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5
上世纪40年代,费孝通通过深入中国乡村社会后写了《乡土中国》,于基层中洞悉彼时的中国社会特点。
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如今,来自浙江树人学院的一批00后青年学子,走出课堂,扎根新时代“乡土中国”,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安吉余村、安吉横山坞村、安吉大竹园村、德清莫干山劳岭村、杭州余杭径山镇小古城村、瓶窑镇南山村、嘉善缪家村、杭州西湖区梅家坞村等乡村社区,每到一地就开展访谈,发放问卷,积累了扎实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在绿水青山间,他们寻找建设金山银山的共富密码,他们深入调研之江大地上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所获得的权益,探究不同的乡村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发展中的权益诉求,不同参与模式下乡村社区居民权益获取的水平情况,思考和提出了未来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中增权的路径。
5月19-21日,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将在杭州举行。手捧沉甸甸的团队成果,同学们表示,“乡土中国”这一符号一直有很强的研究意义,浙江省乡村旅游具有多样而丰富的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案例,“调研过才有发言权,践行‘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的实践中,我们记录,我们分析,我们期待能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献上绵薄之力。”
完成高水平学术论文
本科生坦言曾不可想象
“应该说,这样的一个选题开始是有点超出了本科学生的研究能力范围,因为它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旅游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团队指导老师,看到同学们现有的成绩,浙江树人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潘雅芳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暑假,完成400多篇中外文献阅读,作了完整的文献综述,搭建了研究框架,设计了调查问卷表,制定了访谈题纲。
2022年7月开始到2022年11月,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众多乡村社区,对相关乡村的村干部、村旅游公司负责人、外来投资企业主、社区居民等50余人开展了访谈,发放问卷400余份。
2023年1月-2月,寒假期间完成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的写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三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和投搞。2023年3月,正值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开始,课题组根据竞赛要求,将调研报告进行修改完善进行参赛,将在2023年5月20日参加决赛。
据介绍,参加2023年“浙江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作品,是学生团队2022年5月立项的省新苗计划课题成果的转化。去年5月份,潘雅芳指导这个团队申报了浙江省新苗计划获得了立项。
新苗计划结题成果需要学生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而在课题申报之初,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旅游管理二年级的学生,她们刚刚进入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很多专业课还没有开始学习,同时对研究的范式还非常懵懂。
作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同学,平时的课堂学业任务非常紧,有很多课程作业要完成。数据分析需要用到SPSS统计软件,本科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同学们就上网自学。看文献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尤其是外文文献,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同学来说要求也高,一般只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对同学有要求。
“我们团队中,有大学三年级的同学,也有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同学,一年前,通过规范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研来撰写和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课题组成员们说,一年时间里,大家竟坚持了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懂到懂,并期待能为这个世界提供微小的改变。
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和村民打交道,到会尽量组织让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进行采访;从不会进行数理统计,到会做出数据模型,从不懂论文的格式,到规范的调研报告和论文的出台……在竞赛指导过程中,潘雅芳老师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和蜕变。
从学院选拔、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复赛,到即将参加省级决赛,一路走来,潘雅芳老师说,她比较欣慰的是学生们都非常的努力。“按照搭建的研究框架,同学们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完成,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
走访生动鲜活的人和事
00后大学生感应时代脉搏
一年来,这群00后大学生过关斩将,不断取得突破。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对国情乡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一边感叹浙江乡村社区共同富裕现代代单元建设成就,一边被参与乡村共富事业的人和事感动着。
该团队中,有几个组员来自贵州和广西等地,她们原先对浙江的乡村不太了解,到实地调研后,由衷感叹说:“浙江的乡村好美呀,我很想留下来工作。”
在径山镇小古城村,农村职业经理人唐文铭给同学们讲解了村史和村子旅游业发展情况。看到乡村社区的美好景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都想嫁到这个村子里来”。
在调研南山村时,大家参观了该村的科技乡创园和大学生人才公寓,听取了浙江未来村庄建设集团翁余晖总裁介绍该村如何以“乡创共同体助推未来乡村实现“强村共富”“富民幸福”蓝图。这是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建设乡创园集聚乡创企业,激发规模效应牵引区域农科文旅产业大提升,坚持村民参与集体受益。学院与公司联合成立的”浙江数字文旅创客中心”就位于园区,目前就有多位同学在该园区创业就业。
在安吉乡村调研时,灵峰街道党工委委员朱晶晶带领大家走访了创业孵化平台“智慧谷”项目,介绍了灵峰度假区旅游业促进乡村共富情况以及灵峰街道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需求和人才补贴政策等,邀请同学们来安吉创业就业。
