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不可或缺的建筑形式,在园林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主要的建筑内容之一,建造于园林中的廊一般称为“园廊”。在园林中,随处可见廊的身影,廊不仅可以作为单体建筑成为联系室内外的手段,而且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化身成园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计成在《园冶》中就高度肯定了廊的作用,说廊在园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断境”。
中国园林中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总体来说,廊的基本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形式;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又可分为:曲廊、回廊、爬山廊等类型。
虽然廊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是和地形结合到极致的当属爬山廊,它既可在平道蜿蜒,亦可以爬山涉水、四处穿行,在空间形式展现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1、爬山廊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1.1 爬山廊的概念
我们通常把屋檐下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之为“廊”。爬山廊,顾名思义是廊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依山势蜿蜒而上,连接山坡上下两组建筑的廊子。一般都建于山际,不仅可以使山坡上下的建筑之间有所联系,而且廊子随地形有高低起伏变化,使得园景丰富多彩。
爬山廊按照结构来看,有木结构、砖石结构和竹结构等;按廊顶来看,有坡顶、平顶和拱顶等;按空间形式看,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按比例来看,爬山廊的大小是依随主体建筑的尺寸而定的,通常略小于主体建筑,具有烘托的作用。
1.2 爬山廊的主要表现形式
常见爬山廊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即“斜坡爬山廊”和“叠落爬山廊”。斜坡爬山廊,是沿斜坡建造的爬山廊,它是爬山廊的一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叠落爬山廊也称“跌落爬山廊”,是由低向高的廊,一级比一级高,因其顶部层层叠落得名。其自身的轮廓参差错落,具有鲜明的韵律节奏感。
斜坡爬山廊与叠落爬山廊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木架构的表现形式不同,斜坡爬山廊的梁架檩木沿斜坡结构为整体,各间的木构件与斜坡地面是完全平行的。叠落爬山廊的架檩木按阶梯式,若干间游廊像楼梯踏步一样形成以等差级数或等比级数排列的阶梯形,以间为单位,按标高变化水平错开,使相邻的两间檩木之间产生一定的水平高差。叠落爬山廊的木架构随地面的叠落高差设立排架。在高低的排架上要增加燕尾枋,以承接高排架的悬挑檩木,并要在与低跨脊檩枋的位置处,增加一根插梁,用来承接低跨的脊檩枋。最后一跨悬挑房屋的外沿,安装博风板。
2、爬山廊在颐和园景观中的
具体示例
因着万寿山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爬山廊在颐和园中的设计和应用也很多,,现选取几处比较有代表性的加以说明。需要指出的是,颐和园中的爬山廊为迎合大型皇家建筑,其尺寸也大于一般性的廊。
2.1 排云殿建筑群的爬山廊
排云殿建筑群位于佛香阁下,南临昆明湖,由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及四座配殿组成。是万寿山前山区最重要的景观。因其地势优势,其中有大量廊的设计和应用。从排云门至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及东西配殿均用抄手廊、角廊、爬山廊相连。像排云殿东西两侧就各有35间爬山廊,由此上行,可到达佛香阁的德辉殿。
2.2 云松巢、邵窝殿处的爬山廊
云松巢和邵窝殿在万寿山前山西区松柏蓊郁的山林环境中,充分利用了地势的特点,依山势错落修建,由爬山廊相连。云松巢和邵窝殿两处景观在整体上彼此衬托,相对成景。
邵窝殿位于东侧,是一座以厅、亭、廊穿插而成的小园林,布置自由,充分运用爬山廊,顺山势曲折迤逦上达东北角的高处。邵窝殿的西侧接曲折的爬山廊与云松巢相连,曲廊中间又穿插一座绿畦亭为两座建筑中间的过渡。为了适应总体建筑的气氛,建筑物的尺寸较小,因此此处的爬山廊较其他地方的尺寸也相对减小,宽度仅为1.32米,柱高仅为2.3米。
云松巢位于西侧,由于建筑在地形起伏的较大山坡上,高出南部的入口道路约10米,因此庭院顺坡势建成二层的台地,庭院两侧由曲折的爬山廊上下贯通,围合而成一个空间内聚的单体厅堂。沿廊的外墙上饰以什锦窗可以观赏周围景色。爬山廊和什锦窗的组合,相映成趣,就近观赏有时隐时现的效果。
2.3 霁清轩内的爬山廊
霁清轩是颐和园的一座独立院落,位于谐趣园北部,建筑群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引水东流出园。主体建筑霁清轩位于峡南高处,随着山势,后檐围廊东西与两翼依山顺势的游廊相连,西面以11间转角游廊连接玉琴峡,东面用29间游廊沿山岩下降的坡度做成半圆形的爬山廊将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缀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围廊还有“回声壁”的功效,是一处天然的传声筒,为颐和园的景观增添了许多童趣。
2.4 澹宁堂的叠落廊
澹宁堂的叠落廊是颐和园富有特点的景点之一。澹宁堂位于万寿山后山后湖东部,三面依山,一面近水,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一处以书斋为主题功能的点睛便殿。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势南高北低,落差4余米,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主体建筑澹宁堂面阔五间,北出抱厦三间,前接临水码头。堂两侧对称建有叠落游廊与南面二层建筑云绘轩相连。
3、爬山廊的功能与特征
