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芝桃
“人的成长从可以真实地面对自己开始,这个世界不存在真正的舒适区。”
在湖南农业大学绿意葱茏的校园内,记者见到了2023年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2年出生的李超教授,满脸笑容的他在聊起自己的过往时,却说要不断“折腾”,离开舒适圈。
年轻的李超教授产业经历丰富,在北欧留学工作7年,成为清华大学国际引进博士后,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湖南省厌氧过程控制与智能化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碧臣仪器首席科学家。许多学生在上他的课时评价“看上去太年轻啦,没想到是位教授”,当翻看他的个人从业经历,他们又会说“这么年轻就完成了这么多事”。历来获奖者中,具有产业背景的年轻高校教授,确实不多见。
这一串衔背后是李超勇于突破、超越自我、艰辛付出取得的成就。而谈及教育,李超聊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超越自我,赢得丰富多彩
出生于洞庭湖边小镇上的李超,从小生活恬静,拥有一个没有被设计过的散养的童年。然而,在进入青春期后,他的性格变得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甚至有些自闭。
“我觉得最恐怖的事情,就是上课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李超说,站起来磕磕巴巴也答不到重点,每次都是被老师一顿痛批。这段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人交流时有了口吃的毛病。
这种状态,让李超在中学时错失了很多机会,直到上大学后,他下决心要改变。大学四年间,他迫使自己参加了各种社团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学习。慢慢地,从视野到内心,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学毕业后,李超顺利留校成为了一名大学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失意、自卑时,作为老师的他会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超越自我,勇敢前行。
人生到此是否就满足了呢?洞庭湖边长大的李超天生有一颗喜欢“折腾”的心。
他自己也深感知识的重要性。工科背景的他,选择了去工业基础较好,科研实力和创新科技在欧洲领先的瑞典求学。经过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艰苦的7年求学,让他具有国际视野和农业生物环境以及机电控制交叉学科背景。
回归课堂,他是学生们理想中的教授
“大家看下这段视频,欧洲这所大学开发的种子活力检测技术,通过荧光传感+数据深度学习实现早期智能预测,这是未来传感器和检测仪器装备发展的方向……” 李超教授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从书本上的传感理论走进真正的“智感”世界。
高颜值,高学历,幽默风趣的李超,就是学生们心中理想型的大学教授。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机器人工程和机械电子本科生的核心课程。
为了让学生对传感机理研究与分析有深入认识,融合“光、机、电、算、农”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激发产生解决传感器问题的兴趣和开发高端科学分析仪器的责任感,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只有回归课堂,才让他内心感到无比踏实,谈起农业新型人才培养,李超教授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他的主导下,创立了现代实践型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场景-技术-装备”三元教学内容,构建了“宽+专”融合的学生创新培养体系,联合中电互联、湘江智能、民和生物、英伟达和碧臣仪器等企业建成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致力培养立志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智能农业装备开发能力、面向中国南方区域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秀农业工程类专业大学生。
李超教授还指导本科生实践全流程开发光合作用测试装置,作品参加2022年全球创新挑战实验室(Global Challenge Lab)竞赛,获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23年带队组织本科生参加第5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大赛,获全国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沉甸甸的奖杯,激励着他再次前行。
百战归来,立志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要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我认为必需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研道路。”李超说到,近十年来,在承担农业高端分析仪器的创新工作中,他充分团结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倡导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关注数字经济、生物工程与相关产业发展,全方位提高我国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水平。
针对我国生物降解性能定量化分析标准化技术的开发能力不足,现有的自动分析装备存在“测不准”、“算不了”和“测不全”等问题,李超带领团队,夜以继日,一心扑在实验室。
经过反复试验,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性开发了双腔微量气体计量核心部件结构,系统设计针对富含水蒸气生物发酵产气的补偿计算理论与方法。
李超不仅在全球首次搭建第三代全自动甲烷潜力测试仪---MultiTalent 系列产品,还全面解决了我国全自动生物降解测试装备开发的关键技术难题。
申请了30 项中国专利和4 项欧美专利,产品入选第十六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名单。目前,产品已在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能源集团、香港科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丹麦诺维信等70 余家科研企事业单位应用,并成为国际上该领域装备的主要提供者。
如今,李超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能全面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积累,积极推进产业化开发。培养梯队人才,从跟跑到领跑,从模仿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李超教授的团队正在一步一步跨越。
凌云壮志,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2019年,刚刚38岁的李超列入湖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近期又获评湖南省首届“卓越工程师”。
此前,他还先后入选了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湖湘青年英才、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
2021年,李超教授主动加入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回归母校,围绕“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领域的重大需求,科学凝练农业科学仪器装备的发展目标,以协同创新为手段,突破尖端农业监测、科研装备和产业装备的关键技术,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装备系统。
受初创科研团队人手有限的影响,李超对科研团队的发展做了一些调整,让本科生结合课程设计加入研究生的科研小组,参与阅读论文文献、总结兄弟院校和团队的研究经验,打造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谈到未来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李超教授说,学院将着力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与工程科技、生物系统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交叉研究,特别是要探索农业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解决农业现代化核心技术问题,培养产业急需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作为国家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李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将以“智慧小农机”为突破口与着力点,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抢占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新高地,为建设特色鲜明、引领创新的“一流农业大学”作贡献。
“超哥,这个模块请你帮忙看看。”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李超教授的学生正来请教问题。这位温暖阳光如大哥哥般的教授,才让学生对他如此亲切。
生活中,他保持良好作息和锻炼习惯,除了每周参加校友会的羽毛球训练,冬天也会玩双板高山滑雪追求速度的挑战。
记者在采访结束的时候,将学生摘抄的李超教授上课金句记录了下来。
“只要学有所成,苦累如雨也值得。”
“人生不怕犯错,最怕的是时光虚度。该需要拼命的时候,一点都不要含糊,因为让你拼命的机会并不会很多;而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回过头,发现自己白来一遭,如同手里捏着一大笔钱,却不知道要怎么花出去。”
“可能我们自己一直想改变,只是欠缺一个契机。 ”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都会有惰性,那么就将自己放进更优秀的人群中,一滴水,经过小溪,见到江河,最终会抵达大海。”
举报/反馈

湖南日报

2644万获赞 95.8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
湖南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