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四大军事伟人的最后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直备受西方军界的高度评价,以至于当后来人们每每想夸赞某个杰出军人的才华时,总会冠以某某拿破仑来表示对他的认可


这之中既有著名的“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也有在国内不算太出名的“黑色拿破仑”-夏卡,而事实上早在上古时期的古埃及,也曾有过这么一名出色的军事领袖被冠以和拿破仑同样伟大,他就是古代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出生在古埃及的第18王朝时期。按时间算应该是公元前的1514年。往上追溯其父为图特摩斯二世。


图特摩斯二世碌碌无为。但其妻子也就是图特摩斯三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不仅美貌非凡,而且还十分有才干。这两者的关系有点类似咱们唐朝的李治和武则天。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李治,其能力还是要远高过图特摩斯二世的。


而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图特摩斯二世碌碌无为也就算了,更糟糕的是从小他还体弱多病。故而在位没多久,图二便撒手人寰去朝见埃及的列祖列宗了。如此一来,整个埃及便形成了后妈强势,而幼主年弱的局面。


不过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哈特谢普苏特倒并未加害于图特摩斯三世。反而倒是让他一直在外磨练。当然了,对此你要说是有意疏远那也行。但至少目前还没有史料能表明。哈特谢普苏特有意想废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承权。


与此同时,尽管哈特谢普苏特是女性,但却颇有政治和经济才干。在她执政埃及的时间里整个埃及的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政治也比较清明。


唯一让埃及的权贵们颇有微辞的,是哈特谢普苏特在对外的政策上。她总是试图用外交和经济手段进行调和。以至于原本每年怀揣不安来上贡的各地小邦们纷纷发现,怎么今天的埃及主子忽地就客气起来了?


所以客观的说,在古典时代,军功不仅是贵族和平民的权力进阶之路,同时也是维系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也因此,无论哈特谢普苏特如何努力,埃及人总是在背后默默的表示不满。


就这事最后闹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哈特谢普苏特破天荒的在埃及宣布称帝。其最后究竟有没有王冠加身目前已难考证,但从现在四处还能看到的女王像来看,至少说明哈特谢普苏特确实有意强化自己的影响力。


要知道在古埃及,也和中国历代的王朝一样,女人执政乃至称帝都属于史无前例的头一遭,而哈特谢普苏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的第一位女帝。


这一举动让哈特谢普苏特在历史上始终饱受争议,有人称她为破晓的曙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离经叛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称帝的这个行动,哈特谢普苏特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更直接的政治难题,那就是图特摩斯三世正逐渐长大成人。此后的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段空白,人们并不特别知道在图特摩斯三世逐渐由小孩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和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但在哈特谢普苏特执政的第22年,有一件事却是十分明了的,那就是已成长为青壮年的图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庭,几乎兵不血刃的就夺回了法老的头衔和统治权,而哈特谢普苏特却从此销声匿迹,直至公元前1458年彻底去世。


为什么仅仅是一夜之间,哈特谢普苏特究便几乎失去了所有权力?在此过程中,图特摩斯三世究竟是否有发动武装政变?


历史的真相尚不为人所知。但据现代医学的考证,哈特谢普苏特是死于晚期的骨癌,似乎算是自然死亡而并未受到图特摩斯三世的加害。


这点上有一个细节十分能证明这个推论,那就是在图特摩斯三世执政的早期,他并没有磨灭哈特谢普苏特所留下的神像与执政痕迹。


实际上广为流传的图三下令清除哈特谢普苏特的存在,主要是发生在他执政的最后几年里,而此时图特摩斯三世之所以这么做,更多的也是出于为后继者扫清法理上的障碍。


而且就笔者自己的观点,应该说图三也并非真的就完全对哈特谢普苏特厌恶至极。


其理由,一方面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不少哈特谢普苏特时期的神像,另一方面则是在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她是被与其情夫森穆特安葬在一起。


当然了,与上述观点完全相反的例子也有,那就是按照埃及的传统,哈特谢普苏特按说应该被安葬在帝王谷。但事实上她却没有专属的陵墓,有说法更认为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是在后来才被发现和丢到帝王谷外的。


不过无论哈特谢普苏特与图特摩斯三世究竟相处如何吧,至少比较能确定的是,图特摩斯三世大约在哈特谢普苏特执政的晚期

被赋予了军队的指挥权。这段历史现在读起来,颇有些唐朝李隆基废掉太平公主的意味。


那么,哈特谢普苏特就又是基于何种理由选择了图特摩斯三世来作为军队统帅呢?难道她就不知道,这位渐渐成长起来的王子是对其统治权最为核心的挑战吗?


