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流传了一份某市高新区关于排摸“五失”人员的微信聊天记录。下面从这个事情上展开聊聊这两年观察到的身边的一些变化吧。

什么是“五失”人员,看截图就能懂,失意、失和、失衡、失常,失败等人员。很明显,从这份社区发出来的文档看,在基层管理上,社区新定义了一个词“五失”。在业主群里,看到有人提问“我丢了钱算五失人员吗?”,结果自然是一片沉默,没有了下文。

图片来源 网络

笔者所在的区域,之前,一片区域内多个小区的所有政务,全部划归到一个中心街道办处理,中心街办相当于总社区的角色。过去这十年,城市化发现太迅速,这也是大多数新建小区的普遍管理模式,就是挂靠在已有的老社区下管理。自身可能因为还没能来得及成立社区,或者成立社区的动力不大,因为过去10年,也是电子政务在迅速来及的10年。搞社区似乎没有什么用,一个中心街道办足以应付一片区域的居民。

在最近这几年,周围慢慢出现了新挂牌的社区。现在一个小区成立一个社区,感觉形成了与小区物业“分庭抗争”之势。根据我的观察,在今年3月会后,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小区门口社区挂牌并开始运营。

但是,工作人员好像还是那些人,有疫情期间的大白,也有物业的人员。他们游走在物业和社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现在还看不到公示牌上的工作人员,他们看起来像是正式工,由8个人的小团队6女2男组成。1个主任,2个副主任,其余5人是委员。

那么,新成立的社区是做什么用的?据我观察,他们搞了群众趣味运动会,社区志愿者,还弄了图书角,等等。当然,社区的工作范围,应该远不止这些。从这一次,社区发通知让各楼管统计“五失”人员,让我们看到,社区在一步步发挥它的社会作用。这个工作是让楼管做统计,那谁是楼管呢,你知道你们的楼管是谁吗?他们像潜藏在群众队伍里的神秘人。

说到这里,不得不探究一下我国传统的保甲制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中,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或者叫十户长,类似生产队队长。十甲编为一保,设保长,类似一个村落的村支书。当然,具体编排,要看社区的具体规模了。那么,这次社区在通知里提到的楼管,就相当于十户长了。

保甲制在我国最早实践,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长和伍长负责乡邻的治安工作,当然也负责抓典型。再后来到宋朝时,王安石的“保甲制度”变法,带有军事管理的性质。在宋朝之后近一千年的历史里,再没有设置保长的角色,因为在实践里发现保长的危害大于其正向贡献。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乡,乡里完全处于自治状态。民国初期,也是没有保长的,但后来因为需要才设置了保长,一般都是有钱的地主花钱从上面买的保长,或自愿出资出力当上了保长。对民国保甲制的描述,可参考陈忠实老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成立“白鹿仓第一保障所”的描述:

第七章

鹿子霖一上任乡约就施展出非凡的办事能力和组织才能。他用白鹿仓拨给他的十分有限的经费,在白鹿镇买下一院破落户的民房。房屋已经破败不堪,庭院里散发着一股酸滋滋臭烘烘的气味。他雇请来卫木匠,向所辖的十个村子摊派小工,把三间大厅和两间厢房全部翻修一新。把临街的已经歪扭的门楼彻底拆除,用蓝色的砖头垒成两个粗壮的四方门柱,用雪白的灰浆勾饰了每一条砖缝,然后安上两扇漆成黑色的宽大门板。在右首的门柱上,挂出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滋水县白鹿仓第一保障所。

图片来源 网络

保甲制,它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这也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形态的不一样,一个讲个人,一个讲集体。以“户”管理的优势肯定存在,所谓可以时刻组织起来。在古代,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管、教、养、卫”,就是查户口,训壮丁,负责安全等等。

当然,今天的社区,也没有管教养的事务要做,户籍科也不在社区,政务都在线上电子化了。社区的作用,更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在经济下行里,做好稳定社会的润滑剂。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你不妨也去考个十户长,可以搜索当地的社区工作者考试报名入口。

举报/反馈

终南观察

3355获赞 494粉丝
分享感知,深度解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