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青年人愿意生孩子?“双减”后如何为学生减负,又如何为教师减负?教育如何应对ChatGPT冲击?大学生就业难题如何破解?校园开放如何做才能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2023年4月1日,上海晶城中学,两个小男孩在操场上踢足球。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资料图5月4日上午,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3民生访谈”,就教育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随着他的总结语“希望通过上海教育事业发展,让更多的人感觉学习让人生更精彩,教育让城市更加美好”这句话落地,为期近一个月的“2023民生访谈”也圆满收官。上海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一
周亚明表示,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包括家庭的幸福。更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上海历来是全国教育改革排头兵,担负着“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重任。目前,上海国民教育体系内大中小幼学校3446所,在校生308万余人。从城市角度比较,上海的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一,包括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在校生规模仅次于北京,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已完成了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区建设任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已经总体达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设定的目标,教育普及、公平、质量、贡献都迈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教育基础性和重要性,上海的教育面临着非常重的任务。2023年4月26日,教育部和上海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等,开展重点合作。
如何为最柔软群体提供优质照护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说,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最安心的照护,是上海托幼工作的信念。上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建设好家门口的托育服务资源,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居住区建设项目有五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来保证托育服务的场地资源落实到社区,同时将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的指导作为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要内容,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宝宝屋”还有科学育儿的家庭指导站,缓解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需求。
上海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基础很好,建设了一大批“六好”幼儿园:老师好、孩子好、环境好、服务好、口碑好、就近好。
“六好”幼儿园已经成为上海教育一张靓丽的名片,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园所资源配置布局,进一步更新设备设施条件,软件硬件提升,还要保证提升保教队伍水平,整体提高办园质量,更好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新期盼。
周亚明表示,中国3-6岁的学前教育,入园高峰总体已经过去了,为幼儿园开设托班创造了更多可能,有了腾挪的空间。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价格低、质量高,是深受家长欢迎的托育服务方式,目前上海全市有近1000家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占全部幼儿园的60%,今年会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开放托班力度,在保证3-6岁幼儿园入园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做到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的托班,把小小孩的服务跟上去。
上海会加大社区托育服务幼儿资源的布局,“宝宝屋”能满足家长就近便利灵活多样临时照护的需求,临时有需求可以把孩子放在这里,还希望把“宝宝屋”的建设进一步补得更加全面一些,让为老服务中心和“宝宝屋”互相照顾陪伴。
周亚明介绍,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和身边的幼儿园,这些贴近市民生活的场所,都提供了嵌入式服务,成为一种深得人心的托育服务方式。最近对接市民多样化需求,“宝宝屋”也增加了一些新形式,临时看护幼儿。比如大宁街道探索把“宝宝屋”建在静安区创意产业园区中,这个园区有很多白领家长是弹性工作制,当他们需要到单位集中办公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放在“宝宝屋”,得到临时的照护服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为整个园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便利。
周亚明透露,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上海今年要在16个区全面铺开建设“宝宝屋”,新增不少于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目标是努力让家长找到托位,让机构收得下孩子,同时孩子得到优质的照护,践行“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承诺。
将加大终身教育体系优质供给
截至去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总户籍人口总数达到36.8%,65岁以上占比达到28.2%。
周亚明说:“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整个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回应老百姓的新期盼。”
上海已经建成覆盖市、区、街道和居村社区四级社区的老年教育网络,建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近6000个,每年接受教育老年人超过200万人,在老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在不停探索。比如打造全国首个面向50岁以上人群的全媒体终身教育平台“金色学堂”频道,集聚了近千条课程节目,日收视用户达到100万人,成为上海老年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教育如何应对ChatGPT冲击?
针对热议话题ChatGPT,周亚明表示:ChatGPT对教育影响非常大,它功能非常强大,有人比喻成冷兵器时代突然出现了核弹武器,它可以帮你做作业。对ChatGPT,教育者不应该是回避排斥的鸵鸟心态,因为人工智能来了就不会离开。
教师面对ChatGPT怎么应对?
