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乡村行 基层看变化】

见证坚守者的奉献 记录奋斗者的拼搏

【编者按】村为景,实现乡村蝶变,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昔日的热水塘自然村,人居环境异常脏乱,村庄破败衰蔽,群众生活困苦,是公认的“脏、乱、差”落后村庄。这是五年前云龙县功果桥镇热水塘自然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从村容村貌到产业发展,从外在环境到内生动力,移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富足”,居住条件由“土坯房、垛木房、危旧房”跨越升级为“小洋房、小区房”, 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从“零”到“整”,思想从“要我种”到“我要种”,村庄面貌由“脏乱差”华丽蜕变成“环境美、产业兴、民风淳”,昔日的移民村正加速蜕变,实现了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2022年该村被评为云南省绿美村庄。

功果桥镇热水塘自然村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党建工作质效的提升、民生的改善,以及乡亲们对家乡的期盼。云龙县委宣传部部长祝天艳说:“热水塘村将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寻找长效发展新路,实现热水塘自然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蝶变”。

乡村振兴看云龙一一

热水塘村小组:澜沧江畔的新标杆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刘书贵

果农汪永和(左一)说:“今年枇杷产量相比往年高,都供不应求。”李卿 摄

近年来,热水塘自然村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依靠产业发展、人才振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

云龙县功果桥镇热水塘自然村位于澜沧江东岸峡谷山区的偏远村,基础条件最差的“边”“远”“穷”村。由于受基础设施和地理条件的制约,长期不通电、不通路、居住简陋的贫困村。2013年该村的产业发展几乎为“零”。从2014年到2017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3040元跃至7710元,2022年,这里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4169元,实现了户户有稳定的增收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在澜沧江左岸的功果桥镇新山村热水塘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有序的小院、宽阔整洁的道路和多姿多彩的墙体彩绘别具民族风味文化,农家庭院花木环绕、村民笑容自然流露、活动场所等一应俱全……一幕幕“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美丽画卷正慢慢展开。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扎实推进,村容村貌“大变样”。

项目撬动小村大变样

“如今不仅村子变美了,道路通畅了,村民们的腰包也一天比一天鼓了起来,人人有了精气神,说话办事的底气也足了起来。”说起热水塘自然村“破茧成蝶”,从“贫困村”变身“绿富美”的故事。

如今的热水塘自然村今非昔比,宽敞的村道四通八达,山坡上果园、中药材等产业,新垦耕地层层叠叠、绿意盎然,登高远望,整个村庄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2015年,功果桥镇新山村热水塘自然村依托大理州政府对口协作项目支持,在项目资金支持下,整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部署,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让农村更具魅力,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如今的热水塘自然村完成了一次“蜕变”,在大理州政府对口帮扶和县委、县政以及帮扶单位的帮扶下打造成了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村子变美了,生活舒适了,幸福洋溢在老百姓的脸上。“以前,我们村房前屋后杂物乱堆、私搭乱建等问题突出,农户环境卫生意识差、维护责任感弱,现在项目落地,各方面都变得好起来,卫生好了,群众自觉性也提高了,是大理州政府和县委、县政以及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给予了我们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热水塘自然村党总支部书记字建华介绍。

据了解,热水塘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共投资315万元,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1900米。通过项目实施,硬化村内主干道1600米、巷道2600米,结束了村内没有硬化道路的历史。彩绘面积达4640平方米,整个村庄特色鲜明,实施道路亮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62盏, 并对小组内道路、墙体进行绿化和亮化,小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改造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户户稳固住房。

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云龙县功果桥镇党委书记字满辉告诉记者:“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村庄风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乡村道路硬化后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

产业培植户户都增收

如今,这里碧水青山、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发挥“特色产业+旅游”优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在村民眼里,以前的杨绍兵,家里的坡地都撂荒,靠着打零工换酒喝,日子过得很是颓废,2013年家庭年人均收入仅1100多元。2016年,杨绍兵被纳入贫困户,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帮扶责任人经常与他谈心,讲解帮扶政策,不断鼓励他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

在了解到政策的帮扶政策后,杨绍兵意识到这是发展的绝佳机遇,当即振奋精神,决心靠自己双手打拼出幸福生活。杨绍兵 “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了,其家庭人均年收入从2016的1930元,增长到2022年的14169元,随后,选择了外出务工,同时,还利用农闲时种植中药材、枇杷,艰苦创业,积攒收入。

2020年杨绍兵实现脱贫,现在日子过得富足且充实。

而对于未来,杨绍兵也有了更多规划,“我还要提高种养殖能力,向现代化农业产业进军,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杨绍兵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广。

“杨绍兵的案例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拔出穷根,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云龙县功果桥镇人民政府镇长杨乾彪说,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功果桥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做实产业发展文章,热水塘自然村共发展26户养殖肉牛存栏176头,生猪存栏300余只,黑山羊存栏500余只,年产值达200多万元,种植枇杷150亩,火龙果庭院种植58户,户均种植20盆,实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

素质提升村民面貌新

功果桥镇热水塘自然村村民字荣芳说: “村里环境更好了,生活更加便利。不说别的,解决了上厕所的问题,就让人觉得高兴。”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曾是热水塘自然村农村群众如厕脏、如厕难的真实写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云龙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改厕、改院、改厨、改墙“五改” 工作。

一排排明亮的平房错落有致,房屋前面,红的花、绿的叶,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村里的街道上,找不到堆放的垃圾;行走在村子中间,更是找不到一个随手扔垃圾的村民。这是功果桥镇热水塘自然村给人的最初印象。

热水塘自然村原来只是功果桥镇的一个落后村落,一位字姓村民说:“我们村建设没有特点、村民休闲无去处,连基础设施也不完备。尤其是垃圾处理不及时,村道并不算干净”.然而就在热水塘自然村被列入了绿美村庄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后,不仅村子发生了变化,村民的整体素质也有所提升。

“村庄美了,如何守护这份‘美丽’才是关键。”热水塘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字建华云介绍,热水塘自然村制定了村规民约、环保公约。“搞好房前屋后绿化、讲究卫生”、“不乱放柴堆杂物、不乱停车辆”、“家庭和睦、团结邻里”……这一条条公约都是从村民手里征集的,若有村民不遵守,往往会受到其他村民的指责。

“原来什么都没有,路灯那些都没有,出门就是泥巴路,我们生活也很不方便。现在嘛什么都好了,公路通到家门口,出门就是水泥路,抬头能看见路灯,饭后还能到广场跳跳舞,改变真的很大,我们住着也舒心!”正在院子里晒衣服的施玉琦大姐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总体来说,乡村变得更宜居。”云龙县功果桥镇党委书记字满辉告诉记者:““从个人卫生开始改变,让群众有更好的精神面貌,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乡村振兴才有了向心力、凝聚力。现在,各村院落墙壁上的文明标语随处可见,讲卫生的观念深入人心,村里环境美、民心聚,干群关系也融洽了”。

举报/反馈

彩云视线

5173获赞 488粉丝
展示彝州风采,助力彝州发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