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李寒露 通讯员 粟吟君 杨帆
“一直都想学苗画,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近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非遗工坊,来自长沙环保职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张杨,和同学们来此开展研学,面对面接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画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的技艺传授。
湘西是一块非遗宝藏之地:拥有10大类3200余条非遗资源线索目录,1项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苗族赶秋),28项国家级、85项省级、272项州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占湖南省1/3。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在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生产性转化中,聚集资源、聚拢人气、聚合力量,推动非遗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整体性保护”打破传统格局,拓展非遗发展空间
依山傍水的惹巴拉土家古村寨,凝成一幅意蕴隽永的风情画卷,在游客面前徐徐展开。5月4日,龙山县首届旅发大会暨舍巴日民族大联欢活动在此举行,湘鄂渝黔边区20余县市少数民族群众共庆盛会。
田隆信,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1岁,他在舍巴日登台主唱土家迎客歌。
惹巴拉村是我国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游客可探访古油房、铁匠铺、篾匠铺、土家织锦坊,体验火光捶打与指尖穿梭间的土家智慧;观看茅古斯舞、咚咚喹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感受土家人崇尚自然、团结、向善的风貌。
湘西州将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挖掘整理村落、景区内非遗资源,施行整体性保护,丰富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景点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
为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空间展示利用,去年以来,湘西州开展苗族赶秋、土家族舍巴日、苗族四月八、清明歌会、土家族山歌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品牌节庆活动16次。
1月24日,“乾州春会”在吉首市乾州古城万溶江举行。“祭春”“迎春”“闹春”等轮番上演,《春牛》《玉兔迎春》等10余条“迎春”船相继亮相。500余名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及民间文艺骨干进行展演交流,充分展示苗歌、舞狮等非遗魅力。
湘西州还将非遗项目或相关元素,融入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融入高铁站、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文旅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之一,乾州古城正被打造成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遗特色街区。
“活态化传承”破解断层危机,互动体验深度融入
凤凰这座浪漫古城,连接着文化圈太多的集体记忆。
拥有专属色彩的湘西蜡染,成为世界认识湘西、解读凤凰的名片之一。非遗凤凰蜡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王曜,就深藏在神秘小城。
2003年冬,王曜带着一身好技艺,开始“染指”凤凰古城一切美的元素,每天重复着蜡染简单却不平凡的工序。20年的积累与天赋灵感,使他的蜡染作品不断蜕变创新。
“变化无穷的纹理为蜡染带来了神秘的魅力,也体现了天工与人为共同创作的结果。”王曜认为,蜡染只有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紧密连接,才能让它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我有106名徒弟,都是手把手教出来的,这里就有不少他们的‘毕业’作品!”在“蜡魂”艺术馆,王曜向记者展示他原创和搜集的蜡染作品。
“这是我的第一幅蜡染作品!”5月16日,来自河北的游客徐江,在王曜的指导下,进行画稿、上蜡、搅染料、脱蜡,成功完成一幅吊脚楼图案的蜡染作品。参与体验,正是游客深度认知、学习非遗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非遗传承的捷径。
“蜡魂”是古城的一股文化力量,而古城也以每年数百万的客流“反哺”。市场不断给蜡染注入新鲜“血液”,“活态化传承”的魅力在此彰显。
湘西州打造各种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注重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
“五一”期间,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开展苗画、踏虎凿花、苗绣等体验活动,300组家庭、700余人参加。“五一”当天,湘西州文旅局“幺妹局长”亮相央视,以苗族民间绝技“上刀梯下火海”、辰河高腔“辛女枪”、土家摆手舞“凌波步”等湘西非遗“十二式”,与全国各地文旅局长一比“高下”。
“集群发展,串点成线”,是湘西州推动非遗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探索,也是非遗“活”起来的具体体现。湘西州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结合,在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遗展示体验等内容。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打造了高山峡谷、烽火苗疆、土司遗产、土家源流、酉水画廊、沅水民俗6大村寨群,形成“神秘苗乡”“土家探源”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路。
“生产性转化”惠及更多民众,非遗展现旺盛活力
5月1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作为我省唯一获奖代表,从天津捧回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人物’”荣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坚守传承古老技艺40余年的叶水云,是土家织锦“学院派”代表人物。
今年68岁,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刘代娥,其“阵地”则在龙山县惹巴拉的“土家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
“这几年发展旅游,很多研学团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土家织锦。惹巴拉是‘土家织锦之乡’,家家户户都会织花铺盖。现在大家都坐在家里接订单、忙生产,既传承技艺,又获得收益,大家日子越来越好。”刘代娥说。
湘西州依托民族文化企业、传统村落、代表性传承人,采取传统生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开发非遗产品;通过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促使优秀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优质的致富能力。
“五一”旅游余温未消,矮寨大桥景区又迎来研学“潮”涌。来自长株潭、娄邵衡等地的研学团队,一波接一波前来领略风光之美、民俗之奇。周边村民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300余家,近3万名群众增收。
每年的“六月六”,凤凰苗族服饰银饰节享誉湘黔边。凤凰苗族银饰品种多样、色彩明艳,是苗族同胞最喜爱的民间传统工艺。凤凰县传承民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已成为湘西州21个州级生产性保护基地之一。
湘西州将非遗全方位、日常性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使非遗存续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5月15日,花垣县双龙镇苗服加工生产车间,州级非遗苗绣传承人石美梅,忙着和绣娘们挑剪线头、打包衣服。2017年,石美梅成立十八洞村戴雅苗族刺绣有限公司,将附近村寨的绣娘集中培训,并统一收购其绣品,通过对传统苗绣技艺和服装款式改良创新,制作出款式新颖的苗服。
据文旅部门统计,湘西州现已建成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非遗就业车间10个,年均固定就业3万余人,临时就业10万人次。
湘西州推动非遗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乡愁同在,让“诗与远方”接地气、聚民心,让群众和游客在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举报/反馈

湖南日报

1765万获赞 82.4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
新湖南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