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贺敏学一生功勋卓著却为人低调,他与毛泽东感情深厚,给予妹妹贺子珍很多帮助。逝世后骨灰被安放在了井冈山烈士陵园。
一、井冈山上被湮没的历史
1927年是中国革命迎来转机的一年,革命者先后遭遇了一系列的失败,前途一片渺茫。这时,毛泽东在群山间指着罗霄山脉的中段,毅然地说:“实在不行,我们就到山上,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
随后毛泽东登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有史以来就是土匪、绿林的栖息之地,要想在井冈山上站得住脚,就必须解决这里的农民武装的问题。开展革命就要广泛联系群众,消灭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应当团结这些地方武装,才能够壮大革命力量。
当时以王佐、和袁文才为首的农民武装是可以争取的力量,毛泽东对这件事有着相当大的魄力和远见,在他的指导下,王佐和袁文才的部队被改造成了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而这中间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贺敏学。
当年贺敏学可以说是上井冈山的第一人。1927年3月,贺敏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永新暴动后,永新等县组成农民自卫军,王新亚任总指挥,袁文才、王佐、贺敏学任副总指挥。
在他们的带领下攻城的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伪江西省主席朱培德派了两个团到永新继续攻城,大兵压境,队伍只好撤出县城,上了井冈山。
之后贺敏学秘密潜下山,寻找党组织的下落。而此时的毛泽东为了上井冈山做准备,也找到了贺敏学。他向贺敏学了解袁文才、王佐的相关情况。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贺敏学详细地介绍并分析了两人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袁文才虽然已经入党,但他的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对于他的劝说要讲究方法。
王佐倒是有一个突破点,那便是他有两个“仇人”这两个人无恶不作,经常欺负百姓,若是能帮助王佐除掉这两个人,既可以让王佐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革命,也可以做到为民除害。
贺学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分析得也十分准确,毛泽东对他很是赞赏。几个月后,毛泽东带领部队除掉了这两个恶霸,又将收缴的枪支送给了王佐。
“死对头”被除,王佐高兴地不得了,他同意了与工农革命军的合作。另一头,贺敏学积极为袁文才普及党的理论、教育,加强他对党的认识,并且想办法使他和毛泽东的关系更进一步。最终袁文才邀请毛泽东住在了八角楼。
但对于农民武装的改造才刚刚开始。1928年春天毛泽东派贺敏学担任二团(袁、王部队改造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党委书记,做军队的改造工作。
贺敏学了解到队伍中平均一个连只有几个党员,且旧式军队的不良习气仍然存在。于是他为战士们开设了政治课、文化课,宣讲老百姓的疾苦和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一番努力下来,许多战士从思想上得到了转变不少战士都成为了党员。
一天晚饭后,王佐突然对贺敏学说:“你们说,像我这样的人,有没有资格入党?”
以王佐的性情,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代表他的心里已是十分想加入共产党。贺敏学感到欣慰,及鼓励他以后要无条件地服从党。
王佐点头说道:“我要加入共产党,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你们今后看我的。”贺敏学等人被逗得哈哈大笑。
之后贺敏学将这件事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听完,笑着说:“要得,王佐要求成为我党同志,我们很欢迎嘛。”
于是王佐顺利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开心地说:“这下我成了挂牌子的人了。”
在改造部队的风气方面,贺敏学也做出了极大贡献,使其成为了真正为百姓革命的军队。一位副连长拿连里的伙食费给家里人买了一对银手镯。
士兵委员会找他算这笔账,他反而觉得自己没有做错,还动手打了几个战士。贺敏学知道这件事后,对这个副连长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并且给了他记过处分。
贺敏学将此事作为一个典型,在军队中做宣传,利用实例教育士兵改正不良风气。
贺敏学为人低调谦虚,从不标榜自己为党做出的贡献,再加上各种因素,因此他在井冈山上历史很少被提及。
直到贺敏学逝世,在曾担任袁文才、王佐部队的连党代表宋任穷所写的悼文中,才提到了贺敏学的为改造王、袁部队所作出的贡献。
二、毛泽东对贺敏学说:“你是受了我的连累”
在井冈山毛泽东所住的八角楼正是贺敏学以前住过的。毛泽东在这里结识了当时正在袁家养病的贺子珍。
