区或国家均有布局。通过美特切入大客户声学业务,也是公司为 后续争取到大客户耳机组装核心供应商门票的重要布局。
2)光学模组
立景创新是立讯精密重要策略联盟伙伴,依托立景,公司光学模组快速发展。 立景创新实控人为王来喜先生,王来春和王来喜为姐弟关系,因而立景与立讯关 系密切。立景主营产品为摄像头模组,下游包括手机、电脑、汽车、AIoT、XR 等。立景研发实力强劲,曾是产业界首个量产手机相机三摄模组的厂商。
立景收购台湾光宝相机模组(CCM)事业部,进入光学模组领域。2018 年 2 月, 台湾光宝将其旗下相机模组(CCM)事业部转让给立景创新,光宝 CCM 事业部 成立已有十余年,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手机、平板、笔电等消费电子产品。 2017 年,光宝的摄像头模组出货量全球排名第 19,双摄模组出货量全球排名第 8,实力强劲,2018 年 Q1 光宝 CCM 事业部收入为 53.39 亿新台币,Q2 为 87.53 亿新台币。光宝 CCM 技术储备充分,客户范围广泛,是全球行动装置品牌客户的主要供货商。2022 年,立景再度收购光宝影像事业部门,进一步补全光学板 块能力。 依托高伟电子,成功切入大客户手机摄像头模组。2020 年,立景创新收购高伟 电子 45%的股权,截至 2022 年报,立景持有高伟电子 73.51%的股权,是第一大 股东。高伟电子主要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各类相机模组,应用于手机、平板、 笔电等设备,其客户包括苹果、三星、LG 等。
高伟电子与苏大维格建立合资公司,助力 XR 领域布局。2021 年,高伟电子与苏 大维格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框架,设立合资公司进行 Tof diffuser、DOE光学器件、 VR光学器件、AR光波导镜片、AR-HUD光学材料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苏大维 格在大面积微纳三维光刻、纳米光刻、纳米压印等方面技术优势明显,与苏大维 格合作补强高伟电子技术,助力 XR 领域的布局。 高伟电子与北美大客户合作关系紧密,营收和利润稳步增长。近年来,高伟电 子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情况良好,2022 年营收为 11.17 亿美元,同比+39.63%, 归母净利润为 0.84 亿美元,同比+68%。
高伟电子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逐渐提高,深度绑定大客户。高伟电子相机模组 产品的客户主要为苹果、三星和 LG,光学部件的客户主要为三星、LG 和日立, 2014 年开始,高伟电子的光学部件业务收入占比逐渐降低,2020 年为 0.04%, 2022 年该业务已经被剔除。随着手机相机模组业务占比的提高,高伟电子来自 北美大客户的营收占比逐渐提高,2022年,北美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已经达99%。
3)系统组装
公司综合具备光、声、电、磁、热、射频等能力,垂直一体化优势显著,顺利 切入组装。公司通过深度工艺解析和技术分解,将复杂结构转化为多个成熟的工 艺制程,再叠加声、光、电、磁等技术赋能,有效帮助客户实现产品落地。公司 凭借在零组件和模组产品上的优异表现,顺利切入了大客户的系统组装产品供应 链,且品类不断扩充。
大客户耳机组装
苹果领跑全球 TWS 耳机市场,份额超 30%。根据 Canalys,2022 年全球 TWS 耳 机出货量为 2.87 亿部,其中苹果 TWS 耳机(包含 AirPods 系列和 Beats)出货量 为 0.91 亿部,份额为 31.85%,领跑全球 TWS 耳机市场。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报告,2023 年 TWS 耳机全球销售量预计将超过 3 亿对,随着 TWS 耳机搭载健康监测功能,苹果 TWS 耳机出货量增速有望快于市场,目前立 讯精密“TWS 耳机体温监测与心率监测功能”的研发项目已经完成,未来有望 应用于客户产品。 进入北美大客户耳机组装供应链,公司深度绑定大客户。2016 年苹果发布第一 款 TWS 耳机,大客户第一代耳机组装厂商主要为台企英业达,2017 年,公司收 购苏州美特和惠州美律切入声学领域,加强声学相关能力,并逐渐切入耳机系列 产品的代工供应链。公司起初份额较低,随着大客户耳机销量的快速爬升,英业 达的组装良率和产能已无法满足需求,一度出现官网断货情况,而公司自动化能 力出众,极大缩短交货周期和提高了制造良率,份额不断提高。
2017 年,苹果总裁库克来中国,参观立讯的耳机生产线,表示高度肯定。此外, 受去年部分供应链企业退出的影响,公司 2022 年的耳机组装份额有所增长,今 年份额预计进一步提高。
大客户手表组装
苹果智能手表份额领先,搭载健康检测功能未来可期。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 预计 2023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 1.83亿部,同比+19.87%,其中苹果智能 手表出货量预计为 0.55亿部,市占率预计 30%。智能手表的健康检测功能已经成 为了消费者最关注的功能,苹果智能手表iWatch系列是全球首次作为搭载健康检 测的手表,目前健康监测功能正不断完善。
