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看,全球1650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中,中国以360万件超过美国的330万件,位列世界第一。如果从1985年国家专利局成立算起,完成这一超越,仅用了38年。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向来都是相互支撑、相互激发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专利落地,专利制度保障技术创新者的权益,并激励创新走向更大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一直是专利申请的主力军,而且,面向市场和应用的专利研发,又会走上一条特别的创新快轨: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引致创新,创新带来应用,应用又产生新需求,如此形成循环,创新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
腾讯的专利故事,就是这样一趟搭上创新快轨的滚雪球之旅。
2001年,腾讯申请了第一项专利,如今的专利申请总数已超过6.2万件,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而且,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成长之路,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家公司融入时代,把自己的视野和技术能力,放到更广阔的天地,用惠及更多人、更多领域的方式,反过来激发自身的创新潜力,实现更大价值的故事。
作者:张逍
2020年1月22日,腊月廿八,没人能预料事态的走向。
一个6人微信群被拉了起来,名叫“我们做点什么”。这是上线不到一个月的腾讯会议团队,想在春节期间用于应急沟通,也抱着“做点什么”的心态,希望能为减少线下的聚集略尽绵薄之力。
但这种略尽绵薄之力的想法,第二天就变成了必须用尽洪荒之力的现实。
那是接下来三年线上生活的开端,需求如潮水般拍向这支技术团队。
更多人被卷进这个应急项目。还在跟家人团聚的腾讯云音视频研发负责人薛笛,也接到了加班通知。
面对汹涌而来的线上会议需求,腾讯会议是业内第一个向用户免费开放的视频会议产品,会议容量为100人。
很快,团队发现100人的数量,在实际应用中远远不够。大年初二,某市委机关提出250人同时在线的会议技术支持,当夜,腾讯会议紧急将免费会议容量从100人提至300人。
提升容量后,包括薛笛在内的所有人,都目睹了用户量每天翻倍的现实,任何一次系统不稳定,都可能造成事故。
于是扩容成了重点,一时间全公司凡是能调动的机器都被翻了出来。后台、客户端、运营等多个团队也必须连轴转,许多人选择直接睡在公司,随时待命。
更多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待命,随时开会,随时解决。有人开玩笑:“我们是在用腾讯会议保障腾讯会议。”
从1月29日算起,日均扩容云主机接近1.5万台,8天总共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共涉及超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
好不容易扛住了流量高峰后,还要尽快提升用户体验。100多天里,腾讯会议迭代了20个版本,团队内部称之为“赶火车”:每一趟列车抵达时,技术团队都要检修火车,还要给列车装满补给。
“火车”的班次非常频繁,过去三周一趟,忽然增加到每周一趟,甚至三天就是一趟。
腾讯是典型的产品经理主导的工作文化,善于捕捉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如潮如涌的需求袭来,破极限的高频迭代,还是超出了很多技术老兵的意料。
好在团队挺住了,直播、录制、共享音频、批注、投票等实用的新功能陆续上线。海外版VooV Meeting,也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紧急上线,并成功登顶App Store免费总榜第一名。
在这背后,薛笛牵头发明的一项技术正在默默提供支撑。这项技术确保:单会议支持100万与会者同时参会,单集群支持1000万用户同时在线,集群所有核心组件均支持快速扩缩容。
2020年冬天,这项名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的技术专利,拿到了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答辩现场,评委们告诉薛笛,腾讯会议大家每天都在用,体验很好。
能走到这里的专利,技术含量无需多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落地,服务社会。
这恰好是腾讯向来看重的。马化腾曾回忆:“互联网刚出现时,写程序是一件很酷的事,大家常常互相比拼谁的代码写得漂亮,我反而更在意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
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腾讯文化的源代码,对于在公司十多年的薛笛来说,再熟悉不过。