毛泽东一生喜欢做调查研究,他要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才有利于开展相关工作。于是贺敏学陪着他到处搞调查,贺子珍则是帮助他编写调查报告。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毛泽东和贺子珍有了深厚的感情。1928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和贺子珍结婚了。作为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可以说是一路见证了他们的感情发展。
毛泽东因为工作辛苦,又得未能及时补充营养,身体日渐消瘦。贺子珍十分心疼,就和哥哥贺敏学一起,想办法让毛泽东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没有钱,他们就自己动手。
兄妹俩带着警卫员一起到田间捕鸟打兔,下河抓鱼抓虾,还捡了很多田螺。贺子珍将田螺和辣椒炒到一起,毛泽东狼吞虎咽地全部吃完了。
妹妹嫁给毛泽东,贺敏学在很多人看来成为了不一般的人,但贺敏学却对周围的人说:“子珍和谁结婚,那是她的婚姻自由,我还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党员。”
贺敏学始终都是如此的低调,他从不主动向别人提起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他和新四军的女战士李立英从相识到恋爱再到结婚,对于自己的妹妹,他只字未提。
等李立英从别人那里知道贺子珍就是贺敏学的妹妹后,不免大吃一惊。她在暗自嘀咕:结婚一年多,怎么从没听他提起过呢?于是她忍不住去问贺敏学,贺敏学回答:“讲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正如贺敏学所说,他是他自己不会因为别人就变得不同,但贺敏学也确实因为和毛泽东的特殊关系而经历了一些坎坷。
毛泽东关于红军的正确路线和主张遭到党中央的反对,他被剥夺了领导权,安排到后方工作。
而贺敏学作为红二十三军的参谋长,在商讨作战计划时,对于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的战术持有不同的观点。
很快他被撤销了职务,调到红军大学学习。
当时毛泽东带着贺子珍、儿子毛毛住在瑞金,那里距离红大不远,贺敏学就经常过去看望。毛泽东的儿子毛毛已经3岁了,圆圆的脑袋十分可爱,贺敏学一看到他,就把他抱在怀里,然后用下巴去蹭他的脸,毛毛被贺敏学的胡子扎得一直笑。
一家人难得有这悠闲的时光。毛泽东和贺敏学聊起了天,毛毛就在他们身边跑来跑去。听到贺敏学讲了他在二十三军的经历,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因为我,你是受了我的连累呀!”
从1928年到1934年贺敏学多次被调动,在他的一生的工作中,是最频繁的,他的每次调动都与毛泽东相关。
中央施行的错误路线使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没能取得成功,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和贺子珍加入了长征的队伍,毛毛托付给了妹妹贺怡,贺敏学则是参加了中央军区的筹备工作。
之后他一直奔赴在前线,先后担任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参谋处长、新四军第一师团长等职务。1949年他作为二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协助军队渡江。经过一番思考和规划,他制定出了一套缜密的渡江方案。
由300多人组成的先遣部队先去对岸侦查敌情,再配合大军渡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中,贺敏学称得上的是渡江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贺敏学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兼政委、上海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但是曾经征战南北的贺敏学,却在不久之后,褪下一身戎装,转而投入到了地方建设。
三、毛泽东对贺敏学说:“让子珍再婚成个家吧。”
1954年6月,贺敏学去北京参加全国建筑工程局长会议,他当时的身份是华东工程管理总局局长。
外甥女娇娇(李敏)来看望他,此时贺子珍和毛泽东已经分开,娇娇也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贺子珍居住在上海。
贺敏学陪着娇娇玩了一会儿,又带她去吃了西餐。娇娇回到中南海后和父亲说了舅舅来北京的事。毛泽东十分高兴,请贺敏学第二天到丰泽园做客。
第二天娇娇将贺敏学带进了菊香书屋,毛泽东笑着站起来,握住了他的手,这是两人分别20多年后第一次见面,贺敏学也很激动,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
20多年未见,两人聊了很多,从分别后贺敏学到过哪些地方,担过什么职务,做过哪些工作到贺敏学家人的身体状况、孩子的学业等等。之后两人的话题逐渐谈到了贺子珍。
1937年贺子珍毅然离开延安,离开她爱的丈夫和孩子,远赴苏联。她的离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原本想着两年后就回来,但去到苏联以后发生的一切都是她始料未及的。