高阶款 ultra 面世,逐渐朝专业市场前进。去年苹果新推出针对极限运动和专业 探险需求的 Apple Watch Ultra,由大众市场走向专业市场,其在电池续航、防水 防尘级别、GPS、智能报警功能、健康检测功能(体温、睡眠、心脏、血氧)等 均有显著提高,搭配钛合金表框,深度考虑消费者需求与感受,拉动高端市场销 售额。
血糖检测有望成未来新卖点,大客户手表销量有望再上台阶。大客户不断完善 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根据 Mark Gurman,苹果在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已经取得突 破性进展,其可以通过一种硅光子芯片收集激光照射到皮肤后传回的光学吸收光 谱,来确定体内的葡萄糖浓度,目前该技术已经处于可行的概念验证阶段,未来 有望在 Apple watch 搭载,推动销量进一步增长。
立讯精密切入大客户手表组装,份额不断提高。2020 年,立讯成功切入大客户 的手表组装业务,产能主要在中国大陆和越南,且份额不断提高,目前是主要供 应商。目前全球智能手表市场中,苹果市占率遥遥领先,2022 年为 34.1%,第二 为 Samsung,市占率为 9.8%,比苹果低 24.3pct。未来随着血糖监测功能的搭载+ 立讯对大客户的深度配套,立讯手表组装业务成长空间较大。
大客户手机组装
公司通过收购纬创切入大客户手机组装,通过与母公司合作在大客户份额不断 提高。纬创资通是全球最大的 ODM 代工厂之一,2015 年开始为北美大客户提供 代工组装服务。2020 年,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以 60 亿元收购纬创资通旗下的 “江苏纬创”与“昆山纬新”两大工厂,成功切入北美大客户的手机组装业务。
公司在大客户手机组装业务的份额不断提高,助力利润增长。立讯精密由于持 股比例低,不并表立臻,但是会认列投资收益,具体认列方式为:1)上年净利 润在总出资额 3%及以内的部分,按照出资比例分别认列;2)上年净利润在总出 资额 3%-5%的部分,1/3 划分给立讯企业,2/3 划分给立讯实业和立讯精密;3) 上年净利润在总出资额 5%以上的部分,10%划分给立讯企业,90%划分给立讯 实业和立讯精密,即净利润越高,立讯精密可认列投资收益越多。 起初立臻组装机型多为北美大客户手机的基本款(即低端机型),目前随着公司 自动化水平等优势显现,公司正逐渐朝高阶款迈进,大客户高端机型基本是富士 康独家承接,难度较大,立讯精密是首家切入的新厂商,份额有望不断提高。未 来随着大客户手机销量的提升+公司份额的增加,利润贡献有望不断提高。
2.2、苹果是消费电子行业绝对王者,定义产品引领市场
苹果消费电子巨头,营收体量近 4000 亿美元。苹果公司是消费电子行业巨头, 多年来均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2013 财年营收体量破千亿美元,2022 财年营 收为 3943.28 亿美元,同比+7.79%,2013-2022 财年营收 CAGR9=9.73%。公司归 母净利润增速表现更优,2022 财年归母净利润为 998.03 亿美元,2013-2022 财年 CAGR9=11.64%,双位数增长。
苹果盈利能力强,毛利率始终近 40%,净利率超 20%。苹果作为消费电子行业 龙头,市场地位高,产品竞争力强,自身盈利能力很强。2013-2022 财年,苹果 毛利率始终在 40%上下浮动,净利率始终超 20%。2022 财年,苹果公司毛利率 为 43.31%,净利率为 25.31%。 苹果注重研发投入,高研发投入保证创新力和产品竞争力。苹果始终坚持高研 发投入,深度解读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2022 财年,苹果研 发费用为 262.51 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比为 6.7%,同比+0.7pct,持续的高研发投 入为苹果创新保驾护航,推动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
产品定义先驱,持续领跑市场。苹果一直是消费电子行业巨头,其主营产品包括 手机、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产品以及软件相关服务。从电脑、手机到 TWS 耳机,再到手表,苹果一直定义产品性质与形态,引领市场,其手机、电脑、TWS 耳机、手表均领跑各自细分市场。
苹果营收主要贡献来源为手机,整体毛利率始终超 35%。iPhone 始终是苹果公 司主要收入来源,2022财年 iPhone收入 2054.89亿美元,营收占比超 50%。2017- 2022年,苹果公司整体毛利率一直超38%,其中软件服务毛利率较高,超50%, 硬件产品毛利率超 30%。
去年受宏观环境等影响智能机市场表现不佳,苹果智能机下滑幅度显著低于行 业整体。2022年,因受到宏观经济不利、终端需求萎靡等因素影响,根据 IDC, 2022年全球智能机出货量为 12.06亿部,同比-11.35%,苹果智能机出货量为 2.26 亿部,同比-4.07%,下滑幅度显著低于行业整体,韧性较强,iPhone 市占率进一 步提高。根据 Counterpoint,2008 年开始,iPhone 份额急速提高,2022 年 iPhone销量市占率为 18%,同比再度提高 1 个百分点。
