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被称为
“上海的香榭丽舍大街”
在这条马路上的每一栋建筑
都有它背后的故事
衡山路534号
曾有过四个不同的称呼
“毕卡第公寓”“衡山招待所”
“衡山饭店”“衡山宾馆”
1930年代的毕卡第公寓(衡山宾馆前身)
如今
已近90岁的它
即将焕新亮相
更名为“衡山花园酒店”
焕新后的衡山花园酒店(周馨 摄)
从公寓到新中国首批涉外饭店
再到面向公众开放的五星级酒店
这座建筑作为重要地标
记录了城市百年风貌的变迁
也见证了数十年来
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生动历程
毕卡第公寓与万国储蓄会
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的万国储蓄会大楼,由邬达克设计和监造
衡山宾馆的前身是1934年建成的毕卡第公寓。它的修建与万国储蓄会密切相关。万国储蓄会是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商业储蓄机构,以月月开奖、到期支付全额储蓄款及利息、红利的方式吸纳了大量的社会游资。
万国储蓄会开办的有奖储蓄,分为全会、半会、四分之一会等形式。全会每月存储12元,半会6元,四分之一会3元,15年期满后分别发还本金2000元、1000元和500元。章程规定每月开奖一次,储户按照会单上的号码对奖。
万国储蓄会营业厅
万国储蓄会会单
这种有奖储蓄的方式,十分契合当时社会上“以小博大”的心理,但仔细一算,可谓“套路满满”。以“全会”储蓄方式为例,如与当时银行零存整取利率作比较,不到9年时间,储户只须分期交纳1296元便能领回2161元本息;若存满15年,所得本息应在5500元以上。投入万国储蓄会满15年后,归还的却仅仅是2000元的本金,相差的3500元利息都落入万国储蓄会腰包。这种带有“欺诈”色彩的运营模式,为万国储蓄会积累了巨资,他们将吸收的资金多渠道投资,其中就包括地产买卖。
1920年12月,万国储蓄会成立了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包括毕卡第公寓在内,延安东路的万国储蓄会大楼、淮海中路的培文公寓、泰山公寓、淮海公寓,以及上海老建筑界著名的“网红”武康大楼,都是这家公司出资兴建的。
米纽弟当年的设计图纸(图源:周到上海)
毕卡第公寓由米纽弟(René Minutti)主持的法商中法营造公司(又称“中法实业公司”)设计,潘荣记、胡顺记、利源记和陈永兴营造厂承建。
米纽弟,188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苏黎世工学院毕业,1920年来到上海。在1930年开设自己的设计公司前,他曾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参与设计了上海大量的桥梁、水塔、厂房、仓库,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乍浦路桥。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后,他便倡导现代风格建筑。除了毕卡第公寓之外,法国邮船公司大楼也出自中法实业公司。
建造中的毕卡第公寓
它曾是沪西最高的建筑
毕卡第公寓(Picardie Apartment)占地5134平方米,建筑面积28400平方米。由于公寓位于法租界,其名称取自法国北部一个富庶的大区:毕卡第大区。而公寓所在的衡山路当时还叫“贝当路”,是以法国名将亨利·菲利普·贝当的姓氏命名的。
1938年的上海地图。毕卡第公寓位于贝当路(衡山路)、汶林路(宛平路)转交处(图中绿色圆点处)
毕卡第公寓平面呈八字形,中部大楼共15层,东、西两侧由里向外依次为13层、12层、10层、9层,形成阶梯状。是当时沪西(泛指上海市区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普陀、长宁、徐汇等区)最高的建筑,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1980年代。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色水泥粉饰墙面,底层用深色大理石作基座,顶层勾白色檐边。
正门位于整个建筑中轴线的凸出部位。中间从上到下两组晒台,铸铁栏杆有黄色的塔形装饰,公寓除底层门厅外,其他均出租。
总平面图(上)、主立面设计图(下)
公寓内古典而豪华,标准层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一梯两户,分别有电梯、楼梯,单独出入;户型有二室、三室、四室等,14、15层为跃层。
室内一般起居室、卧室朝南,备餐室、餐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朝北,中间有较宽的走道。厨房间后部为保姆房,设有专用楼梯。
公寓内水电煤卫和冷暖气设备齐全,每层设置垃圾管道倒入口,底层垃圾箱的清除口用悬吊式,可直接装运垃圾。大楼后侧中间另建有螺旋形汽车库。
从毕卡第公寓前走过的女子(摄影:HARRISON FORMAN )
入住的住户主要为在沪的外资企业高级职员。公寓落成后,按照万国储蓄会的估算,房屋全部出租后,每年房租收入约20万元,加上人口增长、城市发展,乐观估计,只需要8年多就能收回成本。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一些公司开始收缩业务,外国人承租公寓减少,毕卡第公寓房间逐渐空置,损失不小。
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毕卡第公寓门口由沙袋构成的工事(摄影:HARRISON FORMAN )
随着战争的爆发,万国储蓄会从上海撤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重返上海。由于无法向储户兑付,毕卡第公寓被拍卖抵债。除去底层和部分楼面由法商营造公司租赁,其余都由国民党接收大员租用。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毕卡第公寓。
1936年贝当路街景,画面右侧为毕卡第公寓(图源:VIRTUAL SHANGHAI)
1950年代的“网红栗子粉”
因地处衡山路,毕卡第公寓经上海市人民政府修缮后,于1955年更名为“衡山招待所”。当时下榻于此的是派驻在上海的苏联专家,因此衡山招待所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涉外的旅馆。
