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启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生,2022年“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 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西南交通大学博士扬华新秀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硕博期间发表SCI、EI期刊论文共22篇,研究方向为桥梁工程抗震。
《滕王阁序》是漆启明高中时最喜欢的课文,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客观上的实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主观上的应然,“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是他坚信的必然。
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荣县,一片片山丘绵延百里,漆启明便出生在其中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多数时候是宁静而平和的。
遇到天落雨时,山村才变得生动起来。青黑色的屋顶上,雨水不断拍打着瓦片,汇聚成一道道水线从屋檐滚落,坠入地上的积水中开出几朵小花。这里就是漆启明的家——两间破旧的土坯房,不远处则是路——一条曲折泥泞的乡道。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终日在田埂精耕细作也仅够温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他们眼里并非贬义,不过是迫切希望子女改变命运的希冀。为此,父母背井离乡远赴沿海务工赚钱,情况好转一点时便将他接到温州读小学。
经济发达地区充满漆启明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与他记忆里又小又旧的故乡有着天壤之别;每次开学、放假时都要经历一遍“从村到镇,再到县城,再到成都,再买一张站票挤在摇晃的绿皮火车才能到达学校”的千里奔波。从那时起,经济发达地区与闭塞故乡的落差,春节时绿皮火车辗转千里的漂泊,成为漆启明心里最隐秘的印痕。 他默默立下誓言,“我必须格外刻苦地读书,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参加高考,漆启明中学阶段便回到了户籍所在地,父母则依旧在外打拼,在县城工作的姨父一家热情地接纳了他。刚刚从城市回到乡村的漆启明就遇到了困难——听不懂四川话,语言上的困难让漆启明的学习和生活都极为不便,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为了跟上进度,从姨父家到荣县中学不到五分钟的路程,漆启明日复一日早出晚归,在故乡的这六年,他踏踏实实地成为了一个“小镇做题家”。 他坦言,和大部分农村同学朴实的想法一样,他渴望走出农村,有机会追逐一个自己期许的未来。
历经过故乡泥泞的山路和火车千里的辗转,也见识过乡村的土阶茅屋和城市的高楼林立,从年少时起,修桥造路、建房筑舍就成为了漆启明心中最朴实的想法。 2012年填写高考志愿时,正值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亟需大量的工程人才,这更是正好契合了漆启明想要投身祖国工程建设的想法。因此,漆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
但那年各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分数线均较高,他与最向往的西南交通大学失之交臂。大二那年,开始跟着同学打游戏的漆启明成绩直线下降。尽管后来他竭力补救,最终还是差0.02分,无缘保研交大。“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漆启明把考研交大当作一次身心的救赎,他重新化身“小镇做题家”,重拾初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学,最终圆梦交大。“现在回想,若不是保研的失利和考研的艰辛,我不会如此珍视继续深造的机会,曾经的执念也不会变得如此坚毅。”
2016年8月,从成都火车北站下车的漆启明不再作为一个稍作停留便匆匆赶赴下一个城市的过客,而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径直走向约2公里外的九里校区。
那年,恰逢交大百廿年校庆,在这样特殊的时刻成为交大的一员,漆启明感叹自己何其幸运。
沿镜湖踱步,湖畔石碑上刻着茅以升老校长的一段话,“人生一征途耳”“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于漆启明而言,“奋斗”二字何其应景。他感到自己曾是身处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而今有幸登上西南交大这艘巨轮,乘长风破万里浪,终于有机会驶向那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彼岸。
2022年10月,受土木工程学院研会邀请,漆启明作为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的主讲人,轻车熟路地为研一新生分享科研经验。在回答师弟师妹提问的时候,漆启明恍惚间回忆起六年前的自己。
初来乍到的漆启明首先面临着如何着手课题研究的迷茫。幸运的是,漆启明加入了导师邵长江教授刚刚主持的成兰铁路桥墩综合抗震试验研究课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该课题让漆启明从一个毫无基础的新手小白成长为熟练掌握桥梁结构抗震试验技术的科研能手,由此开启了他在科研上的探求之路。
位于交大犀浦校区的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 全国最大、世界顶尖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这便是漆启明科研的主战场。
铁路圆端空心墩在我国西部山区铁路桥梁中广泛应用,但这些山区大多强震频发,为此中国铁路总公司委托课题组开展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来验证这类桥墩的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模型总高度达6m,振动台试验模型更是高达8m、且墩身还要布设40个质量块。由于模型尺寸较大,实验室并没有现成的拟静力加载系统,需要自己进行设计;振动台试验还需要设计保护架以避免墩身配重块甩出或桥墩突然倒塌;此外,还需要预先拟定两类模型试验的加载制度,熟悉每类测试仪器的用法、布置方式和数据采集系统。
作为主要负责人,漆启明白天一大早就要坐校车从九里赶往犀浦的实验室,与工人沟通设计方案,组织现场模型安装、仪器布设和调试,每一个细节都逐一落实;晚上又回九里的工作室,开始学习软件、阅读文献、做数值仿真,并安排明天的工作内容,日复一日,熬夜通宵成为常态。
这是漆启明研究生生涯压力最大的时期,因为任何一项设计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试验无法顺利进行。幸而他的导师非常包容,经常宽慰他压力不要太大,期间发生了几次状况导师也没说什么,只是又多了些在实验室早出晚归的日子。
断断续续历时近两年,8个模型试件,上百个工况,上千个测点,超过300G数据整理,最终被凝练成数百页的研究报告,顺利结题。 回想起这两年,漆启明表示“尽管很累很辛苦,但历经此事,极大程度提升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态也更加坦然。”
经验的不断累积让漆启明对科研课题愈发得心应手,他积极投入到更多的试验当中。通过这些试验,漆启明对桥梁抗震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益于试验数据,在导师的指导下漆启明也陆陆续续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
正当漆启明满心欢喜的时候,导师语重心长地提醒他,“试验类论文就像矮处的果子,容易摘取,但试验除了揭示现象和机理外,根本目在于验证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这些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一定要应用于工程实践,才能真正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
