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样的新闻,对于身为抑郁症孩子家长的我,自然是比普通家长更多几分震撼,更多几分物伤其类,秋鸣也悲的慨叹。
有一次上街,看到某小区前围了很多人,一问才知道,楼上有人正准备跳楼。我并没成为围观群众中的一员,而是黯然神伤地快步离开。因为我太知道,自己和女儿得费尽全身力气才能免于成为被围观的对象,又何必一脸兴奋地围观别人的绝望崩溃呢?
类似的悲剧显然并不止这一起,大概率也不会就此划上句号。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某地一位药监局局长,抑郁症儿子前一日跳楼身亡,次日她便追随儿子而去。这位局长学历高,能力强,工作严谨认真。还有一位医术精湛、口碑良好的医生,和儿子S在了同一天,被发现时儿子S在床上,父亲S在江边的观景台上。初二的儿子近期出现厌学、叛逆现象。
所以,不管对于正常孩子的家长来说,还是对于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来说, “爱自己”,不仅有关终生的浪漫,还有关珍爱生命。
爱自己,就让自己幸福地活着吧,如何幸福?《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说“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才贡献”就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是啊,把“自我接纳、他者依赖、他者贡献”作为人生信念,那么“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人人都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马上幸福”,那么就可以选择自由和幸福,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就能赋予自己人生美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自我接纳”: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全然地接纳和爱着自己,就算不完美,就算不如别人,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信赖”: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把他人看作伙伴,就能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可以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他者贡献并非自我牺牲。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是“过度适应社会的人”。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贡献”很重要,因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对别人有用,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才能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自己人生课题的勇气。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即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给予他人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幸福就是贡献感。
如果把“被他人认可”作为获得贡献感的手段,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人类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作者提到“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即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犹太教义中有这样一段话: “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其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时,是关注讨厌你的那1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呢?或者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呢?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1个人来判断“世界”。
比如,因为口吃被人嘲笑,因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为自我意识变得过剩,说话就会更加不顺畅。然而,笑话别人说话口吃的人只是极少数,充其量只是“10人中的1人”,对于采取这种嘲笑态度的愚蠢的人,我们可以主动与其切断关系。但是,如果缺乏人生和谐,那就会只关注这1个人,并认为“大家都嘲笑我”。
看到这里,想到因心理疾病而自闭于方寸之地、无法正常社交、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法昂首挺胸活在阳光下的孩子,不正是缺乏人生和谐,被那1个人搞砸了人生吗?不幸因此成为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一切”之类的词语, “大家都讨厌自己”、总是只有自己受损失”、“一切都不对”等一般化的语言。
作者还提到“共同体感觉”,即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三点做起,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所有的烦恼皆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共同体感觉。
作者建议大家在拥有共同体感的同时,还要选择自由。作者说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的其他“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去关注“还有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比如在学校,就不要用学校这个共同体的常识(共通感觉)来判断事物,而要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假设学校老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一种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考虑的话,你是老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老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学生就可以正面拒绝。
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学校中没有自己位置的话,还可以在“学校”外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联系的共同体,终归也只是那种程度的联系。
相反地,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那你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比如家庭之中。并且还会躲在里面不愿意出去,有时甚至会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状况,想要通过这样做来获得某种归属感。
哎,这段文字正是对那些在学校共同体无法生存,而无奈退回家庭茧居孩子的贴切描述。
是的,我们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学校、企业、地域社会、国家等。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共同体的理论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如果人们都学会勇敢地选择“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人生态度,学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多个共同体中感受到“我可以在这里”的话,不仅会减少很多悲剧,还能收获到更多的人生幸福。
比如,孩子在学校这个共同体呆不下去了,可以考虑其他让自己感受好的共同体,另辟蹊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至于焦虑抑郁,让人生难以为继。
比如,作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囿于焦虑、绝望、崩溃、无助的家庭共同体中,何不考虑发展自己的爱好,参与多个共同体,从中感受生活的幸福美好,疗愈自己千疮百孔、疲惫不堪的身心?或者加入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的社群,在新的共同体中找到可以在这里的感觉,自我赋能,得到疗愈和成长。实在不必固执、倔强、无望地呆在那个病态的、不断吸食自己和孩子生命能量的共同体里,让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不断发霉、病变、衰败。
而我已经在多次社群活动中,看到已经慢慢成长起来的家长,正在平静自信、落落大方地向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他们已经在“自我接纳、他信赖、他者贡献”中重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收获人生的幸福。在孩子越来越好的路上,家长的生命得以重塑,并无限延展。
是的,正如身体营养需要多元化,自然界物种需要多样化一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多样化,需要以多种社会角色,参与到更多的共同体中,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去获得贡献感和幸福感。过度单一、机械、规律、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方式,过度单一、狭窄的共同体,只会让生命窒息,让生命枯萎。
如果家长能在多元化的共同体中体验到“自我接纳、他信赖、他者贡献”的人生幸福和价值感、归属感,那么还会十几年如一日,源源不断地传递那么多焦虑和恐惧给孩子吗?
如果幸福的家庭养育幸福的孩子,孩子同样能在多个共同体中健康成长,生命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共同体蓬勃发展的话,还会觉得无路可走,还会那么绝望崩溃,无处安放灵魂吗?
那么,那些悲剧,还会源源不断地发生吗?只有一条路可走的路,就是绝路。没有更多共同体可选择的人生,就是不值得期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