园林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实用性外,还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功能,在丰富和扩展园林空间美感,创造园林艺术意境中发挥独特的审美作用,爬山廊在颐和园中的应用体现的功能也主要体现在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两个方面。
3.1.1 爬山廊的实用功能
(1)爬山廊在园林建筑中具有衔接联系的作用,作为建筑与建筑的连接体,能够为游人提供避雨遮阳、休憩场所。
(2)爬山廊作为风景的导游线,通过空间序列的组合,可以组织路线和引导游人。
3.1.2 爬山廊的艺术功能
(1)造景。爬山廊的形态变化多样,串联于亭堂轩榭之间,盘亘于峰峦谷壑之上,随山就势,迂回曲折、逶迤绵延、姿态万千,本身就具有形式美和节奏美。
(2)组织和分隔空间。爬山廊构造复杂,廊子本身自然倾斜,高低起伏,充分丰富园林建筑的空间内容,增加了趣味,其优美自然的造型也将空间进行分割处理,增加空间的层次与深度,形成隔而不断、似隔非隔的情状,达到空间的分隔与渗透的效果。
(3)框景、组景。爬山廊作为单一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脉络,使分散的单体建筑组成富于变化而有机和谐、整体丰富的建筑群落。通过爬山廊的连接过渡,避免了建筑本身的单调生硬,起到一种极佳的装饰作用。
3.1.2 爬山廊的艺术功能
(1)曲折性。爬山廊多是狭长的线型空间,通常设置在地势纵深处,以达到曲径通幽。
(2)灵活性。爬山廊顺地势而为,可长、可短、可直、可折、可曲,可任意组合,不仅在平面方向上任意转折,在高程连接上也可做到起伏自如,能够因地制宜,顺应地势而布置,以达到“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效果。
(3)通透性。爬山廊内外虚实结合,将室内外不同的空间感受融合在一起,即便有墙相隔,也必多开漏窗,形成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4)延展性。爬山廊可以连接山顶和山脚的建筑,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爬山的乐趣,廊道的高低变换,营造出明暗疏离变化的空间,使景观游线产生动感。爬山廊的终点通常是赏景制高点,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让游人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4、爬山廊在颐和园
景观运用中的艺术旨趣
颐和园中的爬山廊多因地就势,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组合变化和造型特征,既符合中国古典园林宛自天成的特色,又充分展现了它所产生的独特空间艺术效果。
排云殿、霁清轩等处的爬山廊,整体比较狭长,延展空间大,排云殿北侧通往佛香阁的半壁爬山廊,沿山势昂扬而上,充分展现出飞扬典雅之美。爬山廊将一座座孤立的建筑物勾连在一起的连接,形成一气呵成又变化万千的整体审美意象,使原有的空间产生远、中、近三个层次,形成“远—中—近”变化的景观效果,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显示出虚实结合、高低错落、跌宕起伏、变化有序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爬山廊穿越在山间坡地,左右转曲,上下起伏、穿楼过殿,构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云松巢、邵窝殿等处的爬山廊,更多起到连接组合单一建筑景观的作用,本来单调的建筑,通过爬山廊廊的“穿插”、“缝合”,组合成了一个丰富多变的艺术整体,以曲胜直、营造空间、移步换景、以廊为景,同样增添了空间视觉艺术魅力,满足了视觉效果上的渗透性和层次感的需求。
澹宁堂的叠落廊更可谓随地势变化衍生的艺术品,澹宁堂的整体建筑组合依着山势南高北低,落差有4余米, 主体建筑澹宁堂两侧就由着对称而建的叠落廊将南侧两层建筑云绘轩串联起来,而云绘轩从南面看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穿堂殿,从北面则变成了二层小楼。整组的建筑群运用因地制宜、巧而得体的一系列造园手法,通过不同类型的建筑组合变化多端,富有情趣。而从后溪河一侧观澹宁堂的叠落廊,临水而建,高低错落,是后溪河沿岸的绝佳观赏景之一。叠落廊的应用使得此处建筑群形成了隔而不断、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空间序列。
5、结 语
廊是园林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爬山廊又是廊的类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爬山廊在颐和园建筑群中的排列应用,充分展现了这个建筑类别的独特魅力。
爬山廊与其他建筑或建筑群的结合,使原本孤立存在的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极大地提升和丰富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整体审美表现力。它折射出的不仅是单纯的建筑艺术,更是荟萃了文学、哲学、美学等艺术和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文化内涵。爬山廊的运用包含和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成为充分体现东方园林意趣的独特要素,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 世界文化遗产卷 颐和园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 张晓燕,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廊设计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詹惠光,浅谈中国园林中的廊架嬗变[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 黄珂,中国古典园林的廊空间艺术[J],室内设计,2001.
[8] 马炳坚,爬山廊的技术处理[J],古建园林技术,1987.
内容来源: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颐和园官方发布

1983获赞 1964粉丝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北京市颐和园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