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茶叶,大家常常说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这跟我们常见的发酵食品酸奶、葡萄酒、食醋等,是同一个发酵吗?
什么是发酵?
人们常说,中国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综合制法,分为六大茶类:
绿茶(不发酵)、黄茶(轻发酵)、白茶(微发酵)、青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黑茶(后发酵)。
茶叶的“发酵”,与日常生活的发酵概念不同。
要想知道这些不发酵、微发酵、半发酵的定义,得从“发酵”二字的概念说起。
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
生活里常提到的发酵,需要有菌类参与。
比如,发面团要用酵母菌、酿酒要用酒曲、酿醋要用醋酸菌等。
茶叶分类里,“发酵”官方定义如下:
“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鲜叶内含物发生以多酚类酶促氧化为主体的,形成红变的过程。”
绿茶在鲜叶采下后就及时杀青,将酶杀死,因此是不发酵茶。
白茶在鲜叶采下后,及时摊晾、薄摊薄晾,进行萎凋,萎凋过程中,会发生轻微的多酚类酶促氧化过程,因此被称为微发酵茶。
而青茶,别称乌龙茶,在制茶时需要经历做青,做青时能出现明显“绿叶红镶边”特征。
摇青碰撞过程中,叶片边缘自然损伤,加促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红边”,所以称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在红茶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很高,则称之全发酵,通过发酵使叶子中一部分物质进行化学作用,生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以上是中国茶叶常说的发酵基本含义。
不过,由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和制法丰富多彩,品质形成的界定各有不同。
在有些茶叶的制作和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的除自身酶促反应的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外,有些环节也会有微生物参与。
例如,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除酶促作用外,也有微生物的参与。
经分离研究,主要的微生物有黑曲霉、米曲霉、棒曲霉、灰绿曲霉、根霉、乳酸菌及酵母菌等。
发酵对茶叶的影响
茶叶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是主要变化,它会使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发生水解,并形成一些香气成分,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茶叶的发酵度主要体现在颜色、香气和滋味上。
1、颜色的转变:浅黄绿——深褐红
茶叶发酵过程中,无色的茶多酚在氧化酶和氧气的作用下和在一定的温湿度环境中,被氧化为红色物质,这些红色的物质被统称为茶色素。
未经发酵的茶叶是绿色的,发酵后茶叶与汤色就会呈现红色,且发酵度越高颜色越红。
因此我们看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颜色偏绿还是偏红,就可以大致了解该茶发酵的程度。
2、香气的转变:清香——陈香
未经发酵的茶,呈现清香型;
轻度发酵后(20%—30%左右)就会呈现花果清香;
发酵度达到60%左右,会呈现成熟果香型;
如果全发酵制作则会呈现焦糖香;后发酵茶达到一定发酵度,会呈现药香、陈香。
3、滋味的转变:苦涩味降低,温润度、甜度提升
发酵度越低的茶,越接近自然植物的风味。
提高茶叶发酵度,虽然会使茶叶失去更多自然植物的原味,但茶多酚氧化后苦涩感降低,茶汤会变得更加醇和,茶叶的刺激性也会降低,而多糖和蛋白质的水解使得小分子甜味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提高茶汤的甜度。
如何让茶叶发酵?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茶叶自身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的茶多酚氧化:
即没有经过杀青的茶叶,依靠自身存在的氧化酶活力,在细胞破碎的情况下对茶多酚进行氧化过程,例如红茶和乌龙茶的发酵。
另外一种是在外来酶作用下发生的茶多酚氧化。
外来酶作用下的发酵也就是常说的后发酵,这就需要将茶叶杀青,让发酵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再让茶多酚在微生物和氧气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氧化的过程,例如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发酵。
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和制法丰富多彩。
可以说,发酵程度是将茶叶导向不同的分类,产生多种展现茶叶不同魅力的风格。
那么,你更倾向哪种发酵程度的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