贺子珍在苏联吃尽了苦头,一住就是10年。10年的时间,许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她和毛泽东彻底回不到从前了,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但有一样始终没有改变,那便是毛泽东在她心里的位置。
1948年贺子珍带着女儿回到了沈阳,后来为了疗养身体,她定居在上海,和贺敏学一家住在一起。贺子珍十分喜爱孩子,贺敏学的女儿贺小平常常陪着她。
在上海,贺子珍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但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衷,她的病多半是心病。
1954年就在贺敏学见毛泽东的前一段时间,贺子珍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她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毛泽东的声音,那是一段关于毛泽东重要讲话的录音,当熟悉的声音传来,贺子珍就痴痴地听着。收音机播放了一遍又一遍,贺子珍就听了一遍又一遍。
她回想起了过去的种种,又想到现在的诸多无奈,强烈的思念让她大病了一场。
贺敏学的妻子李立英给李敏寄去一封信,向她说明贺子珍目前的状况很不好。
李敏拿着信找到父亲,毛泽东看完信后陷入了沉默,然后流下了眼泪。这是李敏第一次见父亲流泪,她也跟着哭起来。
贺子珍生病,毛泽东心里很清楚是因为他。他嘱咐女儿去上海照顾妈妈,还让女儿给贺子珍带去了吃的用的。
贺子珍身体康复以后,李敏又回到了父亲身边毛泽东从女儿的口中得知贺子珍瘦了,心里又难过起来。
贺子珍的心里有苦,但倔强的性格让她将一切都苦楚都咽了下去。她的身体不好,应该找个照顾她,同时一味停留在过去,只会徒增更多烦恼,试着迎接新生活才能走出阴霾。
这次见到贺敏学,毛泽东不自觉地就谈到了贺子珍。“子珍在上海生活得很好,地方上对她很照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她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你和娇娇,这次来京开会,她还嘱咐我,代她向你问好。”贺敏学说道。
毛泽东的眼里流露出一丝忧伤,毛泽东陷入了沉默。半响,毛泽东一边在房间里踱着步,一边嘴里念叨着什么,然后他停下来,对贺敏学说:“子珍现在该44岁了,叫子珍再婚,成个家吧!”
这下轮到贺敏学沉默了。自己的妹妹他最清楚,在苏联的时候就有人向她表示过愿意和她在一起,回国后也有,但都被拒绝了。
贺敏学平复了一下情绪,回答道:“你是知道她性格的,她不愿意的事情谁都拗不过她。”
毛泽东长叹一口气:“这个事也不好强加于人,花开花落两由知吧,你回去告诉子珍让她安心养病,好好生活,你和立英要多多照顾照顾她。”
两人已经聊了很久,毛泽东有工作要忙,贺敏学起身离开。毛泽东将贺敏学送到了门口,直到贺敏学坐上汽车,他还在不停地挥手。
回到上海,贺敏学向妹妹转达了毛泽东临别时对他说的话,贺子珍听后心情好转了许多。
贺敏学对贺子珍一直照顾有加,一方面出于哥哥对妹妹的疼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毛泽东的嘱托。
1955年,贺敏学离开上海,赴西安进行大西北的建设。李立英想带着大女儿小平同去。但贺敏学想到妹妹,便对妻子说:“小平懂事了,还是让她留在上海陪子珍妹。”
李立英欣然答应,只带走了小女儿汪洋。除了贺小平,贺怡的几个孩子也在贺子珍身边。她常常教孩子们学说俄语,孩子们也很喜欢她。由于贺子珍身体不好,家务活由李立英的母亲来做。每月李立英会将工资寄回上海,作为一家人的生活费。
在西安,贺敏学带领着一支10万人的建筑队伍,出色地完成了建设大西北的相关任务。1958年,他被调到福建,担任福建省副省长。
当时的福建工业、农业都很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贺敏学亲自去到三明工业基地做了考察调研,看到工人们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贺敏学含泪向工人们表示,“一定会改善目前的状况。”
他在三明建设工地住了40多天,白天检查施工现场作业情况,晚上研究各种难题。50多岁的他一刻也不停歇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由于过度劳累,他发起了高烧,但仍坚持工作,硬是额头上敷着毛巾开完了整场会议。
经过他的努力,不仅建成了三明工业基地,还从各方面提升了福建各市的经济、文化水平,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
贺敏学到福建没多久,贺子珍也离开了上海。她回到了南昌,看望老朋友、老战友,要在那里住一段时间。
李立英便想把母亲和女儿小平接到福建来。贺敏学再一次拒绝了妻子的要求,原因还是贺子珍。如果妹妹回到上海,家里没人了怎么办?她的身体需要照顾,又常常感到孤独,最需要人的陪伴了。
贺子珍在庐山和毛泽东见了一面,之后便大病一场。贺敏学就把她就接到了福建,和妻子共同照顾她。
1976年,毛泽东逝世。三年后,贺子珍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遗容,这使贺敏学感到十分高兴。
1989年,贺敏学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井冈山烈士陵园。这位一生低调、为了祖国奋斗终身的革命家,回到了他热爱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