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一职业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份高薪、体面、有保障的工作。但乡村医生却不然,他们承接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重担,却与上述所言的画像有所出入。
乡村医生是中国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微小、敏感、重要。作为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他们不仅能为村民们解决小病小痛、实施及时急救处理等,更能缓解城镇医院的就医压力,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基础支持,是农村最后一公里的健康守护。
但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的是复杂、残酷、被忽略的现实:乡村小诊所医疗设备落后、药物不足、待遇低下等。这也导致了乡村医生的流动、坚守、传承等问题。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医生,需要被看见!
从“赤脚医生”到的“乡村医生”,从发放糖丸、参加改井改厕行动到健康扶贫、服务建卡贫困户,再到守护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网,乡村医生这一职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去的农村的地区,人们称当地医生为“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前身——赤脚医生,是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走在山路上给村民看病的乡村医生
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人数众多但卫生基础薄弱、卫生资源短缺,很多人看不起病,有的地方甚至传染病肆虐,建立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迫在眉睫。于是,合作医疗体系应运而生,而“赤脚医生”正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当时“赤脚医生”的工作任务是健康教育、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急救、公共卫生运动以及为一般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
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至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
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
中国目前有乡村医生近百万人,而与他们紧密相连的是5亿农村人口。
八零九零后的健康启蒙,无一不是从乡村医生开始。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只要往村里的医生那儿走一趟,不出三日症状便可痊愈如初。而对于治疗手段,每位患者的偏好不同,但乡村医生总能找到“为其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
在农村,医疗的开展方式和城市有着很大区别。除了在诊所里坐诊,上门服务也是乡村医生常见的诊疗方式。在一些偏远地区,他们有的甚至要徒步很久,才能到达村民家里给病人看病。正因为如此,乡村医生与当地人有着更为亲密的情感联结。除了交流健康问题,闲话家常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的存在对于许多村民来说,不只是医生,还是朋友,给予了不可替代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乡村医生和她的四代医疗箱
图片来源:网络
河南省安阳市的张姨,是当地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二十多年,擅长小儿科,周边要是有小孩生病了,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她。
她分享了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2008年,诊所里忽然间来了许多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的患儿,有的还伴随着发烧症状。由于当时网络还不太发达,加之农村地区信息闭塞,人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儿童急性传染疾病“手足口病”,这就导致了一些家长忽略病情,耽误就医的情况。张姨凭借着自己的儿科知识和从医经验,先给孩子们退了烧。
为了弄清楚这个让小孩受苦让家长焦灼的疾病,张姨不顾家人的担忧与反对,只身前往了安徽阜阳——当时手足口病的“暴风眼”。风尘仆仆坐了一整天的大巴后,到达阜阳的大医院,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学习交流会,和全国各地前来的医生教授交讨论学习,然后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带回到老家。也是因为这次,张姨在当地的口碑,又传遍了十里八乡。乡村医生的医德仁心一直在传承。
在宁夏灵武市,有一位年轻村医,大学毕业后,坚持回到了家乡。
2017年,和苗正式成为一名村医后,发现经常需要上门随访病人,自己却总是花很长时间也找不到具体位置。于是她利用上门随访看诊和休息时间,走遍了全村800多户村民的家,并对照村委会的登记材料细心研究,最终完成了一份手绘地图,还通过颜色来区分不同村民的病情。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添加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且人口流动比较大,她把信息地图电子化,做成了村民健康信息电子档案。每次看诊结束后,在电子信息档案里补充记录医疗信息即可。年轻的乡村医生正在不断尝试创新,用技术改变乡村基层医疗服务。
无数乡村医生,织就了中国广袤农村的第一道“健康屏障”。乡村医生,很重要!与此同时,提升农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仅靠他们的努力远远不够。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现状改善明显,但是作为亿万群众的健康“守门人”,乡村医生仍存在缺口。
我国的很多村医都是从赤脚医生转变而来,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医学培训,村医队伍的医疗服务能力不强,专业性不足。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达13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为47.6万人。换言之,虽然目前绝大多数村都有着乡村医生,但真正持证上岗的仅占据了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村医的待遇和养老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如果不做好这些保障工作,面临的将是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优质人才流失等局面。
由于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机构受到冲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广郡通”城市数据平台
要真正让乡村医生留得住,还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其一,提升薪资福利待遇: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实行灵活激励等方式,让真正有水平、能干事、愿奉献的基层医生获得更好收入,不断从薪酬、编制等方面,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待遇,同时提高退休后养老生活补助等问题。
比如,鼓励实行“县聘乡用”和“乡聘村用”,不少地区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创新管理机制,让乡村医生“入编”。
其二,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扩大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储备人才总量。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落实好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向农村地区持续输送优质医学人才。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乡村医生交流培训机制,改革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让年轻医生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吸引年轻力量加入。
例如,4月23日,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实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十四五”期间在部分省份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由各省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服务,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引导大学生乡村医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加强乡村医生年轻队伍建设
其三,提高县域公卫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综合来看,“强基层”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医疗卫生,也将在国家的统筹部署下,走向高质量发展。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动全面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出了明确要求。
乡村医生是基层卫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医改政策的宣传员,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员。在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全国多地既有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服务网正在迭代升级,这张网牢牢兜稳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底线。
但也应该看到,和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比,乡村的土地还需更多改革的铁犁来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