就此,笔者个人认为,法理上图特摩斯三世本就是王位当之无愧的顺位继承人。,这一点哈特谢普苏特怎么改都没法动摇,除非她能彻底废除掉十八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但其实她本人就属于王朝正统。


与此同时,哈特谢普苏特自己并未能诞下可以继承王权的子嗣

,而其称帝本就已经犯了埃及人的众怒,更何况说现在要谋杀前任法老的继承人呢?


然而不管怎么说吧,图特摩斯三世从此也算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此时他的处境应该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此时的埃及因为哈特谢普苏特执政期间的一系列政治和经贸活动而大大增强了其国力。但在北方,赫梯帝国与米坦尼帝国正日益崛起,虽然短期来看前者暂时还无法直接影响到埃及的局势。


然而老话毕竟也说过,卧榻之匣岂容他人酣睡,当两个强权相邻而又无法从根本上调和其利益,那么战争也不过是早晚的事罢了。


这里我们也顺带介绍一下米坦尼帝国的由来,米坦尼帝国主要由塞姆人和胡里安人组成。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塞姆人就已经进入了底格里斯河上游地区,在这个地区他们创造了古亚述文明

和同期两河流域南部的古巴比伦王国属于同一个时代。


这两个王国彼此敌对,双方激战多年。但在大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一个新的种族却打破了局这个局面。,那就是从亚美尼亚山区进入平原地带的胡里安人。


就像后来的蒙古西征一样,胡里安人与两河流域的文明大相径庭,但武功却十分不错。其一度打败古亚述人,向西穿越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北部进入叙利亚,甚至最终进入到了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前1500年,胡里安人在卡布尔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式的王朝,而这就是号称米坦尼的帝国。


立国之初的米坦尼干劲十足,他们不仅四处扩张,更一度支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结盟,以此来共同抵挡和尝试入侵埃及。


在这一阶段中,此时的埃及属于图特摩斯二世和哈特谢普苏特执政期间,但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图特摩斯二世英年早逝,而哈特谢普苏特则更倾向于外交和经贸手段,也正因为此,双方倒是并没有发生特别惊天动地的大战.


但对此,埃及的贵族们虽然表面上不说,私下里却都对哈特谢普苏特的对外政策大为不忿,哪怕女王事实上给埃及带来了切实的富庶与和平。


当然了,换个角度上讲,贵族们的不满也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就在图特摩斯三世刚刚即位,东北边的各国便在米坦尼的撮合下开始躁动起来。


公元前1479年,位于埃及北部叙利亚的小邦卡迭石宣布中断与埃及的不平等关系,转身就投靠了幼发拉底河东岸的米坦尼帝国。


要说卡迭石这个地方,经济算不上强,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


这个坐落于今天奥伦特河畔的小城,连接着西奈半岛到叙利亚的咽喉要道,若埃及人占据此处,则向北可以占领叙利亚全境,向南可以依托卡迭石,从容应对北方民族的南侵。


历史上发生在卡迭石的会战也可谓不计其数,但一般被人们所熟知的主要是,公元前127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帝国的第二次卡迭石战役。而这时已经是图特摩斯三世去世两百年后的故事了。


总之吧,卡迭石的战略意义对于双方来说都可谓至关重要。但图特摩斯三世刚刚继位国内女皇党虽然已尽数就擒,然而大位初定,人心思安,那图特摩斯三世又将如何来处置这一局面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此时的埃及应该说正处于国力的上升期,虽然哈特谢普苏特执政期间并不曾怎么打仗,但靠着富裕的经济,埃及军队还是开始进行了全面的革新。


