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政治家都是天生的好演员,他们的专业就是演戏”。
这句话在前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需要展现夫妻恩爱时,他是当众拉过妻子热吻的深情丈夫;需要表现对家庭的担当时,他是为了儿女教育可以放弃工作、辞职卸任的好父亲;而需要展现自己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时,他又能通过眼神和微小的动作,让无数国人将他当做自己人……
甚至有人说,骆家辉在中国受欢迎程度一点不输给当红明星。
都说日久见人心,在坐上驻华大使的宝座后骆家辉屡屡向中国企业下狠手,言语间都是一名合格的西方政客,可谁又能想到在卸任后骆家辉杀了个回马枪,试图来中国“再捞一笔”……
三代人的美国梦
骆家辉一家人为了扎根在美国,已经付出了三代人的努力。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名叫骆世泽的年轻人登上了一艘拥挤摇晃的轮船。
不知道听了多少声蒸汽轰鸣声,骆世泽顶着一身疲惫终于到达了传说中遍地是黄金的美国。
相比一头热前往美国的其他人来说,骆世泽算得上有勇有谋了,他非常清晰地知道,想要在美国发展,就要学会这里的语言,融入当地的生活。

为此,骆世泽选择在富人家中当洗碗工,赚取微薄的薪酬大部分被他拿来交语言课的费用,但在那个年代中,无论他有怎样的规划与抱负都无济于事,因为他来自于一个战火缭乱的国家,而人民与国家总是荣辱与共的。
在美国挣扎了很多年,还是日复一日重复着最底层的工作,没有尊重更没有希望,骆世泽最终还是返回了故乡台山,经人介绍与一名同乡女子结婚,生下了儿子骆荣硕。
13岁那年,骆荣硕和父母再次回到了美国。
有了父亲之前的经历,骆荣硕很聪明的选择用参军来获得绿卡,也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勇作战,冲在最前沿,这也确实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一名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
但有了绿卡,并不代表骆荣硕真正地与美国白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别人眼中,他始终是中国人,即使是一名退役美军士兵,他依旧是一名中国人,退役后没有被妥善安排,只能凑出全部家当在唐人街开一家小小的餐馆谋生。

1950年,骆家辉出生了。
在他五岁之前的记忆中,除了这家窄小破旧的小餐馆便是政府安置的退役军人的小公屋。
而这小小的安身之处里,挤着骆家五个孩子和父母。
5岁多的时候,骆家辉才被父亲送到了学校读书,他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正式接触英语。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极致的贫穷面前显然是不作数的。
但好在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的骆家辉,凭借着聪明和努力硬是跟上了学校的教学进度,即使每天放学后还要到餐馆帮忙,无暇抽出时间温习功课。
父亲骆荣硕原本没有指望几个孩子能够冲破种族壁垒做出一番事业,直到骆家辉考上了耶鲁大学,成了名校学生。

进入耶鲁,意味着骆家辉将会进入新的圈子中,有新的机遇和未来,这让骆家人看到了希望。
不负众望
1968年,生活如一潭死水的骆家人终于看到了曙光——家中老二骆家辉考上了耶鲁大学的政治学。
依靠大学的奖学金和困难补助金,骆家辉读完了大学,并在父母的支持下前往博士顿大学进修。
选择这所大学骆家辉自然也有考量,四年的大学生涯让他确定了之后的人生道路——从政。
但在务实的父母看来,这个目标未免过于不切实际,华人的孩子怎么可能混进政圈呢?
还不如做个医生、商人或者是高级白领这一类体面又高薪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