2008年,薛笛加入腾讯,从负责QQ音视频后台研发,到主导腾讯会议技术项目,一直在推动技术创新。15年来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公司,用户的需求直接构成了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传统企业喜欢说“顾客就是上帝”,互联网企业则认为用户就是根本。二者的区别是,上帝毕竟不在企业生产流程内部,而用户则直接成为企业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版块。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用户即时发出评价、提出需求,企业必须快速回应和满足,才可能生存下去,所以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传统企业。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反馈更加便捷和高频,这也对企业的反馈提出了更高要求。
薛笛举了个例子:QQ时代的实时音视频技术,主要是用于通话。当网络变差时,会优先保障音频通话,画面质量则会被牺牲。转向腾讯云之后,在线会议、秀场直播等场景急剧增加,对视频画质和音质的要求迅速提高。延时、噪音、抖动、带宽,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比如降噪问题,为了更好解决,腾讯天籁实验室的成员曾拿着手机到处逛,到菜市场,到商店,到大街上,到地铁里,捕捉每一种声音。到现在为止,腾讯会议已经收集并解决了超过200种突发噪声,并利用AI技术进行降噪。
这项AI降噪技术效果显著,甚至应用到人工耳蜗上,让人工耳蜗的清晰度、可懂度提升40%。15岁的听障患者晓婷,最早体验了带有AI降噪功能的人工耳蜗,如今,她可以辨别不同鸟的叫声。
从视频直播、腾讯会议到人工耳蜗,场景和服务的人群,发生了巨大跨越,但技术是相通的。这是企业里做技术研发的独特优势:从应用中来,再走到更多的应用中去。
在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超过50%,而高校只有3.9%,二者相差十倍不止,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只有获得应用场景,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并持续下去。
比薛笛更早进入腾讯的企业微信客户端技术总监罗程,也经历了从应对消费者需求转型到应对企业级需求的变化。
2018年,罗程受命启动微信与企业微信的互通项目,希望在不破坏微信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让二者连通,帮助广大商家连接上更多的客户。
面对既要又要的技术难题,自感势单力薄的罗程,争取到了微信技术架构部的大力支持,联合开发了一套IMUnion的系统,并围绕这套系统打造了一系列的前后端完整技术体系。
这套系统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一边监测,一边一点点添加功能。从企业微信能和微信加好友,到实现能加到一个群里,慢慢地,将群规模逐渐放大到50人、100人,之后添加朋友圈、将视频号和微信打通……每做完一步,都要停下来看看,是否给用户带来负面影响。
一直到了2019年底,企业微信才正式与微信全方位互通。
微信技术架构部的王永飞也是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的亲历者。在他眼里,互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维护产品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实现新的需求。
直至如今,互通一直在进行。王永飞说:“互通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产品会根据用户需求,微信侧若增加了一个新功能,企业微信也需要做出反应。”
早期拥抱互通的企业里,周大福是最坚定的一个。
2020年2月,周大福90%的门店都不能开门。他们意识到,线上服务箭在弦上,开始全员推广使用企业微信。一周时间内,全部店员都用上了。
这对店员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和服务便捷性,带来显著提升。
当店员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打开企微聊天工具栏上配置的周大福CRM系统,就能精准了解客户动态与需求,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店员创建的粉丝福利群,既能把门店附近的客户组织起来,还在无意中产生了一个新职业——这些福利群的群主,就是现在流行的“私域增长师”。短短几年,这个职业的人才缺口,已经突破100万人。
经过8个月尝试,周大福的员工用企微积累了超过350万的客户、1万个客户群。通过店员提供的专属服务,在复购率不高的珠宝行业,让会员的复购率从20%增长到了50%。
回头看,罗程承认,早期打通企业微信与微信的技术,更多是基于一种模糊的战略考量,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立刻获得市场反馈。但是,这种技术准备始终是面向应用的,所以当市场需求突然兴起时,很快就可以进入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引致创新,创新带来应用,应用又产生新需求的正循环快速轨道。
这个“IMUnion异构IM互通平台”技术,因为成功解决了既要又要式的互通需求,获得了2022年上半年腾讯卓越研发奖。
罗程所在的团队,研发同事有150人,每年申请成功的专利就有50个左右。相较于获得专利或拿到奖项,更让他们更欣慰的是,疫情过后,企业微信的整体用户活跃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这说明他们的技术,解决的是企业用户那些真实而持久的需求。
很少有年轻人像95后秦东一样,愿意到矿场上开矿车——闷热和颠簸,劝退了太多人。
6月底,在鄂尔多斯的露天矿场上,气温逼近40度,矿场上尘土飞扬,矿车的窗户又必须全部封闭,在里面待上一天,闷热可想而知。
而且,矿山土路颠簸不平,车体的重心随时变化,一旦卸土时重心不稳,甚至可能从闸台上翻下去。