这一时间按历史上算属于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此间的埃及军队相比中王国时期在装备上更为精良,大量青铜战斧和长矛全面替代了早期的石制武器,而埃及人也开始将步兵分成穿戴锁子甲的重装步兵与不着甲的轻装步兵。


在军事技术上,新王国期间埃及军队中杀伤力最强的武器首推弓箭,据考证,埃及最早的角弓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角弓有什么特点呢?相比起依靠树枝灌木制作的单体弓来说,角弓一般会利用动植物的筋犍骨头等复合而成。


如我国的《考工记》就曾记载,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也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这样造出来的弓箭不仅射程比单体弓更远,威力也更大,与此同时复合弓的意义还在于它使得军队的火力输出趋于统一。也就是说当指挥官下达齐射命令的时候,可以使得一整团的弓箭落到同一个位置,而如果是单体弓,则因为每个人制作的不同,导致弓箭手在齐射时往往很难保证其统一性。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上面讲的还不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埃及三角弓。事实上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三角弓的发明诞生于公元前1549年希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之后,正是这些西奈半岛的游牧民族让埃及人看到了战车和弓箭手的新式战争。


而老话说的,打不过就要设法加入,从此之后,埃及军队便开始努力学习对手的新知识。最终使得埃及也形成了以战车和弓箭手为组合的联合作战方式。


不过与同期其他地区,有点不一样的是,埃及的战车普遍采用了更为轻巧的材质。一般由两匹马甚至一匹马就可以拉动。


一方面它们并不能像赫梯人那样依靠冲撞来撕裂敌阵,但另外一方面却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机动能力,使得埃及战车可以在广阔战场上通过运动和射击来对敌进行远程打击。


与此同时,相比起前朝来说,此时的埃及军队已逐渐完善了在中王国期间出现的职业军体系,军队主力不再由临时征募的农夫或奴隶担任,而更多依赖于各地的脱产军人。这些人平常归埃及派驻当地的总督或新兵征募官进行登记和管理,在战时各地向法老指定的位置派出对应数额的兵员,战后则解散回乡。回乡后,一般这些退伍老兵也会由法老授予其土地、奴隶和牲畜等等,尽管他们仍有义务向帝国缴税,但毕竟待遇上还是要远比农夫优厚的多,如此一来,老兵们也乐得让其子嗣继续进入帝国军队为法老服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特谢普苏特朝的韬光养晦,也为帝国养活这一大批职业军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至于编制上,埃及军中最低一级的为五十人队,一般设队长一名,也叫“五十人长”,在这一层级可由普通平民根据军功直接选拔。


五十人队向上,则为百人队,但和罗马军团的百人队不同,古埃及军队的百人队通常约有250-300人,在兵力结构上略大。其指挥官一般也称“百人长”。


这方面也有资料说,埃及军队其实有自己的“连一级作战单位”

其向上指挥约200人的则属于高阶军官。不过老实说,对此我个人是比较怀疑的。。因为虽然人类的军队编制在很早以前就普遍精细到十人队。但客观上因为地理环境和作战习惯的不同。其行政编制和战斗编制在理论上是要分开进行的。而且埃及的地理条件并不像意大利半岛那样破碎,为此编制百人队的意义实在有待商榷。


抛开这些不论的话,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埃及军队的常设编制为“军团”,每个军团由10-20个百人队组成,总人数在5000人左右,理论上一般包含有若干战车、步兵和弓箭手相互配合。通常,这些军团也都按埃及人所信封的神明来进行命名。如最为著名的阿蒙军团就一直属于埃及军队中的王牌部队,其军团长,主要是由埃及朝野中的王公贵族所担任。但据说平民子弟如果足够努力的话,也可以通过军功来获得晋升,只不过真相究竟如何,目前已不可考。


表面上看新王国期间的埃及军团与我国西周时的师颇为相似,但实际上埃及军团的编成应该更为纯粹。毕竟埃及地广人稀,全国有近95%的土地为沙漠,整个地形也多是海拔在100-700米左右的低矮高原。