苹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手机利润占行业整体之比超 80%。根据 Counterpoint, 2013-2022 年,苹果手机销量市占率在 20%上下浮动,但经营利润占行业整体基 本超 80%。2022 年,iPhone 销量市占率为 18%,经营利润市占率为 85%,“二八 定律”明显,超高利润占比再次映证产品竞争力。
大客户自身利润率高,产业链中供应商准入门槛高,但给供应商的报价预留的 利润空间更客观,国内龙头消费电子公司基本都是苹果链公司。苹果供应商门 槛较高,对于供应商的规模、供货能力与品牌信誉等均有较高要求,其供应商基 本均为行业翘楚,苹果年度供应商榜单也深受市场推崇,该榜单竞争极其激烈。 2022 年,申万 SW 消费电子板块,营业利润绝对额 top 10 中,苹果供应商占比过 半,立讯精密围绕大客户布局业务,利润快速增长是长期绑定优质客户的必然结 果。
苹果历史产品市场表现优异,基本三代左右成为爆款。苹果一直是产品定义先驱 者,2007 年推出初代 iPhone,将玻璃触控屏与手机结合,开创触屏操控时代, iPhone 4 系列发布后带动苹果手机知名度和用户规模快速扩大,iPhone 4 系列销 量约 1.11 亿部,相较 iPhone 3 系列增加 0.79 亿部,同时 Airpods 也重新定义真无 线蓝牙耳机形态,引领真无线耳机发展,2019年发布第三代产品—Airpods Pro后, 2019年销量达 6000万副,销量同比提高约 71%。XR时代即将来临,苹果推出的 MR 头显有望再度定义产品,引领市场。
AI 技术兴起,AI Phone 有望激发硬件升级和消费者换机欲望。AI 技术多年前已 经应用在手机端,苹果总裁库克在 2023 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中提到“AI 潜力巨大, 并且苹果已经将机器学习和 AI 技术用在了部分产品中”。2023 年 5 月 19 日, OpenAI 宣布 ChatGPT 正式推出 iOS APP,大模型开始在手机上深度运行,AI Phone 时代到来,这有望激发新一轮硬件层面的升级更新和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2.3、苹果 MR 头显 Vision Pro 发布,立讯将显著受益新一轮创新周期
去年全球 VR/AR头显出货量小幅下滑,XR时代正逐渐到来。电脑-手机-TWS成 就消费电子历史主线行情,XR预计是新一轮行情。2022年,全球 VR/AR头显出 货量为 1059.2 万台,同比-7.6%,主要是受到疫情、宏观经济环境等影响,叠加 目前 XR 头显还未大规模进入消费级市场,预计 2023 年出货量达 1208.8 万台, 同比+14.1%。
XR 时代即将到来,带动消费电子新一轮创新周期。目前各大厂商均积极布局 XR领域,包括 VR厂商 Pico、Meta 等,AR 厂商 Nreal、Vuzix 等,以及 MR 厂商 微软等,众多厂商积极进行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受下游应用的局限性和 硬件、成像等相关难题,目前还未迅速起量。但各大厂商积极布局XR,拥抱XR 时代,有望带动消费电子新一轮创新周期来临。
VR 一体机已成主流形态,公司相关研发项目进展顺利。2022 年推出的 VR 新品 中,VR 一体机形态的产品有 17 种,已成主流产品形态,立讯精密紧跟时代脚步, 其在研项目“一体式 VR 眼镜/VR 一体机的研发”已通过设计、调试和验证阶段, 静待量产。
苹果相关专利布局充分,MR 头显成功面世。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苹果新授予专利,涵盖了一系列 AR/VR/MR/XR 开发流程,其中包括 3D 模型生成期间排除 对象专利,基于物理环境的图像、在物理环境中检测到的深度信息以及用于跟踪 设备或深度相机的特定位置和方向的其他信息生成 3D 模型,使用深度数据和从 RGB 图像数据生成的对象掩码排除了可能移动的人或其他对象。除此以外,苹 果还申请了“检测和响应用户行为的头戴式设备”专利,通过检测并回应用户的 失语、失用表现,可检测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并提供日常帮助。北京时间 6 月 6 日 凌晨 1 点,苹果举办 WWDC2023 开发者大会,成功发布其首款 MR 头显—Apple Vision Pro。