回到几年前,秦东怎么也想不到,不用做在闷热颠簸的车里,也能开走矿车。
用自动驾驶和远程驾驶结合的方式,让驾驶员从矿卡车上、从复杂艰苦的现场退出来。任务落到了腾讯云5G远控产品团队头上。
这是腾讯2018年拥抱产业互联网之后,技术团队面临的全新需求——来自更广阔的天地,来自更丰富的人群。
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项目组负责人王军博士,开始跟同事在实验室里反复分析和测试。王军是5G和边缘计算领域资深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团队内被称为“军博”,但是,当第一次把实验室成果带到矿场实际作业时,全团队都傻眼了。
“打击太大,”军博回忆道。打击来自于画面时延问题,简单说,就是安全员远程做出反应的“时差”出问题了。
在远程驾驶中,当作业现场出现了问题,车辆需要紧急制动,画面信息传送到远程驾驶舱屏幕上,要经历摄像头采集、编码、网络传输、解码、渲染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
目前,行业里的平均时延在300毫秒左右,“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但如果车辆以30km/h行进,车辆与障碍物的实际距离就要比屏幕上看到的少2.5米。如果这2.5米内恰好站了一个人,后果就不堪设想。必须让延时从300毫秒降为100-200毫秒,才能确保矿卡司机安全“下车”。
军博和同事在实验室里反复分析和测试,把测试结果做到了100多毫秒。
没想到在矿上,路面坑坑洼洼,矿车前进时和静止状态完全不同,在保证图像清晰的情况下,码率很容易偏高。矿区里也有很多遮挡物,无线信号难以覆盖每个角度,时延抖动和丢包情况也很严重。
简单说,如果把矿区的无线网络比作是一条蜿蜒曲折、高低不平还有很多障碍物的公路,传递视频画面的数据包就像这条公路上的货车,需要避免货物丢失,提前预判拥堵情况,合理安排货车发车量。
团队重新潜入实验室,一边测试一边改进,研发了链路抗丢包增强、拥塞控制增强、移动环境高动态码率控制等一系列技术。
这些技术突破的结果带来的是,在实际矿区环境运行中,腾讯云实现了30%抗丢包、接近100毫秒超低时延,两项指标均列业界顶尖水平。
2021年11月,腾讯云5G远控产品正式发布,团队在武汉成功远程控制了1000多公里外一辆鄂尔多斯的矿车。
如今,司机们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屏幕驾驶矿车。不过也有司机反映,屏幕是平面的,平面上抓准了,垂直方向上也许还差个一米。这个问题被军博一直“带在心里”。
有一次,他偶然接触到了裸眼3D,突然想到:这个技术是不是可以运用于无人矿车的项目?他带领团队很快就落地了一个裸眼3D的挖掘机项目。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师傅发来令人兴奋的反馈:“铲得挺准,我现在已经玩得很溜了。”
2001年3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了一份名为“单窗口多页浏览装置”的专利申请。这是腾讯的第一个专利。
到了2022年12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6.2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3万件。在全球互联网企业中,仅次于谷歌,排名第二。
不过,如果把腾讯每年申请到的专利数量连成线,这根曲线并不是平缓上升的。
刚开始几年,能获得正式授权的专利数量就几十件。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后,平缓的曲线开始明显上扬;2018年宣布深耕产业互联网后,这根曲线变得更加陡峭,之后的3年,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超过45%。
这当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2009年,腾讯的研发投入为11.9亿元,2016年涨至118.5亿元,2022年这一数据升至614亿元。从2018到2022的五个财年里,腾讯累积的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
但更离不开的是,因为把技术应用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产业和社会领域,真实世界里的真切痛点扑面而来——光是2021年,腾讯新增研发项目就超过了6000个。
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区块链专利应用的情况,排名第一的腾讯,覆盖了供应链金融、资金结算、电子票据、防伪溯源、公益慈善、医疗健康、司法存证等诸多场景。
而当需求、研发和应用,三者协同,创新的飞轮会自动在快轨上启动,并极速向前。
疾驰的列车上,身处其中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恍惚的感觉。
2022年11月,军博去了浙江的宁波-舟山港,看到无人车在路上穿梭,将集装箱从船上运到车上,再从车上运到堆场。
这背后用到的,就是他研发的那套帮助矿车司机“下车”的远程操作系统。
过去,港口吊车司机的工作,是在距地面50米高的操作室内,操控重达千吨的庞大桥吊,将吊具送入集装箱四角、高空看下去只有针眼大小的锁孔。
如今,他们只需要坐在地面的远控操作室,千米之外就能实现“稳、准、快”地抓箱、起吊、叠放。
站在港口,目睹这一切,他感觉自己置身于科幻电影中:“觉得自己做了件挺有意义的事,甚至会觉得,这是一件挺伟大的事。”
作者 | 张 逍
编辑 | 姜苏仁
统筹 | 张鹏霞
排版 | 撇 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