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美国青年林登只是一个在芝加哥洗地毯的穷学生。命运把他推向中国。从留学生起,他拍电影,做记者,像马可·波罗般游历中国,不经意间见证历史,成为半个中国人。20年前,他涉足上百个国家,众多头衔如斯坦福博士、外企高管、画廊老板等加身而不顾,毅然卖掉美国房产,同妻儿重返中国,定居云南喜洲。如今,他在喜洲倾心打造的“喜林苑”已成为洱海之滨的文化地标。15年来,20多万中外游客云集此间,或感受自然风物,或体验人文习俗。林登将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寻乡中国》。书名的“乡”,源自他对中国的深情——“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本书便是他献给这个故乡的情书。
在谈到中国时,林登会习惯性地加一个“我们”,“我们中国应该讲好自己的故事”。他的汉语很流畅,偶尔遇到一些像“地缘”这样的非日常词汇,才会借助英文表达。
“我们中国”,看似轻巧的四个字,却足以代表林登的一生。
他最早与中国结缘,始于一次兼职经历。有一天,年轻的林登拖着沉重的清洁工具,到一位教授家洗地毯。教授让他帮忙在一面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并插上一个红标,表示来过这里。林登懊恼地承认,自己完全不知道中国。
教授说他应该去中国看看。可那时他不过20来岁,因为家庭拮据,屈身在芝加哥的一所社区大学读书。业余时间就靠洗地毯、卖女鞋赚钱。他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出国。
不久,他在夜校看到一张中国资助留学生的海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递交了申请表,没想到等来了大使馆的电话,邀请他去中国留学。
“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我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1984年,22的岁林登从欧洲搭乘火车,辗转多国,终于来到北京语言大学。
20 世纪80年代的林登
初来乍到,1米92的林登凭借一手扣篮动作,迅速获得同学的认可。次日他在街头闲逛,竟被电影制片厂选中,拍摄电影《他从大洋彼岸来》。他在片中饰演一位留学生。
“这是我通往美好生活的第二个契机。”林登在《寻乡中国》中写道,中国的两次馈赠,让他从此敢于追求年轻时无法企及的生活。
试图成为一个中国人的林登,开始乘坐绿皮火车游历中国,探索神秘的东方大地。
机缘巧合下,他又成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京摄影记者,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场合。他说,他最喜欢的新闻事件是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穿越长城。当时,他在直升机上拍摄这一过程。可惜镜头太颠簸,最终素材不符合播出要求。
1987年,林登到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读研究生。在南京的第一个星期,他遇见了未来的妻子——美籍华人瑾妮。
林登与瑾妮在延安 1987年
“我们是在中国的诱惑下彼此相爱的。”志同道合的两人对中国充满感激。中国不仅仅是他们的“媒人”,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尤其是林登,敞开了重塑命运的大门:他同瑾妮回到美国时,已经从一位芝加哥穷小子化身为斯坦福大学精英。
之后,他又开始做国际教育项目,走遍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可是世界各地在谈论中国时,或多或少带有一种自以为是的偏见。林登希望提供一种平衡的观点,改变外界的这种短视和肤浅的认知。
于是,他和瑾妮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创办了一家画廊,展出景德镇陶瓷、云南大理石屏、中国北方石雕复制品等古董和美术品。
林登在景德镇买陶瓷 2004年
林登希望利用文化遗产之美,修正外界对中国先入为主的观念。可惜,画廊并未达成他的叙事目标,“我和瑾妮试图让它在美国发挥作用,但我们国家的骄傲和自满情绪让我们感到困扰。”这种困扰有时以偏见的面目出现,有时则直接指向林登本人。
“我不责怪美国人对中国的缺乏了解,”林登说,“相反,我认为,我们有责任以更有效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显然,身在美国无法达成他的愿望。终于,他决定卖掉房产,和妻儿重返中国。
2004年,林登一家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他们游历两年,从四川康定到浙江乌镇,从广东开平到甘肃夏河,最后在云南大理喜洲停下了脚步。
喜洲古镇是一座千年白族古镇,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群。在这里,林登结识了一位当地画家杨龙。喜洲的光线和色彩浸染了杨龙的画作,透过他的眼睛,林登不知不觉爱上了这个古镇。也正是因为杨龙,林登了解了喜洲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商帮历史,以及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传统老宅——商人杨品相1947年所建的私宅。
白族民居 杨品相宅
6米多高的夯土院墙,雍容典雅的中式屋顶,复杂的木雕和精致的石刻,以及白族古典建筑中最重要且完整的回廊,让林登顿时“头晕目眩”。当晚,他就在设想,如何在不影响原木结构的前提下,把这个院落改造成完美的文化中心。
“一个来自美国的家庭,作出如此大的牺牲来修复当地的部分文化遗产,他们感到很骄傲。”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使得林登得以继续他的理想。
接下来,他聘请了100多位当地村民,花了18个月的时间,将这座老宅“修旧如旧”,打造成古迹遗产精品酒店——喜林苑。