周亚明支招说,从大原则来说,要把握学校教育的不变和变。所谓的不变,立德树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无论技术怎么迭代,教育根本问题仍然要依靠教师来解答,不能依靠技术,学校的作用是基本的。所谓的变,学校教育要主动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服务范围,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从容淡定而又自信主动地推进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包括评价改革一系列自我迭代和革命性重塑。新的技术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不要怕,从容淡定,同时自信主动地把它吸纳进来,研究使用,利用它为教育服务。
周亚明还表示,他们最近在考虑新技术的变化,让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会有新的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东西,用陈旧的东西已经不能解答新的问题了,这是一个研究内容,ChatGPT等人工智能新技术一方面是使用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研究的对象。
义务教育招生5月启动报名,五点建议送给家长
上海市民盛女士拨通电话与周亚明主任对话,希望能够给她这样面临孩子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报名的家长们一些提醒。
周亚明表示,幼升小和小升初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话题,上海3月底公布2023年义务教育招生政策,4月初各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结合实际公布了本区域招生方案和实施细则,总体来看,今年的政策和往年保持总体一致,没有大的政策变化。同时更加注重促进学校优质均衡,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不挑生源,促进招生操作更加便民。
截至目前,幼升小信息登记和小升初信息核对已经平稳完成了,马上开始陆续报名了。提醒大家关注五个细节:第一把握报名时间,公办小学网上报名时间是5月6日到10日,民办小学网上报名时间是5月6日到8日,民办初中网上报名时间是5月11日到13日,选择公办初中不需要进行网上报名,根据各区相应对口方式安排入学,不安排全市统一报名。第二希望大家掌握报名规则,公办民办小学只能二选一,完成了公办小学报名就不能再进行民办小学的报名,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希望家长提交报名信息之前,一定要认真核对,确保准确。第三提醒大家熟悉报名程序,报名时家长要使用本人“一网通办”或者“随申办”实名账号,登录“入学报名系统”进行报名,按照网上操作步骤来完成报名。第四是了解报名志愿,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学校招生信息、办学特色包括民办学校收费情况等,确保心中有数。最后一点是希望大家保持平和的心态,当前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已经大幅度提高,同时对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政策在有力推进,无论录取到哪所学校孩子的成长都一定能得到有力的支撑,家长不要过分焦虑,希望积极保持家庭关系的宽松和睦。每到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非常焦虑,提醒大家要实现家庭和学校、社区有效互动,最主要的是要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合力,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细化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资源拓宽
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上海全面开展公办小学课后服务,并列入了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列入了市委民心工程,小学生下午3点半之后只要愿意留校都可以参加校内课后服务。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校内课后服务从小学向整个义务教育延伸,开展了义务教育“5+2”,就是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内容是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小学初中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约96%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同时教师投入也非常大,94.8%的教师投入到课后服务过程中,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家长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是感到满意的。
如何给教师们减负?
周亚明表示,下一步想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一是推广教师弹性工作制度,通过学术休假、调休单等方式给予教师弹性休息时间,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开展多种形式关心关爱活动。
二是减少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和教师非教学的任务,让教师沉下心来教学,放心从事课后服务。
三是强化家庭、学校、社区合力育人,多种形式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提供优质课后服务,源头上缓解教师工作负荷。
四是全面落实课后服务补贴,确保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劳动所得。
五是加强对课后服务典型教师的宣传,形成整体上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主要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关心关爱一线教师。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如何更有效?