苹果生态体系完整,软件+硬件双双提前布局。专利方面,2023 年 5 月,美国专 利商标局公布苹果 25 项新专利,涵盖 XR 系列开发流程。软件方面,公司 ARKit 开发平台已迭代至 6.0 版本,功能持续升级,根据陀螺科技消息,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苹果的 APP Store 目前约有 1.4 万个基于 ARKit 开发的应用,并有约 3000万人的开发者。苹果一直是消费电子行业的产品定义者,此次发布 MR有望 进一步推动消费电子创新周期到来。 Apple Vision Pro 搭载 M2+R1 双芯片,硬件性能强大。苹果在 WWDC 2023 上公 布了其首款 MR 头显 Vision Pro 的部分参数。Vision Pro 搭载 Apple 的 M2+R1 双 芯片,其中 M2 芯片提供独立计算运算,并保证 Vision Pro 保持舒适的温度和静 音运行, R1 芯片负责传输内容,可以实时传输,使得图像 12ms 内传到显示屏, 双芯片结合确保了其非凡的性能和舒适的体验。显示方面,Vision Pro 采用 Micro-OLED 屏幕,双屏幕共有 2300 万像素,分辨率达双眼 8K。续航方面,插电时可全天使用,此外苹果还提供一块可使用 2 小时的外接电池。应用方面, Vision Pro 搭载全新操作系统 Vision OS 和专用应用商店。 Vision Pro 被库克称为“革命性产品”和“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个人电子设备”,其 作为一台空间计算设备可以一键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进行切换,全虚拟现 实模式下可以使用 EyeSight 功能展示自己的眼睛,以避免与周围人隔绝。
Apple Vision Pro 硬件参数优异,可搭配苹果自有生态使用。Vision Pro的 M2+R1 双芯片性能强大,分辨率达双眼 8K,远高于市面上的头显,同时拥有虹膜安全 识别技术,安全性极高。Vision Pro 支持语音、视觉、手势进行人机交互,没有 提供硬件操控,且可以随意控制应用显示大小和位置。此外,Vision Pro 可以与 Mac 进行连接使用。Vision Pro 价格高于市面 VR 头显设备,但与微软 Hololens 2 相比,仍具备一定优势。
电脑-手机-TWS 主线行情分别成就一代龙头,立讯作为大客户 MR 头显组装厂 商未来增长确定性强。2001 年开始,笔记本电脑逐渐普及,出货量逐渐增加, 笔电代工厂商台企广达顺势崛起,2011年开始,智能机覆盖率快速提高,大客户 手机代工组装厂鸿海从中受益,快速发展,2016 年起,大客户的真无线蓝牙耳 机面世,立讯和歌尔成功切入组装供应链,市值快速增长。根据 DigiTimes 报道, 立讯将成为大客户第一代 MR 头显组装厂商,深度捆绑行业龙头客户,叠加 XR 主线行情到来,立讯未来增长确定性强。
3.1、汽车新四化趋势明显,汽车电子市场空间广阔
汽车新四化浪潮来袭,加速汽车智能时代到来。汽车新四化指电动化、网联化、 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趋势下,汽车逐渐朝“超级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汽车 设计方案创新将带动硬件的迭代,为零部件厂商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功能的复杂 也将带动产品 ASP 的提升。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2030 年有望破 5000 万辆。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 破千万辆级别,为 1082.4 万辆,同比+60.36%,根据 EV Tank,2030 年,全球新 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5212万辆,CAGR8为 21.71%,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 增长,市场空间较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迅速提高。根据中汽协数据,2015 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2.89 万辆,2022 年为 687.23 万辆,同比+96%,CAGR7为 54.37%。渗透率方面,2016 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1.80%,2022 年已经达 到 25%,同比+12pct,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 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本土车厂快速崛起有望带动本土供应链企业切入汽车赛道。
汽车智能驾驶是未来趋势,智能网联汽车销量有望破 2000 万辆。智能驾驶可分 为 L0-L5 五个等级,L5 等级意味着彻底解放用户,车辆可自动行驶。根据 GGAI, 预计 2023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达到 1559 万辆,到 2027 年将达到 2124 万辆,CAGR4=8%。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不仅可以帮助用户 减轻工作量,还可以提高安全性,智能驾驶是诸多汽车的主要卖点之一。
