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设计中,对于立面造型、家具布置,软装搭配,以及软硬装之间的协调等等,每一个细节的处理,设计师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但很多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单方面看协不协调,搭不搭,但是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讲不出理由。
那么这个设计手法介绍给你们,掌握了空间的“图底关系”,让你做的设计更有逻辑,更有说服力,而且更富有高级感。
图底关系一词来源于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在视觉上,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前后层次关系。无论是在二维平面上还是三维的空间里,人眼看到的任何物体,都会被分为前景和背景两种概念,这里的前景,也被称为是 “ 图形 ”,也就是人眼视觉聚焦的物体,而这个物体以外周围的环境,就是背景。
图底关系手法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频繁,但是它的逻辑和方法都是彼此相通的
在前景的“ 图”和背景的“ 底”之间,要构成一种虚实之间的对比,对于前景的图,需要凸显比较强烈的形态和造型结构,而作为背景的底,尽可能的虚化和模糊,在这个逻辑基础上,结合材质、色彩、面积的大小比例,造型、灯光等等手段,打造出前后分明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图底关系。
空间的”底”要有协调一致的特性,并且能够稳定住这个空间的场域气质,而”图”要完全摆脱“底”所营造的场域束缚,跳出来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
图底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弹性图底关系,另一种就是固有图底关系。
弹性图底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图形(前景)和底(背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和绝对的,它们是相对弹性的,也有说法叫做可转换的图底关系,是可以根据人眼视觉聚焦的对象不同而互相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们看到这张图,如果你的视觉焦点是中间的杯子,那么这个杯子就是图,而背后的色块就是底,但反过来,如果你视觉聚焦在两边的人头侧面,那么这两个人头就是图,而中间空白的区域就是底。
固有图底关系,也有说法称之为,稳定图底关系,也就是空间中,作为视觉焦点的物体就是前景(图),它是空间的主体,而周围的环境就作为背景,也就是“底”,而且这个图底关系是不可以互相转化,图就只能作为图,而底只能作为底,否则就本末倒置,表达不出重点。
除了分为弹性可变图底关系和固有图底关系以外,在室内空间中,图底关系从来不仅只是单一的存在,它既可以是单一层级的图底关系,也可以是多层的图底关系。
单一层级图底关系,就是图和底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边界,而且对比也非常明确,一般分为两种形态,第一种是作为视觉焦点的某个物体,和界面装饰,形成鲜明单一的图底关系的对比。
而视觉焦点可以是家具,灯具,装饰品等等,而界面可以是地面,顶面,墙面或者隔断,物体(图)和界面(底)其中的色彩、图案或者材质形成单一并且鲜明的图底关系。
第二种就是在空间当中,视觉焦点(图)和整个环境(底)的对比关系。
比如下方这张图,浅绿色的墙面和米色的顶面,都属于浅色系,为“底”,而艳红色的桌和沙发则作为“图" 跳脱出来,在这个空间中,图底关系比较单一,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图底关系,这就属于单一层级的图底关系。
通常第一层级是以墙、地、顶和隔断构成的整体界面环境作为“底”,对整个空间的环境氛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要保证协调统一,并且能够稳定住这个空间的场域气质,而家具、结构体块等等元素,都可以作为视觉焦点,为”图“,
第二层图底关系,就是在第一层级的基础上,构成第二幅图像。随着视觉焦点的转移和变化,将第一层级的图底关系进行弱化,“图”后退,变成背景,从而构成新的图底关系,
也就是把第一层级整个墙地顶,包括家具、结构体块都作为“底”,新的视觉焦点为第二层级的“图”,而整个墙地顶以及家具、结构体块都作为"底",起到衬托和辅助的视觉效果。最终构成前后关系层次鲜明的多层图底关系
好的图底关系,需要设计师调控好空间中主体(图)和客体(底)之间的对比关系,设计表达或含蓄,或洒脱奔放,都取决于“图底对比强弱”的把握,无论是强烈对比的图底关系,还是含蓄模糊的图底关系,都可以用到这四种形式
硬装部分采用统一的色彩,将前景的元素凸显出来,强化图底关系和视觉上的感受。
硬装采用偏暖色系的色调,而前景用冷色调进行凸显,通过色彩的对比,强化图底关系。
这个展厅空间的硬装部分灰调色系为底,而包包展品则为图,硬装的低调,更是衬托和凸显展品的气质和档次,让整个空间充满高级感。
整个空间界面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材质作为“底”,在一些局部重点的部位采用不同并且构成强烈反差的材质作为“图”,强化空间的视觉效果,提升空间的高级感和设计感。
整体空间的硬装部分的造型,达到基本的协调统一,作为底,在空间中设置更为夸张洒脱奔放的结构和造型,或者是穿插,叠加,重组等解构造型,把空间中置入的体块造型作为重点,跳脱出来作为图,起到非常强烈视觉冲突的效果。
这个就是之前提到的弹性图底关系,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图和底在空间中的比例相差不多,才可以互相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