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八十多个号令一方的王朝,产生过五百多个皇帝。纵观中国历史,一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朝、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重要的会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四大会盟,到底都是怎么回事?
第一场重要会盟,就是涂山会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盟。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华夏部落联盟的盟主大禹,在江淮两水之间的涂山举行会盟,确立了夏后氏对天下的统治权。
大禹依靠治水成功,被选为“天下共主”。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大禹召集诸侯在涂山举行会盟。华夏和东夷很多部落的首领,都来涂山参加了这次会盟。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大禹将迟到的防风氏首领处死。
在这次会盟中,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命九州的诸侯铸造了九鼎。诸侯们将铸好的九鼎,送到了夏后氏的都城阳城。拥有九鼎就代表了夏后氏统治的合法性。
涂山会盟,也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这次会盟让中国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进化到了奴隶制国家的阶段,为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次重要会盟,就是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郑、鲁、陈、曹等中原诸侯国,在葵丘举行会盟。在此之前,齐桓公已经多次率领诸侯会盟,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原各国的领袖。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统帅齐、鲁、卫、宋、郑等八国组成联军,以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为借口,率军南下进攻楚国。
楚国派出使者和谈,双方在召陵缔结盟约,楚国答应向周天子纳贡,这就是著名的“召陵会盟”。召陵会盟暂时阻止了楚国北上中原的步伐,增强了齐桓公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齐桓公能够在葵丘会盟中,确立自己霸主的权威,与之前他干预周王室继承人的事情有关。周惠王想要废掉太子姬郑,改立王子姬带为太子。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与诸侯们在首止召开大会,并且将太子姬郑也请了过去,大家在一起待了几个月。这次首止大会,为姬郑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也就巩固他太子的位置。
周惠王死后,太子姬郑很顺利就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周襄王。为了表达对齐桓公的感激之情,周襄王派人给齐桓公送去了祭肉和其他礼仪用品。
齐桓公特意在招待周天子使者的时候,号召中原诸侯召开了葵丘会盟。在葵丘大会上,齐桓公作为诸侯们的代表,宣读了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盟约。
大概意思就是说:黄河泛滥时,不要把水灾引向邻国;不要在别国发生灾荒时,在本国囤积粮食;太子之位不可动;不许让妾氏取代妻子的地位;不能让女人参与国家大事。
齐桓公希望通过这次会盟,加强各国的友好关系减少战争,并且维护宗法制度确立的统治秩序。
这是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性会盟,奠定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的历史地位。
第三次会盟,则是澶渊之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会盟之一,为宋朝和辽国的百姓,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时期。
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景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准备一战解决宋辽争端。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宋朝城池,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也做了俘虏。
宋廷朝野震动,手足无措的宋真宗只得向大臣们问计。这时有人提出向南方迁都,以躲避辽军锋芒。宰相寇准坚决反对迁都,并提出让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
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最终决定率大军亲征。宋真宗大军即将抵达的消息传来,镇守澶州的宋军将士士气大振。
这时,辽军大将萧挞凛率领数十轻骑,来到澶州城下观察地形。宋军大将张环看到后,使用八牛床子弩射杀了萧挞凛。本来就是孤军深入的辽军,现在又折损了大将,眼见宋军士气高涨,萧太后想要和宋朝讲和了。
这时候,宋真宗等人也来到了澶州城内。看见辽国派来使者求和,宋真宗很高兴派曹利用去进行和谈。经过宋辽双方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在公元1005年1月达成和议。
按照和约,宋辽约为兄弟之国,由于辽圣宗年纪较小,就尊称宋真宗为兄长,后世的皇帝仍然这么称呼。
同时,宋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彼此不能藏匿对方越界逃亡的罪犯,两国边界城市不能加修城墙。
另外,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批,在雄州进行交割;第四,双方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以方便进行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又很难彻底消灭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与辽国进行的和平会谈。虽然宋朝做出了让步,答应每年给辽国输送“岁币”,但也让辽国放弃了对瓦桥关等地的要求。这次会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宋辽两国人民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
第四场会盟,则是凉州会盟。凉州会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盟,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公元1235年7月,蒙古汗国各个王公在漠北根据地,召开了忽里台大会,由窝阔台大汗主持了这次会议。
这次忽里台大会通过了进攻南宋的决议,决定派出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向南宋发起全面进攻。第一路由阔出率领中路军,进攻湖北襄阳地区;第二路由口温不花率领东路军,进攻淮河南岸的城镇;第三路由阔端率领西路军,经由陕西进攻蜀地。
公元1236年,阔端率领蒙军击败了南宋守军,征服了四川地区。公元1237年,阔端率领西路蒙古军,北上回到凉州休整。公元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三路蒙古大军只能停下南下的脚步,宋蒙战争暂时停止。
阔端想要将吐蕃地区纳入管辖,准备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先向吐蕃各教派首领发出通知,希望他们能够归附蒙古汗国。
通过蒙古先锋部队带回来的情报,阔端听说了在后藏地区影响力很大的萨迦寺,对他们的领袖萨迦班智达很有兴趣。公元1244年,阔端向萨迦班智达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来到凉州,一起商讨吐蕃地区的归属问题。
收到阔端的邀请后,萨迦班智达与身边人仔细商谈了一下。考虑到蒙古大军的强大,为避免吐蕃地区被战争损毁,萨迦班智达决定接受邀请,去凉州与阔端进行会谈。
已经63岁的萨迦班智达,带着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恰那多吉,这是萨迦班智达的两个侄子,离开萨迦寺赶往凉州。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萨迦班智达一行人,终于在公元1246年8月到达凉州。公元1247年,从蒙古本土回到凉州的阔端,与萨迦班智达进行了会晤。
关于阔端与萨迦班智达的谈话内容,这么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针对吐蕃地区如何归附蒙古,以及蒙古给与藏区宗教势力特权,等一些列问题达成了共识。
凉州会盟后,双方颁发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并通知藏区各宗教派系,使他们和平归附蒙古汗国。凉州会盟让吐蕃地区和平归顺蒙古国,避免了因为战争可能造成的生灵涂炭。
同时让西藏地区第一次纳入中国版图,为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四次会盟,在不同时间段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