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先生参加了黄河文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4月18日下午,葛剑雄先生接受新黄河记者的专访,深入讲述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

只有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文明的曙光越来越辉煌

葛剑雄表示,我们今天讲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其中第一方面,是“我们要认识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摇篮”。

葛剑雄说,在新石器时代,先民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址,它们遍布祖国各地,所以考古学家把它比喻为“满天星斗”。在5800年前,已经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比如长江流域的良渚、辽河流域的牛河梁,还有陕西神木的石峁、山西襄汾的陶寺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间,在黄河流域以外的这些曾经也是相当发达的文化,有的消失了,有的中断了,有的以后不知所终了,只有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这些文明的曙光越来越辉煌,最后形成了以二里头为核心的中华早期的文明,并且逐渐推进到各地。”

葛剑雄认为,这种情况“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在6000年前,中国经历了一个气候温暖的时期,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最适合人类在那里生活、生产和生存,“我们的先民经过无数次艰巨试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选择了这一片土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黄土冲击形成的平原,这样的土地土壤疏松,没有过于茂密的植被,所以在早期在只有原始工具的情况下面,最容易得到开发。在4000年前,又从西亚、中亚传播进来了小麦、绵羊、黄牛和青铜冶炼的技术,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充分的运用,形成了当时北半球面积最大的农业区。葛剑雄说,“由于这片土地连成一片,它的面积超过了两河流域到尼罗河三角洲,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肥沃的兴业形态。由于这片土地中间没有在当时不可克服的地理障碍,所以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早期的统一,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所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无可争辩的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葛剑雄说,讲好黄河故事点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要认识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先民在这块土地上面形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念、理想和信仰。无论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还是《周易》《周礼》《书经》《诗经》,各种我们最重要的典籍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以后传播的,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还是其他诸子百家,他们的原典都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并且流传的。中国历史上那些统一政权的首都,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使在国家分裂、多政权并存的情况下,如果要取得合法性的话,都要跟中原、跟天下之中联系起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始终在推动着历史进步发展,所以黄河是无可争辩的中华民族的魂。”

黄河还是中华民族的根。葛剑雄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就是在黄河流域凝聚形成的,早期的夏人因为有不止一个种族,所以被称为诸夏,尽管以后商、周取代了夏朝,但基本人口还是诸夏,后来诸夏又被称为华夏,“华”的本意是“花”,是比喻美,妆服之美,实际上,“华”不仅指妆服之美、形体之美,更是指心灵之美,所以诸夏被称为华夏,“直到东周时,黄河流域还生存着华夏以外的民族,但是此后,除了部分少数民族迁出了这块地方,剩下来的多先后融合在华夏之中,所以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葛剑雄说,在以往的两三千年间,中原的华夏一次次地南迁,比如像永嘉之乱以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宋靖康之乱以后,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从黄河流域、中原迁到江淮之间、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海南岛、台湾岛,以至于海外。“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融合了大量当地的人口,使他们也认同了华夏文化。同时,在黄河流域的华夏,不断地侵入北方、西北、东北的边疆,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也把当地的民族融合进了华夏。从西域,从蒙古高原,从东北,还有中亚、西亚以至于东欧,不断有人口迁入中原,但是他们最后也毫无例外地融合进了华夏。所以,黄河流域应该是我们华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根,这个根不仅是血统上的根,更是文化上的根。”

让中华民族这条伟大的母亲河,磅礴于世界

葛剑雄说,正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那就是要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我们中华民族这条伟大的母亲河永葆青春,磅礴于世界!”

对于沿黄九省(区)而言,要讲好黄河故事,首先要讲好黄河文化的共性,要认识到黄河文化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对沿黄九省(区)而言,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不同,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地在艺术、民俗民风等方面的特点,不要一窝蜂地去做同样的事情,而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各地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对于黄河山东段的文化内涵,葛剑雄表示,“黄河山东段的文化积淀主要是在早期,唐宋以后因为自然和人文的种种原因,有一个衰落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说要复兴黄河文化。”

对于山东而言,该如何更好地发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葛剑雄说,“我们应该更注重精神层面对黄河文化的弘扬。山东传统文化深厚,这片土地诞生了孔子和儒家文化,诞生了诸子百家,这些精神传统都值得弘扬。”

不过,对山东而言,虽然应该注重挖掘黄河文化的早期精神,但如果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而言,也应该不受地理之限,着眼于最实用、最先进的文化形式进行建设,“在当代,如果一个地域的文化很先进,很有优势,马上就会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一种文化,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要抽象继承,在具体事情上,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让黄河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比如,出现在山东的稷下学宫,我们要汲取的是当时那种提倡学术争鸣、思想自由的精神,但是落实到具体做法,以今天的科技手段,我们就未必一定要坐在一起集中起来,如果我们有好的学术成果,很快就能辐射到全国,甚至国际。”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摄影:黄中明

编辑:邢志彬

举报/反馈

济南时报

1600万获赞 18.9万粉丝
新闻有力·报纸恒温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济南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