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6日讯 5月26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满意在威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玉建,威海市残联党组书记苗建臣,威海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威海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郭良田介绍社会帮扶领域有关情况。
多年以来,经过威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正在成为现实。今年以来,围绕更好的做好社会帮扶工作,威海市民政局联合威海市残联、人社、卫健、医保等13个社会帮扶相关部门,立足各领域职能,推进主动帮办日、实施兜底保障的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等26项为民办实事行动,努力让社会帮扶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推进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威海市坚持城乡统筹,稳步搭建覆盖城乡、服务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24份,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扶持力度。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率先探索构建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加快服务设施提档升级。通过改造扩建、整体翻建、设施更新等多种途经,推进养老机构升级,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行动,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实施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革,提升农村养老设施,社会化率达到92%。投入7亿多元,升级敬老院设施设备,提升管理服务,将32处镇级敬老院优化升级为14处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国家二星级以上养老服务标准。
打造城乡助餐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老年餐桌指导意见,实施老年餐桌建设三年行动,已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066处,覆盖1318个村(居),日均服务3万人次。在城市,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一块、企业让利一块、老人承担一块,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惠的“一餐热饭”。在农村,创新“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信用积分奖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信用超市”、“信用小菜园”等,全市成立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为近1.7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
探索推广互助养老模式。以首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引导社会力量、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以“小投入”解决“大需求”。在城区,探索“积分养老”模式。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累计形成积分78.1万分。在农村,试点睦邻互助养老模式。设立睦邻互助点,从网格员、村民代表、低龄老年人中招募睦邻互助员,配套建立信用积分奖惩、监管机制,为农村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探视、居家、应急、转介等服务,实现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服务送上门”。
坚持机构与居家相结合 推进养老服务优质化发展
不断推动模式创新,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居家为基础,打造虚拟养老院。依托6012349便民热线,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的方式,整合各类服务机构3503家,“一站式”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200多项服务。目前,平台入网老年人21万人,日均呼叫量3500余次,提供上门服务50余万次,实施紧急救助485例,帮助165位老人安全回家。
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原居养老需求,依托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引进专业养老机构,推动日间照料设施升级,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区养老服务品牌。通过“一张家床、一份协议、一次改造”,免费为5500多名困难老年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基本照护服务。同时,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失能老年人,试点“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社会化家庭养老床位。
以机构为补充,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全市建成162家养老机构、3.9万张养老床位,其中护理型床位3.1万张,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全市养老机构社会化率达到95.7%,全市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4%,其中五星级养老机构5家。
以养老项目为抓手,持续扩容普惠养老服务。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面向全体老年人的29个养老服务项目。连续多年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市级每年将52%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护理型床位建设、嵌入式社区机构建设、失智老年人防走失等18个项目,三年来投用普惠养老床位2650张、发放防走失手环4万余个、建成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5处、配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27处。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全力兜好基础民生底线
立足兜底保障高效、精准、全覆盖,强化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建设,全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建立“3+4”社会救助保障网络。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人口、临时救助对象、重度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脱贫人口、困境儿童、“三留守”人员等9类困难群体与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残疾康复等N项救助政策,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相衔接的“9+N+1”多层次梯度式社会救助体系。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全覆盖,镇街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所有村居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站,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提供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等服务保障。
统筹打造精准高效的智慧救助模式。把信息化“大数据”作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让群众办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全市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建立了全市32个救助部门统一使用的“威救你”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搭建起全市11万条社会救助信息的“大数据库”,实现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社会力量帮扶在线共享,该信息平台的建设经验获评国家工信部“星河”大数据应用优秀案例。
全省率先突破金融资产核对瓶颈,实现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金融资产核查全覆盖,与14个部门98个单位建立涵盖41类96项经济信息互联核对机制,今年试点10家银行、11家保险机构全国范围核查比对,实时核对经济信息,精准认定救助对象,确保救助公平公正。全力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能力。线上,升级“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研发“黄橙红”三色预警系统,针对数据库救助对象信息,按照黄色预警长期监测、橙色预警重点关注、红色预警及时介入的原则,对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实时监测。线下,督促指导镇街及时做好预警人员的入户走访排查,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排查相结合,将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相应类别救助群体范围,努力推动救助工作由“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
坚持慈善与救助相结合 满足困难群体个性化需求
重点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质量为目标,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努力让救助更可及更有温度。
“需求+项目”,推动慈善帮扶与社会救助衔接。坚持“群众点题,政府搭桥,慈善参与,精准施救”的工作理念,全面摸清困难群众需求底数,以群众多样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创设个性化慈善帮扶品牌,充分发挥慈善总会力量,主动对接爱心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慈善帮扶。目前全市共设立冠名基金313个、总额1.32亿元。在开展好慈善大病救助、遇困大学生救助等传统项目的同时,积极实施“威海国际·燃起生活希望之光”血友病救助、“阳光洒满窗·家家悦”肢体康复资助、“迪尚·安心生活”纸尿裤发放、“海马·自由呼吸”吸氧机康疗、“海洋天堂·满天星”孤独症康复等慈善救助活动,2022年以来累计支出善款8428.31万元,进行助医、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活动,惠及困难群众5.41万人次。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全市慈善项目品牌大赛,现已征集18个项目,近期将组织评选,引导、支持更多爱心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党建+公益”,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热情。持续擦亮“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创新“党建+公益”救助模式,依托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的优势,培育便民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等社区社会组织7846个,累计投入222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打造品牌项目316个,6万余人次受益。
“信用+志愿”,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活动。以推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联合发改等部门推广帮扶积分兑换“海贝分”信用制度,对参与社会救助的个人给予加分奖励,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依托全市72个镇街社工站,发动志愿服务团队1153个、志愿者1.2万人,靶向对接需求,精准解决遇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度累计开展低保核对、居家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144个,累计开展活动3167场次,惠及5.67万人。
下一步,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扎实做好26项为民办实事行动,深入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推进低保扩围增效,真正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让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闪电新闻记者 谭蓓 报道
举报/反馈

闪电新闻

4253万获赞 227万粉丝
闪电新闻,看见未来。
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