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武汉一位年轻妈妈,从24楼一跃而下。

这是儿童节的第二天,也是她孩子的头七……

消息一出,心底唯有悲恸。

我们无法想象,当一个妈妈选择抛下一切跳楼赴死。

她是多么心如死灰。

5月23日,杨女士如同往常一样上班,不料却接到了学校的电话。

电话里语焉不详,只是让她赶紧来学校,说孩子出了车祸。

杨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会在在校期间遇上车祸。

而车祸的肇事者居然就是学校的老师。

从事情的经过来看,充斥了太多的粗心和巧合。

但对于杨女士一家来说,无疑是一场醒不来的噩梦。

事件发生时,正值学校午休结束后的自由活动时间。

男老师准备从学校出发参加课题活动,他在车里等着其他一起出发的同事。

在他等待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车前有个学生。

但他并没有太过在意,而是挥手示意孩子离开。

没多久,几个老师一同上了车,男老师直接启动了油门。

不料,孩子压根没有走,而是蹲在车前系鞋带。

悲剧就此发生,车轮压过了孩子的脖子,拖行了5米之远。

平时连破了块皮都会向妈妈哭诉的孩子,此刻面颊血肉模糊,深可见骨。

可怜的孩子命悬一线,没有太多抢救转圜的余地。

得知事情经过的杨女士不知所措,愣然,就差瘫坐在学校地上。

在医院里,杨女士一遍一遍地问肇事老师:

到底怎么回事?你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她逻辑严谨,一句句抛出问题,想要知道孩子生前的状态。

当老师低着头认错时,她的表现就像是每一个普通放学后,询问老师,孩子今天的功课为什么不好一样。

直到,杨女士的老公愤而怒气,用脚踹老师。

她极力去拦着,最终崩溃坐地,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嘴里念叨:就从他的脖子上压过去了呀,就那么压过去了。

从得知孩子出事,到这一刻,她脱离的灵魂才得以回归。

直到这一刻,她才恍然意识到,孩子并不是在抢救室,而是已经没了……

一个母亲失去孩子。

哀默大于心死,莫过于此。

很多网友认为这场事件中,20多岁刚工作三四年的老师也很无辜。

毕竟,他也是为了等同事;

毕竟,他有挥手提醒孩子;

毕竟,处于视线盲区;

毕竟,他也不想的……

甚至有评论说,男老师是乡里好不容易考上编制的,让大家得饶人处且饶人。

可再多的毕竟,都难以让人释怀。

也终究逃不脱,他的行为毁掉了一个家庭的事实。

因为:

他明明可以不将车开到学生活动区。

他明明可以看到孩子,大声提醒走开。

他明明可以确认孩子是否离开,再启动油门。

他明明可以在第一次碰撞后,及时刹车,可能祸不止此。

以上的每一步,老师注意一下,可能孩子也不会被撞身亡。

就差那么一点点,孩子就可以活。

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个家庭就不用以血肉模糊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这叫人如何释怀?

杨女士的诉求,是要对方,面向全社会道歉。

但却也因为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网暴……

在媒体流出来的视频中,杨女士得知孩子出事赶来学校。

键盘侠们没有关注到她作为母亲眼神的呆滞。

而是将目光投放在她精致的衣着和妆容上。

他们认为,这完全不是一个失去孩子母亲应该有的打扮。

“孩子都走了,还有心思打扮自己?”

但,孩子妈妈接到消息,从工作岗位赶往学校,连工牌都还在衣领上。

哪里有一分一毫可以由得他人指摘的地方。

网暴者看不惯受害者家属冷静自持,仿佛只有撒泼打滚,才应该是常态。

他们心里阴暗、扭曲,对受害者家属有着评头论足的苛刻,却只会在网络上满嘴喷粪。

所以杨女士对肇事老师冷静发问,也成了她并没有那么爱孩子,只是为了索要赔偿的证据。

殊不知,悲伤的表现形式不一定是歇斯底里。

有时候沉默、冷静反而是最让人走不出的哀伤。

谁也没想到,她的举止文明、得体、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歇斯底里,拿刀跟老师拼命。

这反而成了过错。

也未曾有人料到,网络上,会有人拿起屠刀,砍向失独的年轻母亲。

但用脑子想想,哪个妈妈会在孩子去世后,真的无动于衷。

对一个母亲来说,失去孩子不亚于天塌下来了……

但键盘侠们却不用脑子想事,而是在年轻妈妈的行为中挑刺,认为她每次接受采访时,都穿的不一样的奢侈品鞋子,就是精心打扮。

既然老师已经被刑拘,家长就应该万分理智在家里等待判决,不应该争取赔偿。

如果争取了,就是拿孩子的命换钱。

网暴者总是试图展现出他们虚伪的良知,寻找着支撑他们网暴的细节。

殊不知,都是阴沟里的老鼠,不能在光明之处见人。

甚至于,网暴在杨女士离世后,也并未停歇。

而是将目光再次转向了孩子的爸爸。

他们认为:孩子爸爸是这场事件中的最大受益人。

妻子离世,他就可以拿着260万的赔偿款,过两年再结婚生子。

但,他们又何尝知道,孩子爸爸也处于崩溃边缘,几度寻死却被朋友拦下。

对孩子爸爸来说,他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妻子。

怎么就成了妻子与孩子鲜血叠加下的“最大受益人”呢?

难道,唯有自杀,受害者家属才能自证真心?

这何其荒唐?

与逼人去死,又有何差异?

因为失去孩子,伤心欲绝;

也可能是其他种种…

网络暴力是最后的推手,将她轻轻推下了楼。

所以哪怕家人关注到了杨女士的情绪,也没能救得了她。

哪怕她表现得并没有那么悲痛,哪怕杨女士的妈妈都与她寸步不离。

但,没人能够拉住一个心死的母亲。

在妈妈上卫生间的间隙,杨女士从24楼一跃而下。

可能她是不想孩子在下一个六一,也孤苦伶仃。

所以她选择在孩子的头七,以悲壮的方式,去陪孩子了。

她无暇考虑自己的母亲是否能承受悲伤,只想随孩子而去:“宝贝啊,你慢点走,妈妈想牵着你的手……”

她的赴死,我们为之悲恸,却难发一言。我们心理咨询师现在能做的,是生者。孩子的父亲,孩子的外婆,还有那位撞人的老师。希望生者都能好好的活下去。#人生观察室#
举报/反馈

潘幸知

75.7万获赞 22.7万粉丝
辣评情感,解读精辟,关注女性心理成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