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误以为高耸的老君台是我军的重要据点,在河南周口鹿邑县,往老君台连续发射了13枚炮弹。

让人意外的是,老君台丝毫不受影响。整整13枚,投过去却全成了“哑弹”,但要是投到别处去,它又会立刻爆炸。

日军发现不对后,连忙磕头赔罪,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45年后,这些发射炮弹的炮手,甚至还组团来跪拜。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3枚炮弹为何一发未响?炮手们又为何而来?

13枚不响的炮弹

1938年6月1日,日军的第四骑兵藤田旅团高原联队,浩浩荡荡地闯进了河南周口的鹿邑县。他们并不知道当地武装与人员都已经全部撤离,所以一如既往地,准备先来一阵狂轰乱炸。

他们在鹿邑县城墙外三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开始挑选轰炸目标。远远看过去,一大片低矮的平房后,有两座高塔一样的建筑,与周围格格不入,看起来很像是为了军事防御而专门修建的。


秉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日军决定,先把这两个高塔都炸了再说。准度最高的“神炮手”接到命令后,先瞄准左侧的高楼,投出了一弹。

结果如他所料,一击即中,高楼瞬间倒塌,引得下面的士兵们连连叫好。他定了点心神,又把炮口对准了右侧的高楼,确认无误后,再一次将炮弹投了出去,然后胸有成竹地等着炮响和欢呼。

一片寂静中,大家的目光都紧紧地跟着炮弹发射的抛物线,望向远处。然而,一分钟过去了,原本几秒之内必炸的炮弹,此时却一点反应也没有。


这样的情况虽然从未出现过,但凡事都有例外,神炮手并没有把这一发“哑炮”当回事,镇定自若地又投了一枚,还是没有声音。再投,再投,再投,结果还是一样。造价不菲的炮弹接连发射了好几枚了,竟是没有一枚能炸,这也太奇怪了。

外围的士兵们不敢出声,只能相互之间用眼神交流。在他们看来,一直都以严谨和匠心为名的日本工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的。普通用品都不至于如此,更别说军用炮弹了。

心理素质极佳的神炮手,也忍不住开始发怵。他已经不敢去看指挥官的眼神了,一时也拿不准,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投。这是炮弹,又不是铁球,要是再不炸,指挥官恐怕就要把他投出去了。


这边还在犹豫时,那边的指挥官已经忍无可忍了,他一脚把人踹开,自己亲自上阵,大手一挥,一枚炮弹就划出天际。结果,还是没用。指挥官的这番动作显然已经动摇军心了,士兵们也肉眼看见地开始躁动起来。纷纷在想,他们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中国已经能造这么厉害的楼了。

指挥官心里也有些慌了,但还是得强装镇定,一脸严肃地跟炮手指远处的另一座小楼,说再给他一次机会,要是炸不了那座楼,就自己谢罪。炮手诚惶诚恐地应下,然后极其小心地发射出了他有史以来最谨慎的一弹,震天的响声紧随其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看来,命暂时保住了。

指挥官看炮没有问题,人也没有问题了,就让他赶紧把那座高楼炸了。神炮手的实力重新得到了验证,顿时也有了自信,怀着必得之心,全神贯注地又发射了一枚炮弹。


怪事来了,炮弹又不炸了。再投别处时,炮弹又炸了。反复几次下来,炮手累得满头大汗,没用的楼炸了一片又一片,那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却始终不受影响。

已经向老君台发射了13枚炮弹了,他们就是再不信,也必须要去一探究竟了。指挥官下令进城,众人带着满腔的疑惑,走进了神秘的老君台。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铜墙铁壁,也没有任何用于防御的工事。只是个用砖砌起来的高坛形建筑,唯一特别点的,就是看上去有些古香古色的韵味了。


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刚才发射的炮弹。事实证明,神炮手的名头确实不是盖的。炮弹大多都精准地打中了要害,有些插在了墙里,有些落在了房顶,还有些倒在了地上,看起来好好的,但就是没炸。

除了这些位置正常的,还有一些位置特殊的。比如说,有一枚恰好就卡在了缝隙极大的树杈间。还有一枚,刚好就落在了堆弹药的那个房间里。

事实上,当时守军的弹药库就设在老君台里,由于撤退得仓促,这些弹药就没来得及转移。据数量来看,只要有一枚炮弹炸开,那这整座小城都会变成一片废墟。然而,日军的那枚炮弹就静静地躺在这一整个弹药库里,愣是不炸。这一幕看得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一旁的侦察兵犹豫着说道:“长官,这会不会是有什么神灵保佑啊?”


指挥官将他骂了一顿,嘴上说他胡扯,脚上却没停,立即带人往台阶上走。直到看到“老君台”三个字时,他们才停了下来。

由于文化相近,“太上老君”的名头,他们都听说过。这里是老君台,也就是太上老君升仙时的升仙台。想到他们可能冒犯了老君,大家都纷纷收起了武器。

也不知道士兵们都想到了什么,一个接一个地跪下,开始对着神像磕头、道歉、请求宽恕。到最后,那名原本还很神气的指挥官也跪了下来,虔诚地念叨了好一会儿,才默默地带人退了出去,只留下一队人保护这里。


但是,这件事却并没有到此为止。

失踪的最后一枚炮弹

45年后,也就是1983年,老君台的台阶外,来了一个特殊的日本旅游团。这个旅游团里,大部分都是年近古稀的老年人。他们的神情十分虔诚,哪怕行动不便,中途需要歇气,也没有一个人往回走。