也就是说,军团作为埃及人的常设编制代表了它的最大战役执行单位但实际上因为地形原因,埃及军团在战斗中更多会倾向于以兵种来编组。这和同期中国西周时代在每辆战车背后跟上几百名步兵有所区别。


那上面埃及军队的这些革新与图特摩斯三世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客观的说,目前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到其中的具体联系。但应该说图三世在继承法老王位时他所接手的是一支可能经验较差,但论实力却绝对算不上弱的军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卡迭石一经发难,图特摩斯三世便在当年亲率2万人御驾亲征。其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图三想通过这次亲征来震慑周围一切敢于轻视他和埃及的敌人。


好巧不巧的是,图特摩斯三世的正一举措大大出乎了卡迭石和米坦尼的意料。因为他们无力如何也想不通,这个新继位的年轻人是基于何种想法敢主动挑战伟大的卡米联盟。


但想不通归想不通,埃及进攻的危机迫在眉睫,经过紧急动员,总算卡米联盟也很快组建起一支约1.5万人的联军。彼时这支部队依托于美吉多城,牢牢扼守住了南方通往叙利亚的三条主要道。


其中北侧大道经叶赫木城折向阿鲁纳,然后转向北部到达美吉多,而南侧则由塔纳阿卡抵达美吉多。这两条道路距离较远,但地形相对开阔,一般讲更利于部队的快速进军,为此联军也将主要的兵力放在了这两路。


而剩余的一条则为阿鲁纳通道,虽然从地图上看直线距离最近,但其实际地形却十分狭窄。对于当时还主要依靠战车作为冲击力量的双方来说,都可谓是天险之地。


公元前1479年5月,深知兵贵神速的图特摩斯三世率军从尼罗河三角洲出发。仅用9天时间便到达了260公里外的加萨地区。


在这里很可能由于前期间谍的努力,图特摩斯三世获得了联军方面的部署信息。为此在军事会议上,图特摩斯三世力排众议

他决心不等联军做出反应,首先由他亲率军中最为精锐的弓箭手乘坐战车先行由中央通道出击。而剩余的重装步兵部队则仍按原路线由南北两线逼近。

据说当图特摩斯三世说出他的意图时,手下的将领们纷纷表示难以置信。毕竟中央的阿鲁纳通道地势过于狭窄,不仅容易堵塞战车,而且埃及军队的弓箭手大多是非着甲的单位,只需少量敌军伏击就可以给大军造成严重伤害。


而且即便图特摩斯三世顺利通过阿鲁纳。不善正面碰撞的埃及战车部队也很难应对其后以逸待劳的米坦联军。


相比起手下们的犹豫不决,图特摩斯三世却显得不动如山。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这一冒险背后所隐含的巨大胜机。


诚固然埃及战车不擅阵战,但话说回来这不正是埃及军队自创立以来的优势所在?为此只有大胆的出其不意才能在关键地段对敌实施突击。


考虑到此,图特摩斯三世不再犹豫。公元前1479年5月13日,由图三世率领的先锋部队由耶赫姆率先出击。


此后他的行动之迅速。以至于在联军两翼尚未反应之前,图特摩斯三世就带着部队通过了阿鲁纳,前后用时不到12小时而这期间仅有为数不多的米坦联军对埃及人实施了阻挠。怎么样,看到这是不是有种1940年德国坦克从阿登森林突破的感觉?


