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军区以及东北野战军的关系,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很迷糊,因为按道理来说,两个体系的官员负责人基本上是同一批人,二者似乎没什么关系,只是不同的叫法......

而且,我们要注意一点,野战军的人员都是脱胎于军区,好像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不需要分得太清楚。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可以看一个1945年9月21日由中央书记处发布的指示。

根据《关于扩兵与编组野战军的指示》:以后这类主力机动兵团须直接受中央军委及各中央局的指挥调动,不隶属于当地军区的建制,但主力的人员补充仍由原属区域军政机关负责,当该主力部队留驻该区域时的给养亦如此。

通过这部分文件,再加上之前8月20日中央军委做出的决策,我们大体上可以得知:野战军就是根据军区现有兵力抽调出来的1/2,或者3/5的军队组成野战兵团,野战军是来源于军区的。

但根据9月21日的文件又可知:野战军虽然来源于军区,但其实他们不隶属于当地军区的建制,而是直接归属于中央军委管辖。

至于为何会出现两个体系的负责人是同一人的现象,那就得说到早期的军区的历史了。

将时间拨回到1945年10月9日,当时我党刚刚成立了东北军区司令部,主要负责人是陈子华和彭真,这是东北军区的最早建设。


很明显负责人不是林总,但这里要提一句,东北军区司令部是临时机构,只是临时负责指挥早期进入东北地区的部队,并不是后来的东北军区的大部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党慢慢的开始在东北站稳脚跟,于是在10月31日,我党撤销了东北军区司令部,成立了后来名动天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

其总司令就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林总,彭真则担任第一政委,罗荣桓担任第二政委。

也正是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后,林总和罗荣桓等人带着大军开辟了锦热、辽东、辽宁、吉林、辽西、辽北、嫩江、松江、三江、龙江军区,而这才是真正的东北军区的雏形。

后来1946年局势发生变化,东北人民自治军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


而麾下的各部队也重新赋予了新的番号,演化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纵队。

例如,东满军区第七纵队与山东军区第一第二师合编为第一纵队,新四军第三师主力编为第二纵队,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与山东军区第7师编为第六纵队。

1947年8月再相继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7-10纵队,南满军区第三第四纵队正式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第四纵队。

到1947年12月,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局要成立东北军区,于是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

到这里,其实就解释了开篇的问题,为什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军区是同一批领导班子。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名而来,其负责人是同一批人,还是由林总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正如历史对这一段的评价:这是东北军区的起点,但一开始就与野战军完全互兼,也正是野战部队开辟新区的特点。

12月3日,中央军委又进行指示:因为林总在前方指挥作战时候居多,所以军区可以设立第1副司令员兼第1副政委主持常务,中央推荐的人选是罗荣桓和高岗两位同志,择一任之。

1948年9月18日,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分编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二者终于分开来。

首先是东北军区领导人的任命,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林总、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高岗、第一副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

然后就是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的任命,东北野战军司令林总、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


不过若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从干部的配置上来看,野战军明显在下位,此时的东北军区还是比野战军的地位要稍高一些。

但时间来到1948年年底又发生了变化,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大战役进入到了中场阶段,东北野战军解决了辽东之敌,东北虎要出关了。

伴随着东北野战军的主力从东北进入华北,我们的解放战争来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同样的,各大野战军其实都已经与军区脱钩,原先的各项制度已经不合时宜。

面对这一变化,中央进行了紧急调整,1949年1月15日,军委发出电报:规定各野战军冠以军区地名已不适合,兹决定改为按番号顺序排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的由来,3月东北野战军被改称为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正式和东北军区脱钩。


伴随着林总等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的离开,5月份,高岗接任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至于第四野战军,他们在5月22日到达河南以后,就在当地成立了四野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统辖河南,湖北江西军区,于是四野和华中军区就绑到了一起。

这就是历史上为何林总又是东北军区的负责人,又是华中军区的负责人的由来。当然,虽然高岗留了下来,但罗荣桓还是跟着林总来到了华中军区,并且担任第一政委。

说到这里问题基本上就已经解答了,但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中央文件,野战军原本是居于军区之下的,而且因为东北野战军的历史,所以二者的指挥官是一批人。


但是,从行政划分来看,虽然虽然野战军归中央直接管辖,但由于当时战斗过于激烈,所以除了大的战场指挥以外,军区其实可以在次要的战场对一定的野战部队进行直接指挥。

例如在1948年11月1日就有明确规定:兵团一般地分隶属于野战军,但亦得直接受军委指挥。在必要时,兵团、军或者独立师亦得划归军区指挥。

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军区的地位应该是在野战军之上的,因此,从行政级别划分来看,军区的领导人应该要略高于野战军领导人,即使他们是同一批人。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之,历史上还有过多次细分。例如军区主官兼任野战军主官,率领部队外出作战,军区方面属于留守性质,由副职代行职务。


而且有意思的是,东北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颇有相似性。

例如,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兼任野战军司令和政委外出作战,华东局、华东军区有书记政委饶漱石坐镇,则野战军对军区有明显的行政隶属关系。

还有,辽沈战役打响前,东北解放军有103万人,而隶属于东北野战军战斗序列的有75万人,另外28万人隶属于东北军区以及各二级军区。

因此,在当年的主战场,东北野战军是绝对的主角,东北军区则是辅助工作,例如维护交通线,看押俘虏和剿灭土匪特务等。

当然,东北军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也迎来了光荣时刻——1950年7月,为了应对朝鲜局势变化,新中国加强了东北边防。


随后,中央军委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开赴东北进行作战准备,而这一时期第十三兵团归东北军区指挥,总兵力大概有25万余人。

在这一时期,东北军区不仅安排了13兵团的装备和粮草,而且还对作战的准备事宜进行了各项安排。

例如,高岗随后在沈阳召开了师以上的干部会议,在会议上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东北边防军的作战任务,会议最终确定了主动出击美军的决策。

而中央也十分重视东北,随后任命了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组织部长张秀山兼任东北军区副政委。

在中央和东北军区的配合下,东北军区后勤部一共储备粮食1674万公斤,食油40万公斤,食盐43万公斤,各种干菜92万公斤,并调集骡马2000匹,储存马料946.5万公斤,马草392万公斤。


同时,还先后给边防军调拨和补充枪支2616支(挺)、火炮501门、汽车200辆、油料 1000桶以及其他物资,还组织工厂对损坏的装备进行了修理,共修理步枪3581支、轻重机枪763挺、火炮494门、汽车354辆。

正是靠着这些海量的物资,才有了精彩的前三次战役,打出了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赫赫军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接任的东北军区总算弥补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区的一点遗憾。

举报/反馈

捡史官

227万获赞 110万粉丝
持续分享历史、社会类有趣、感人、深刻故事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