智能驾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L1和 L2仍为目前主要级别。2022年,全球智能驾 驶市场规模为 325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为 440 亿美元,CAGR4=7.87%,中国 市场增速略快,2022 年市场规模为 123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为 183 亿美元, CAGR4=10.44%,千亿元级别市场。目前全球智能驾驶仍旧以 L1 和 L2 为主, L1/L2 被称为驾驶辅助系统,2022 年,L1 渗透率为 45.51%,预计此后会慢慢下 滑,2026 年达 27.27%,L2 目前渗透率为 36.25%,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54.76%, 提高18.51pct,L3-L5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也将逐渐爬高,2026年将达到2.21%。
智能驾驶渗透率提高,中国ADAS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明显。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 逐渐提高,对于ADAS的需求正逐渐加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3 年中国 ADAS 市 场 规 模 将 达 到 1210 亿 元 , 同 比+6.98%,2017-2023 年 CAGR6=19.24%,增速较快。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进一步提高,ADAS 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汽车新四化带动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发 展,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2 年全球汽车电子 市场规模为 2536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破 4000 亿美元。2017 年中国汽车电子市 场规模为 0.54 亿元,2022 年为 0.98 万亿元,预计 2023 年为 1.10 万亿元,汽车电 子市场空间广阔。
3.2、汽车电子加速国产替代,智能驾驶市场前景可观
传统汽车供应链壁垒高,较封闭。汽车对安全性要求高,有较严格的认证体系, 认证过程复杂,认证周期长,从开始认证到批量供货周期较长。同时,整车厂对于 tier 1 厂商的黏性也较高,需要供应商有较长的经营年限和合作历史,一般不 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新进厂商较难切入汽车供应链。
受益于汽车四化带来的技术革命,国内新能源车企话语权不断加强,有望带动 本土汽车零部件等供应商发展。国内新势力品牌凭借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 中的抢先布局实现弯道超车,也给更多本土配套供应链创造入局机会。根据 CleanTechnica,2022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TOP 前 20 厂商中,中国品牌占有 多席,如比亚迪、上汽、柳汽、奇瑞等。 随着新势力品牌话语权逐渐增强,一方面中国本土线束/连接器等厂商有望借机 进入汽车供应链,享受国产替代,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更像一个 移动的电脑,有利于传统消费电子厂商切入部分汽车电子赛道。此外,华为、小 米等传统消费电子品牌公司也下场造车,汽车产业与消费电子产业深度融合。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朝车辆集中式架构演进,线束市场规模有望量价齐升。目前,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主要是域集中式架构,即进行区域模块控制+电气控制,未来 会逐渐朝着车辆集中式架构演进,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单元模块取代 ECU,线 束长度将有所缩短,但所需材料将更复杂,ASP 有望提升。
全球汽车线束基本由国外厂商垄断,中国汽车线束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全球 汽车线束市场主要由海外厂商主导,2021 年全球汽车线束市场中,矢崎、住友、 安波福三大厂商市占率合计达71%。中国汽车线束市场发展较快,2021年市场规 模为 628 亿元,同比+15.13%,预计 2025 年有望达到 1200 亿元。未来随着中国 新能源车企销量上升,话语权加重,中国汽车线束厂商有望享受国产替代红利, 逐渐享有一席之地。
新能源车线束单车 ASP 较高,随着 EEA 架构演进将进一步提高。传统乘用车线 束单车 ASP 较低,高档传统乘用车线束的单车 ASP 为 4500 元,与之相比,新能 源车线束的单车 ASP 更高,达 5000 元,未来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新 能源车线束单车 ASP 将继续提升,带动市场规模爬升。