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图中蓝色框内即为毕卡第公寓(上海市档案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有接待中外来宾的六大饭店:锦江饭店,上海第一家国宾馆,接待过300多位国家首脑人物,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就是在锦江小礼堂召开的;衡山饭店,上海第二家国宾馆,设有总统套房;国际饭店,有24层高楼,曾是当年中国及远东的第一高楼;和平饭店,是专门接待外宾的饭店,内有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等九个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套房;华侨饭店,专门接待华侨、港澳及外籍华人的饭店;上海大厦,接待中外来宾的高级饭店。
衡山招待所(左上)、锦江饭店北楼(右上)、和平饭店(左中)、上海大厦(右中)、华侨饭店(左下)、国际饭店(右下)
关于“衡山招待所”,在1957年11月20日的《文汇报》里曾有这样的报道:
走进宾馆,除了打字机嚓嗒嚓嗒的声音外——这是苏联教授们在打讲稿,整座大楼是寂静的,要到晚上,专家们回来以后,才重新热闹起来。
当年,苏联专家们在衡山招待所里最喜欢的,是一道名为“栗子粉”(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栗子蛋糕)的西点,将它称为“东方的西点明星”。
这道“栗子粉”由霞飞路DDS西餐厅的点心师傅潘博亮自创,潘博亮也被称为上海滩的“西点宗师”。为了做好接待外国专家的工作,潘博亮师傅被特别聘请至衡山招待所担任厨师长。
图右为潘博亮师傅
这道栗子粉招待过国内外诸多名人,比如一代国画宗师谢稚柳、朱屹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荣毅仁等。
据闻,荣毅仁自己吃还不够,每次都打包带去香港与朋友和家人分享。当时上海街巷中也流传着“入口栗子粉,润肺爽心门。外带风飘香,夹道也相闻”的民谣,可见“栗子粉”的深入人心。
衡山宾馆的栗子蛋糕
1959年,应关葆中学毕业后进入衡山宾馆跟着潘博亮学做西点,他也成为潘博亮的第一代徒弟,在衡山宾馆做了40多年栗子蛋糕。
回忆初学的日子,应关葆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苦:“我们那个时候很苦的,因为栗子蛋糕都是靠手工制作,比较费人工和时间。为了保证栗子蛋糕的口味,我们每天都要很早起床开始干活,磨栗子粉。”经过多年的实践,应关葆对栗子蛋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欧美的西点口感很甜、并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将栗子蛋糕的甜度适当下调。经过多次改良,这款栗子蛋糕成为上海招牌甜点,也被一些人称为“上海版的提拉米苏”。
应关葆师傅和他当年的衡山宾馆工作证(图源:上观新闻)
2000年前后,应关葆退休。之后衡山宾馆因为厨房精简,栗子蛋糕从宾馆消失了。直到2014年,应部分食客的要求,衡山宾馆再次请回已退休十多年的应关葆师傅,将栗子蛋糕又带回市场。
应关葆师傅制作栗子蛋糕(图源:上观新闻)
两次更名与对外开放
1960年,衡山招待所改为衡山饭店,后又更名为衡山宾馆,部分对外开放。
到了20世纪80年代,衡山宾馆进行加层,增加观光电梯,屋顶有花园,成为当时上海的三星级宾馆,并扩大了对外经营的范围。
1980年代正在进行加层施工的衡山宾馆
1980年的报纸记录了衡山宾馆松鹤餐厅对外开放的新闻:
该厅拥有500平方米,可供一百多人同时就餐。午夜两市供应川、广、沪等帮菜肴,下午供应点心、冷饮。晚市后的夜宵供应冷饮到10时。这家宾馆在不久前还开设了点心部,可以外卖,也可以堂吃。
1980年代衡山宾馆大门外景
1984年的《上海企业》期刊上,一篇名为《迎宾曲》的文章中反映了衡山宾馆在面向公众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经营思路的有益尝试:
在价格上要变固定为浮动,实行季节差价,老主顾优惠折扣,一般旅游宾客薄利低价等等,并充分提高客房利用率,做到旺季客满,淡季不淡。
1988年,上海衡山集团成立后,衡山宾馆成为旗下重要物业。
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上海涉外商务楼宇不多,所以有很多国外驻沪办事处和大公司都借在衡山宾馆办公,比较知名的有耐克、可口可乐、大众汽车等。
1990年代报纸刊登的衡山宾馆对外招聘启事
之后,因为酒店设备设施日渐陈旧,衡山宾馆重新进行了装修,并以四星级酒店的面貌出现,也成为了很多国际大公司在上海的指定酒店。
2008年,衡山宾馆被评为5星级酒店。
请回答,1934
2020年底,衡山宾馆进行了第五次修缮。此次焕新改造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尽最大可能还原1934年的建筑风貌。
衡山花园酒店内景
对照入口处建筑1934年落成时的特写照片,修缮人员发现窗户都是格子形状的钢窗。
海派老钢窗
为此,他们根据比例定制了一批海派老钢窗,替换了此前的铝合金窗户;建筑的底层墙面恢复了原始的深色大理石基座、灰白色的中部方顶、土黄色的外墙面。
加入江南园林的设计
此次,衡山宾馆又喜提了新的名字——“衡山花园酒店”。在原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式江南园林的元素。
俯瞰梧桐叶雕塑
酒店入口处一片梧桐树叶造型的雕塑作品,犹如一只半握状的手掌。
工作人员说,他们翻看1934年的老照片,发现当年道路两侧已经种了许多手臂粗细的梧桐树,经多方考证,发现当年该片区以梧桐树为道路景观植物。
这片“梧桐叶”仿佛穿越了时光,从89年前飘落到今天,一如它身后的这幢建筑,历经岁月洗礼,焕颜新生,呈现独特魅力。
左图为1934年的毕卡第公寓,右图为今日的衡山花园酒店
来源:档案春秋
部分摄影:周馨
编辑:董群力 陆闻天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32万获赞 195.5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