修复中的“喜林苑” 2007年
为了不破坏原木结构,修缮过程分外艰难,投入资金也远超预期。换做一般项目,“不过是木匠(通常是外来工人)和投资者之间的财务交换。”林登说,“但我们开发文化内容,必须赢得当地社区的尊重,这需要时间和热情。大多数投资者不会这样选择。但对于喜林苑来说,这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为了保护原有木材,林登和当地木匠拆除了一楼天花板和二楼地板,并为它们编号,存放在仓库里。将来这些楼板可以很容易地铺回到最初的位置。为了给宅院供水,他们在外墙挖洞接入主管道,而“这些管道和砖砌浴室结构将来都可以拆除,便于恢复建筑的原始面貌。”
这些只是近两年修缮工程中的点滴。2008年,喜林苑终于开业。这座占地1800多平方米的宅院只有16间客房,更多空间被用作主题餐厅、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等。比起纯粹的商业酒店,林登更希望把喜林苑打造成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平台,以此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林登在大理喜洲
每当有外国友人来,林登都会带他们逛古镇早市,听古乐、采制沱茶、采野山菌、体验扎染,制作当地美食,参加节日庆典,甚至去三块钱的理发店理发。他联系美国的学校,邀请孩子们来喜洲游学,做田野调查,和村民交朋友,其中就包括奥巴马女儿所在的学校。
喜洲当地有一位乡绅董老先生,曾赠予林登一套上世纪30年代绘有《西游记》故事的“烟标”。林登也由此成为了猪八戒的忠实粉丝。“要分享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必须能够讲述所有类型的故事,包括幽默的故事。”林登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更喜欢猪八戒时说,“猪八戒为唐僧的严肃旅程提供了喜剧性的缓解。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严肃和幽默的平衡。”
林登一直秉持着这种“平衡”的观念。他说,许多外国人与中国的互动仅限于外国公寓、国际学校和咖啡馆。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向世界展示出更多中国乡村的美好,传递出一个可以触摸的、具体而微的中国。
喜林苑爆火之后,林登并不急于扩张。“把喜林苑做成连锁酒店不是我们的目的。”林登强调,他的初心就是建造一个中外交流的文化桥梁。当然,他也不反对扩张,只是需要一个理想的新址。
从大理到丽江的路上,毗邻千年“茶马古道”上最后幸存的市集沙溪古镇,有这样一处隐世秘境——奇峰怪石、山道古径、山珍野菌、青林草甸仿佛拼凑出一幅桃源美景。
林登历时四年打造的喜林苑新店,就坐落这片“桃源”之中。当地没有待修缮的旧宅,他便创造了一座与当地风景民俗和谐共生的现代夯土建筑。2021年,依山傍水的喜林苑沙溪店正式开业。
喜林苑沙溪店
随后,第三家喜林苑选在苏州容春堂。林登和“香山帮工匠”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历时两年对容春堂紧急抢修,为这座历史风情浓郁的苏式庭院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喜林苑能凭借其古建筑的特殊性吸引许多外国游客。”林登说,“我相信,对它们的修复与其历史性的延续,可以增强背后的故事效果。”
在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讨论中,林登称自己为一座小桥梁。他想化身为桥,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小小的路径。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因为中国于他有恩,他想回馈这份“恩情”,便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故事。“这也是我们创办喜林苑的原因。”而他理解的叙事方式就是邀请外国人走进中国,走进乡村,感受地方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林登在大理喜洲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建筑或别的特色,”林登笑着说,“而是People,人。”“People”,这个单词从他流利的汉语叙事中冒出来,并且反复强调多次。他说,是中国人的友善与热情,对他的包容与支持,让他产生了一种心安的感觉。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这句词点出了他以中国为“第二故乡”的原因。
从22岁来到中国,他沉浸多年,分外赞赏儒家思想。他认为儒家思想宣示了一个真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对社会中的他人都负有责任,“它为我提供了线索,告诉我如何能够与14亿人一起快乐地生活。”
林登在大理喜洲
历史上,马可·波罗与林登有颇多相似之处。“但马可·波罗的旅行是受商业贸易的启发,而我与中国的互动更多是人文的。”林登说,“马可波罗总是要回到意大利的,我可能永远不会回到美国去生活,我的家在这里,在中国。”
虽已年过花甲,但林登说,他并未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他仍会犯错,仍在学习,“中国给了我向世界学习的谦逊和动力。‘三人行必有我师’——事实上我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正因此,我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中国人。”
文/李瑞峰 编辑 蒋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296万获赞 354.9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