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被认为是网红“天然流量池”。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活跃着很多带有“大凉山”标签的网红。然而,这其中的真假就需要大家擦亮眼睛了。据媒体日前报道,假公益、假助农、假人设的网红模式在大凉山层出不穷。尽管当地政府的监管部门早在数年前就注意到这一问题,每年都用数个月来整治乱象。但至今,仍有不少主播、MCN机构对凉山趋之若鹜,前往寻找致富密码。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凉山助农、搞公益,天然契合了很多人的想象。再加之,当地相对特殊的风土人情、地理条件,一提到凉山,人们除了好奇,就难免心生同情。而这些,恰好被追逐眼球效应的直播经济所相中。久而久之,在巨大的利益激励之下,造假之风也就形成了。
不少想要在直播经济中分一杯羹的人们拿着摄像头奔向凉山,找“最穷的人”,“最破的土房子”,以助农、公益之名走近当地村民。一些村民明明已搬到了新房子,也在“导演”诱惑下回到土房子配合直播;明明不存在石榴滞销,也要摆拍出“凉山会理石榴烂在地里没人要”的悲情戏码。而这一切精心演绎的尽头,就是涨粉—带货。
在凉山,虚假助农、带货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卖惨编故事以带货,一类则不仅卖惨编故事,所带的货还是假的——相当一部分打着本地特产的农产品实际都是来自外地。这样一来,带货者倒是赚得盘满钵满,但一些当地农特产品却遭了殃,不仅价格被“假货”的恶意挤压,品牌也受到伤害。当然,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在同情心驱使下下单,也沦为受骗者。
更重要的是,这种披着助农外衣,刻意演绎悲情的虚假直播在凉山“占山为王”,也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于凉山贫穷的刻板印象,这本身也是对国家和地方扶贫努力的一种扭曲。有人或许会说,外界愿意关注凉山是好事。这话当然没错,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殊不知,这般扭曲呈现、策划摆拍带来的关注,不过是把凉山当成了流量道具,它不仅没有对当地村民生活境遇的真实关照,反而还给外界了解真实的凉山增加了一层滤镜。
正是因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对这类骚操作也有过一些跟进处理,相关虚假网红案例也被媒体揭穿过。但苦于监管部门的精力有限,再加之一些行为的边界尚存模糊之处,在处理时比较被动,这股风气在凉山至今并没有真正散去。
对此,首先平台方面还是要负起甄别“李鬼”的责任来。要知道,如今凉山网红俨然成了一种带货风格和类型,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平台方面不至于完全蒙在鼓里。比如,对涨粉快的大号,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核实,严格查验带货产品的产地证明等,这应该不是难事。怕就怕,在巨大流量收益的诱惑下,平台也和网红们玩起了相互配合的把戏,对明知道可疑的“编故事”带货选择妥协或是睁只眼闭只眼。
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说编故事、摆拍的悲情营销是劣币的话,那么当地相关部门及平台也应该考虑如何造出更多的“良币”。有专家就建议,当一个地区已经成为网红心目中的天然流量池,地方商务部门也应该抓住流量,积极组织活动,在网红和商家之间架桥,为真正的助农直播铺平道路。
当然,凉山属于偏远地区,相关营销能力和人才基础等都不算好,要真正让“流量池”为我所用,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效果,考验当地相关部门的营销意识及平台的支持力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677.6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