导师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漆启明意识到自身在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方面还有不足,经过慎重考虑, 漆启明决定跟随导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希望补齐自身的短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理论研究和工程服务是漆启明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虽然每天仍旧宿舍、食堂、工作室三点一线,但在学术钻研面前,时间还是不太够用。与试验有所不同,尽管每天往返新老校区进行试验会带来身体上的疲倦,但试验总会或快或慢地推进;而理论研究则是精神上的磨耗,有可能在位置上坐上几个月也毫无进展。
博士入学后,漆启明从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到垂头丧气、心事重重不过数月。文献阅读量的增加,让漆启明觉得自己想做的东西都被别人做完了,这打击了他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同时,任何一篇高水平文献中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编程工具他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这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漆启明也陷入了白天精神恍惚、晚上辗转反侧的循环。
在这至暗时刻,导师成为了那道驱散黑暗的光。
“邵长江老师虽然日常事务繁杂,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格外上心。”那段时间的傍晚,总能看见一对师生在镜湖畔转了一圈又一圈,直至夜幕降临又回到土木馆继续探讨至深夜。在导师的点拨下,漆启明以近断层铁路空心墩桥梁的抗震设计为核心,相继敲定了几个可行的科学问题和潜在的解决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博士论文的框架。此外,导师还经常和学生交流探讨,鼓励他们参加国际会议、与领域同行交流学术成果,如《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漆启明已连续参加了三届,其中一次还被评为国际会议优秀口头汇报。
基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和学术研究,漆启明已发表了SCI、EI论文共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去导师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并申请了多项专利。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无论是小论文的行文遣词,亦或博士论文的谋篇布局,都得到了恩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 漆启明也始终不忘导师对他的教诲,“要做有意义的科学研究,聚焦实际工程问题,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
他深知,桥梁是保证道路全线通车的关键所在。无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桥梁一旦破坏会极易导致交通网络发生瘫痪,严重影响灾后救援,因此,确保桥梁抗震安全性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要求。依托交大平台,漆启明以第1主研身份完成了包括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世界第一高墩)、雄安新区新盖房分洪到特大桥、四川紫坪铺特大桥等在内的10余座重大桥梁的抗震专题研究,致力于让理论应用于实践。
负责这些横向课题会占用不少的科研时间,但漆启明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能够参与这些重大工程本身是一种极大的荣幸,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本就是作为交大土木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尽管课题与论文是一个工科博士生科研工作的主体,但漆启明并不是一个“枯燥”的科研人。
闲暇之余,漆启明会短暂地抛开本领域的学术文献,步入人文艺术领域的殿堂。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对漆启明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享受。从科幻小说《三体》到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花费一下午或一天的时间打开一本书,对于漆启明而言是常有的事,书籍能带他徜徉于不同空间,如浩瀚太空,如真谛世界。
《哲学解释学》是漆启明喜爱至极的一本书,克服了初读的晦涩之后,哲学世界的大门便向漆启明敞开怀抱。透过哲学诠释学中的“文本理解”“自我理解”“自我塑造”,漆启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独特的理解。
“其实每个阶段都蕴含着文本理解、自我理解、自我塑造。从理解原意到化为己有再到自我选择,这样一个起点——过程——旨归的历程, 是科研会经历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人能够成为的样子最终是由自己选择的。”
▲2020年漆启明与女友在西南交大合影留念
在追寻“诗和远方”的路上,漆启明与女友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他们各自在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拿到学校的特等学业奖学金,共同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起拟被评为2023年四川省优秀毕业生。
“2020年的夏天,我们穿上硕士学位服一起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门前留下合影。 为了2023年的夏天穿上博士学位服再一次合影,我们都彼此努力着。诗和远方不会辜负执着的人,我们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2年11月22日,“竢实扬华奖章”评选展示会现场公布投票结果,那一刻,漆启明心潮澎湃。明诚奖、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研究生标兵、省优秀毕业生,一步一个脚印,直至交大学生的个人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为他即将结束的学生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在每个阶段都鼓舞着漆启明,见证着他在交大的蜕变与成长。
“依稀记得2016年的夏天,我汗流浃背地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进交大九里校区的大门,望向0号楼正面‘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八个大字不知其深意。如今,‘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已经深入到我的骨子里,激励着我昂首阔步向未知探索、向未来迈进。”
漆启明在交大这艘巨轮上长达七年的旅途即将到站,也将在不久后开启新的航程,于服务“交通强国”的征途上踏浪而行,驶向星辰大海。面对前方未知的惊涛骇浪,漆启明无所畏惧。因为在他心里,西南交大和土木工程学院永远是他的避风港,导师和课题组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
心有所向,远方不远。脚踩过泥泞的山路,辗转跋涉直至圆梦交大,漆启明目光坚毅,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串连起过往的万家灯火。他知道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必然是“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但漆启明将一往无前,因为“北海虽赊,扶‘桥’可接”。桥何名欤?曰奋斗!
内容来源:扬华研究生
图片设计:曹家豪 刘玢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董耀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星标交大,关注交大每一天~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