周亚明表示,体育场馆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一定要解决。室外的体育场馆尤其重要,让孩子能跑起来,而不是在教室里从事体育锻炼。
上海市教委想从三个方面做一些努力:一是扩容校内体育资源,鼓励和指导中小学特别是中心城区场地条件较为有限的学校,通过开展“上天入地”等措施,加大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体育运动空间。二是利用学校周边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学,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撑,鼓励向学生公益开放,支持学校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扩展自己的体育场地,规范用好社会资源,与周边社会专业场馆建立合作共用机制,拓展校园体育活动空间。三是推动校内校外体育设施双向开放,配套建立跨部门志愿服务和应急联动机制,推动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学生就近锻炼提供便利,建立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各区将体育设施建在高校,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建在社区,提升使用效益。
周亚明进一步补充说,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利用阶段性的体育场馆。市区的体育场馆确实有很多空间限制,还是要着力拓展室外体育运动空间,特别是在学校建设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运动场所。空间允许时建体育场,空间再大可以建两个体育场,市区空间比较局促的学校,上海市教委将尽可能创造室外体育空间。
上海青少年近视比例30年来首次下降
有统计显示,目前上海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比例30年来首次下降了。
周亚明介绍,近年来一直强化近视综合防治,降低新发近视率作为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构建政府主导市区社区三级眼病防治网络组织、专家指导、医防融合、家庭关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上海模式。
重点从两个方面落实,一方面守牢近视防控校园阵地,防止儿童过早最有效的办法是落实学校的体育课时,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时间,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在室外“目浴阳光”,眼睛在阳光下,在此基础上会结合落实“双减”政策,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措施,减少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从源头上降低新发近视率,将体育、美育、劳育纳入学校课后服务中,使学生有更多日间户外活动时间,缓解用眼疲劳。另一方面,落实近视综合防控措施,着眼于从促进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家庭、学生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构建近视综合防护网络。
三大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
“借直播的机会,恳请全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就业,希望给予大学生就业更多关注和支持,同时对应届毕业生讲一句话,大家要树立积极心态,对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形成合理预期,努力实现充分就业。”5月4日上午,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走进“2023民生访谈”直播间,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亮明了态度。
周亚明坦言,从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国家、上海市都高度重视,上海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大力促进学生就业深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全国和上海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创了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上海市教委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和高校大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统筹就业资源,抓好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招聘活动,助力2023届的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方面拓岗位,与组织、经信、人社、国资等部门,共同从政策性岗位供给、政策性优惠及就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高校也会全员发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架桥梁,密切开展各类线下招聘活动,比如3月17日举办的2023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吸引15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4月12日举办了2023届上海高校就业实习招聘会采用就业招聘和见习实习模式,吸引了1000多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2500多个就业岗位和实习岗位1700多个,吸引了2万多名学生到场参加。三是强服务,目前阶段正值毕业生就业黄金期、冲刺期,要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就业服务,对毕业生分层分类精准指导和就业引导,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此外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
高校打开围墙,破墙透绿让市民可亲、可触、可感
周亚明表示,教育的建设和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校园一直是城市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细胞,校园和城市是相互滋养和支撑的,这几年推动中心校拆除围墙,大家很向往一些校园,保留得特别好、文化氛围特别浓。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打开了围墙,正在融入城区、街区和社区。
破墙透绿是第一步,让充满书香的校园让市民可亲、可触、可感,更好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对接苏州河的全面贯通开放布局,拆除了沿河的围墙,有27处中西合璧近代历史文物建筑群和美丽校园呈现给市民。在苏州河华政段的滨河步道运行开放后广受市民好评,成为沪上网红打卡地。
还有上海音乐学院通过校园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部分拆除围墙与街区直接相连,成为衡复风貌保护区高度融合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淮海中路1131号的音乐城堡将成为上海城市音乐的会客厅,让市民沉浸式体验高等音乐学府的氛围。
下一步将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包括城区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单位附属空间开放等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布局,结合这个布局推动更多有条件对外开放的高校和中心城区校区拆除围墙,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打造更多开放式的校园,为市民提供空间可达、活动可融、景观可赏的休憩绿色共享空间,让更多建筑可以阅读,更多校园的建筑可以让大家阅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创造高品质的生活,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13.7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