步履艰难地走完了三十三级台阶后,他们相互搀扶着进入山门,对着老子的铜像,拜了又拜,口中还不停地默念着什么,看起来非常认真,和其他来观光的游客完全不一样。


大家都好奇地围观着他们,等他们结束了,才上前询问,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其中一位老人叹了一口气,最终还是决定说出他的秘密:他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炮弹的炮手,梅川太郎

其他几位,也是当年的队伍里,仅剩的几个士兵了。他们这次前来,为的就是向太上老君忏悔。梅川太郎将自己曾发射过12枚“哑弹”的事情讲述了一遍,然后向在场的中国人诚恳地道了歉。

后来的几年,梅川太郎经常都会来上几炷香,然后磕头跪拜,并表示自己也在学习老子的思想,还从中受益良多。


1997年9月19日,是他最后一次来老君台。他专门从日本空运来了一根白色的方形石柱,四面的语言都不同,有繁体中文、简体中文、日文和英文,但都写着同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这一次,他跪拜的时间格外的长,无论怎么请他起来,他都坚持要把话说完:“我们投出的炮弹应该是很准的,不管是偶然还是太上老君的保佑,炮弹不响,就说明我们发动的战争不正义,我必须向中国老祖先忏悔、请罪,请求中国老祖先的原谅。”

原本梅川太郎是想将这座碑称为“谢罪碑”的,但是鹿邑县的人们还是把“谢罪碑”改为了“和平碑”,希望以后都不再有战争。据说,这次立完碑回国之后,梅川太郎就离开了人世。


后来他的回忆录公开,大家才知道,原来投进老君台里的炮弹,不是12枚,而是13枚!他的指挥官还投了一枚!那为何只能找到12枚?还有一枚去哪儿了呢?当年清理战场时,现场只找到了12枚炮弹,所以,当梅川太郎说他投了12枚“哑弹”时,人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眼下他已经逝世了,回忆录里却又蹦出了一枚失踪的炮弹来,这要是不找到,那就会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出专业人士,对老君台进行全面的排查。

时隔几十年,探测技术已经先进了许多,按理说,应该一查就能查出来。但事实却是,找不到,找了五六年也还是找不到。直到最后,这枚炮弹也不是被人找到的,而是它自己出来的。


2003年9月5日,在当地的大雨连下了好几天后,老君台的一角,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道姑连忙出来查看,才发现,有一处外墙垮了,周围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想到这是一座古建筑,道姑不敢怠慢,赶紧联系了河南文物局。负责修缮的施工队赶来后,还没正式动工,就先被吓了一跳:垮塌的石砖和泥土里,竟然躺着一颗军用炮弹!

哪怕它看上去已经锈迹斑斑了,但谁也说不清,它到底还会不会炸。他们只能上报给上级,等待专业人员来处理。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闻讯赶来,很快就确定了,这就是那最后一枚炮弹。

谁也没想到,找了这么多年的第十三枚炮弹,最后居然会是以这种方式“出场”的。据专业人员解释,这枚炮弹是直接钻进了土里,如果不是这次墙垮了,恐怕还是发现不了。


由于炮弹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上级领导决定,直接将它引爆。随着远处的空地里传来震天的响声,人们看着那满天的尘土,眼里全是震惊。这最后一枚“哑弹”,在土里埋了70多年了,威力也依然这么大,这就说明,“哑弹”其实不是哑的。那为什么在老君台就不炸呢?难道真的是显灵了吗?

老君台

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由于他的故里就是河南鹿邑县,所以人们在县城东北角,修建了这座老君台,以示纪念。

据说老君台原本也叫升仙台,是老子飞升成仙的地方。全台由大砖堆砌而成,台体由24个平面围成,类似一个大圆柱。台高约13米,顶部有765平方米,从远处看,它的确像是个碉堡。但实际上,它远没有碉堡那么牢不可摧。


至于为什么13枚炮弹都炸不了它,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出现了不少。甚至早在70年代,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就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当时他们的结论是,日军大炮的射程太远,老君台的位置太高,所以没打中。但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当时有两座高楼,如果是因为高度和距离,那另一座差不多远的高楼又为何瞬间被炸毁呢?

后来有人说,是他们本国的反战人士故意为之。可如果是这样的话,炮弹的质量应该参差不齐,会凑巧到,只有炸老君台的炮弹才是“哑炮”吗?


还有人说,是因为凑巧。天可能刚刚下过雨,土质松软,导致落到地上的炮弹,引信无法被触发。可那些插进墙里和落进屋里的炮弹又怎么解释呢?

相比之下,更巧的是,老君台上刚好有13棵古柏,而且至今还在。

人人都知道,老子最是反对战争。在老子看来,有“道”的世界,不应该有战争,遵循“道”的人,都不会“以兵强天下”。如果穷兵黩武,那必然会自食恶果。


他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只能“不得已而用之”。武器的作用应该是维护和平,而不是发动战争,所以不应仗着己方力量强大就恃强凌弱,挑起不正义的战争。

虽然13枚炮弹不炸的原因还存在争议,但梅川太郎晚年频频参拜老君台的原因,却是显而易见了。

他能从炮手变为一个跋山涉水也要忏悔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代表着,老子的影响力一直都在。

举报/反馈

小喻纪史

42.8万获赞 1.8万粉丝
读小喻纪史,回味历史人生!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