立讯线束产品涵盖范围广泛。公司业务主要专注于整车“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汽 车电气以及智能网联,产品包括低压整车线束、特种线束、新能源车高压线束和 连接器、高速连接器、智能电气盒、RSU(路侧单元)、车载通讯单元(TCU) 及中央网关等。公司已成为集完整的整车线束、特种线束以及智能电气盒的设计、 制造、验证于一体的供应商。
全球连接器市场行业集中度高,海外厂商占主导地位。根据 Bishop&Associates, 2017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为 601亿美元,2022年预计接近 800亿美元。竞争 格局方面,前五大厂商 CR5 市占率为 74.4%,均为欧美厂商,其中泰科以 39.1% 的市占率遥遥领先,矢崎和安波福市占率分别为 15.3%和 12.4%。
中国是全球最大连接器市场,通信和汽车是主要 下 游 应 用 领 域。 根 据 Bishop&Associates,2021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是249.78亿美元,占全世界 32% 的市场份额。从行业结构看,目前通信和汽车领域是连接器主要应用下游,分别 占比达 23.5%和 21.9%。
公司在通讯和消费电子的连接器方面资源积累深厚,技术经验可复用于汽车连 接器。公司已经设计和开发涵盖整车内所有高压连接器,包括充电连接器、高压 连接器、母排等。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千兆以太网连接器采用全屏蔽双绞线缆连 接结构,可广泛的应用于 infotainment、ADAS、域控制器等产品。
中国连接器市场格局较分散,公司市占率位列第一。根据 Bishop&Associate, 2021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为 249.78 亿美元,其中立讯精密市占率为 9.48%,位 列第一,其后是中航光电和信维通信,份额分比为 7.88%和 4.71%,连接器市场 格局较分散,随着汽车不断朝电子化发展,连接器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再加 上国内车厂崛起,公司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控股股东与奇瑞深度合作,公司借助奇瑞进一步夯实 Tier 1 厂商供应能力。2022 年,公司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参股奇瑞集团,收购奇瑞控股 19.88%股权、奇瑞股 份 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 6.24%股权,同时公司自身与奇瑞签署《战略合作框 架协议》,进行深度合作。奇瑞汽车销量可观,2022 年销量为 123.27 万辆,同比 +28.15%,其中出口销量为 45.17 万辆,在国产品牌出口销量中排名第二,行业 地位较高,同时奇瑞自身有 25 年造车经验,技术底蕴深厚,本次合作有望快速 提升立讯作为 Tier1 厂商的核心零部件综合能力,未来大客户进军汽车领域时, 公司可快速切入。
智能驾驶是未来趋势,车载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市场兴起。智能驾驶感知方案分 为两种,一种是纯视觉派,依靠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另外一种是激光雷达融合派。 前者需要车载摄像头,预测 2023 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将达到 6577 万颗,后者需要激光雷达,预计 2025 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 54.7 亿元,2021-2025 年 CAGR4=85.70%。随着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能驾驶渗透率不断提高, 公司有望享受赛道红利。
借力立景切入车载摄像头模组领域,完善车载布局。立景创新在手机相机模组领 域积累深厚,表现出色,其相关技术已迁移至车载摄像头模组领域。公司依托于 立景自身对于相机模组的技术和经验,有望完善公司未来在汽车业务的布局。
牵手速腾聚创,围绕激光雷达实现深度协同。速腾是激光雷达全球领先制造商, 2022 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中,速腾市占率为 16%,位列第三,同时速腾技术先 进,合作伙伴覆盖全球各大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车企、一级供应商等,根据 S&P Global 于 2022 年发布的全球激光雷达市场格局报告,速腾聚创的整车厂合作数量为 18 家,排名第一。目前速腾的前装定点量产项目已经覆盖超跑、轿跑、 SUV、重卡等 50 多款车型。 2021 年 11 月,立讯宣布与速腾聚创达成战略合作,2022 年 2 月,公司控股股东 香港立讯有限参与速腾聚创战略融资,进一步加强两者合作关系,依托速腾聚创 在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积累,完善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布局。