在安吉大竹园村,大学生村官周浩,201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回到安吉农村基层工作,他谈到在村庄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需要更多的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事业。
在小古城村,唐文铭谈到他们想请村里的老人们给游客“County Walk”(走读乡村),让游客从各个维度去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人情,让游客凝视乡村的空间,也让村民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园,找到地方依恋。
在访谈中,有些村民虽然普通话不太好,但很朴实和热情,尽可能详尽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这些生动鲜活人和事对同学们触动也非常大。
当然,在走访各个乡村的时候,很多村民向他们说了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大学生们也发现很多现实困境。比如,村子里留存的老年人居多,乡村活力不强,与那些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的乡村社区形成强烈对比。比如,在临安乡村,回乡创业的民宿主提到,现在政府对外来投资者在土地使用和资金使用上优惠政策很多,但对村民发展民宿的激励措施不多,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为村民建言献策。比如,一些村民在访谈中反映,因为没有直接参与旅游工作,觉得获得感不强,也希望村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都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乡村共同富裕如何以先富带后富,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乡村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投身到家乡共富事业?如何促使乡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一起提升全方位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乡村旅游发展促使居民权益提升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不同的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有哪些成功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浙江正以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目标,全面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通过这次实践,00后大学生们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见证浙江乡村社区的建设成就,并对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发展乡村旅游和投身共同富裕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以前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这一年东奔西走后,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要继续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参赛或可免修毕业论文
学业导师制助力学生成才
汗水浇灌出甜蜜的果实。参加省级甲类学科竞赛获奖,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证明在专业学习或学术研究上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浙江树人学院规定也可以免修毕业论文,对同学们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
这个课题完成后,大三同学面临毕业,会忙于就业找工作或升学。程子恩、翁鑫霄等两位大三同学,明确毕业后要在继续升学,这也为他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和获奖对她们申请研究生也是一项加分。陆润等两位同学表示,要在浙江的文旅企业就业,也是被浙江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所吸引。
潘雅芳老师说:“明年,小挑赛学科竞赛就以二年级同学为主,事实上一个领域课题的研究,需要几年时间的积累,这对同学们来说相互之间也是一种传承,作为学业导师也非常有成就感。”
教育家朱九思曾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套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方法论教育为主线的新的教学方法。不应局限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应包括观察社会与人生的本领和“学会做人”的方法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指导老师,对于参赛团队成员,潘雅芳老师还是参赛同学们的学业导师。
调研报告也好,论文也好,学生的行文前期难免稚嫩,指导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指导。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看待事物角度非常新颖,师生教学相长、相互启发。师生一起调研、一起开会研讨,也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这种紧密型的导师关系相信能增强教师育人功效,增强师生凝聚力。
事实上,这种育人模式是浙江树人学院近年来开始实施的学业导师制。在进入大学之初,学校就给每位同学配备了一位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同学们的学业和生活指导。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进入导师团队,加强师生联动、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育人。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的领域进军,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导师制”在实行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学到的不仅是显性知识,还可从导师身上学到的很难提炼的隐性知识,比如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化的领导技巧等,而据研究这些隐性知识对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在学院和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以来倡导交互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潘雅芳希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学术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认识社会,塑造思辩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举报/反馈

杭州日报

6804万获赞 56.3万粉丝
《杭州日报》 官方号
杭州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