BCS 是全球领先零部件厂商,收购后产生协同效应助力公司汽车业务发展。 2018 年,立讯有限收购 BCS(前身为 ZF TRW 的全球车身控制系统业务部),更 名为立胜汽车科技。BCS 实行全球化策略,在全球 12 个国家均有布局,有 8 个 制造工厂,拥有众多老牌整车厂的供应商代码,其未来产品线分为三大类,智能 座舱、智能网连及自动驾驶。立讯精密可利用 BCS 原有工厂快速与客户形成配 套,实现客户资源和产品资源的协同。
4.1、受益 AIGC 等新技术涌现,通信市场发展迅速
ICT 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较大。在 5G、大数据和边缘计算技术的推动下, 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迅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中国 ICT市场规模 为 4.79 万亿元,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5.6 万亿元,同比+3.7%。未来随着 AI 的快 速发展,ICT 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受益于 AIGC 等新技术浪潮,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根据 IDC, 2021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 1353.9 万台,同比+10.98%,但根据 TrendForce,受 经济持续疲软及高通胀等影响,2023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将下跌至 1443 万台。 然而,AI 服务器受益于 AIGC 等技术的兴起出货量有望增加,AIGC 等新技术对 于算力要求较高,带有 GPGPU的 AI服务器能很好满足该需求,2022年出货 14.5 万台,预计 2026 年将出货 22.5 万台,CAGR4=11.61%%。
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年均复合增速为 7%。随着 5G 基站的加速建设, 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主要包括射频同轴连接器、高速背板连接器和 高速 I/O 连接器、光模块等。根据 Bishop&Associate,2019 年我国通信连接器市 场规模为 63.3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95 亿美元,CAGR6=7%.
4.2、通信业务产品线持续扩张,收购汇聚进一步完善布局
通信业务深度布局,产品线不断丰富。基于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趋势,公司不断 丰富自身产品系列,在电连接(高速电连接器及线缆)、光连接(AOC 和光模 块)、射频通信(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塔顶放大器、双工器、合路器、RRU、 AAU、小基站)等现有产品基础上,增加了热管理(热管、VC、轴流风扇、冷 板、液冷散热)和工业连接等产品,产品线覆盖率不断提升。
公司由多品类的零组件、模组产品延伸至服务器整机组装,进一步垂直整合。 公司致力于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建立基础研发能力,为公司通信产品提供技术 支持,系统产品方面,公司通过对产品组成模块和部件的拆解、单点制造工艺和 技术的拆解,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在通信业务不断垂直整合,成为一体化解决方案厂商。
收购汇聚科技,完善通信领域布局。2022年2月,公司收购汇聚科技,截至2022 年 9 月 30 日,持有其 70.95%的股权。汇聚科技是定制电线组件供应商,主营产 品为种铜缆和光纤电缆组件,数字电缆产品和服务器,有超过 30 年的生产经验, 在中国上海、苏州、惠州和东莞均设有制造工厂。
汇聚科技去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利润有所下滑,整体态势良好。2021 年,汇 聚科技业绩表现良好,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8.60%和70.59%,2022年 受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以及市场需求萎靡,公司营收为 4.59 亿美元,同比 +18.60%,归母净利润为 0.21 亿美元,同比-27.59%,但 AI 是未来趋势,算力要 求更高,公司有望享受赛道红利,增速有望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