公元前1479年5月14日,中路突破后的图特摩斯三世兵临美吉多城下。此时联军的两翼则因为匆忙回防而乱做一团,但图特摩斯三世也很清楚自己手头的力量尚不足以发起决战,为此他选择将军队布置在美吉多城附近的高地上。


在这里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随军的书记官记载了图特摩斯三世在决战前一晚的活动


“国王抵达了麦吉多的南方,奇那溪岸边,正是当天的第7小时。国王的帐篷给撑起来,下令全军“大家注意,准备武器,因为明晨要和那邪恶的敌人作战。在皇帐中休息。与官员和侍从进餐点。设警卫,对他们说:“小心!小心!注意!注意”在皇帐中醒来。有人报告:“四周安全,南方和北方的军队也一样。”


而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法老在阿鲁纳的行动可以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并且其为人十分谨慎,属于有算计的冒险。


翌日,也就是5月15日伴随着一天的休整后,埃及军队不再等待。


“国王在天明时动身。下令全军开拔。国王登上金色的战车,身披闪亮的铠甲,像强壮的荷鲁斯,战场的主宰,像底比斯的蒙图(Montu),他的父亲阿蒙增强他的臂膀。国王军队的南翼在奇那溪南方的山丘,北翼在麦吉多的西北,国王居中,阿蒙护卫他的身躯,[塞特(Seth)的]力量充满他的四肢。”


从这段书记官的描述中我们大约了解到埃及军队可能有两到三个军团,其中图三世和阿蒙军团坐镇中路,而蒙图和另一个不知名军团为两翼。


至于此时位于米吉多的联军虽然现在铭文记载上普遍说联军的兵力要远超过图三世。但一定程度上却又很难确定是否为后来官方的宣传文案。


只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头一天还在两条道外的联军主力,经过长途跋涉的劳累外加重新布阵,其战力还是要远弱于埃及军队的。


也故而当埃及军队发起冲锋之时,我们可以看到书记官作了如下记载


“於是国王率领他的部队攻击他们(敌人)。当他们看到国王攻向他们,他们就逃回麦吉多,神色仓皇,抛弃了他们的马匹和金银色的战车,以便翻墙逃入城中,因为城中的人已经把城门封闭,从城墙上放衣裳下来将他们拉上去。当那该死的卡叠石和这个城的敌人正在匆忙地给拉上城墙,逃入城内的时候,如果国王的军队不贪心抢夺敌人的财物,他们应该在此时就已经攻下麦吉多了。因为国王的威武穿透了他们的肢体,当他的王冠向敌人冲去时,他们的手臂就失去了力量。”



眼看着只要再加把劲就能把联军一锅端了,但可惜关键时刻埃及军队却因为纪律松懈而错失了在米吉多全歼敌军的良机。可以想见,此刻的图特摩斯三世见状怕也是苦笑不已。


不得已。最后埃及军队不得不对米吉多展开了近1年的围攻。最终在1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478年。美吉多被图特摩斯三世攻占。而这也宣告了埃及赢得了此战的全面胜利。


据史料记载。在该役中埃及斩杀敌军贵族数百名,而歼敌更是高达1万人以上。并且埃及人缴获了米坦联盟近2000多匹战马和数百辆战车。无力从哪个方面讲,都称得上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此战的尾声里图特摩斯三世破天荒的没有将这场战争中的俘虏尽数杀掉,反而是有意识的带回埃及,一方面是将其作为人质牵制敌国的行动。另外一方面则通过传授埃及的文化来影响这些人对埃及的印象。这一举动不得不说,颇有些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天下大同的味道。


而米吉多之战后,图特摩斯三世仍旧率领埃及人南征北战,其一生战史中有记载的远征就高达16次,而且几乎从无败绩,可以说埃及第18王朝的武功在他这一代达到了顶峰。


现今天回溯之段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的缺失。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确切了解到。图特摩斯三世的每一场战役,以及他本人对于埃及新王朝期间的军事制度所做出的具体贡献。


但毫无疑问的,他仍是古代世界里十分出色的军事家,并且正是在他执政期间,埃及组建了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舰队,这些舰队不仅使得埃及军队有能力进行敌后作战的能力,更为埃及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特摩斯三世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他70岁时在那年,图尼坡和卡迭什地区又一次爆发了反对埃及人的叛乱。但高龄的图三世依旧不枉他战神的威名,仅仅数月战斗便将叛乱平息。


公元前1425,图特摩斯三世逝世据说在今天的伦敦和纽约仍旧矗立着两座纪念图三世的希里波里斯方尖塔。

举报/反馈

芝兰学社official

2万获赞 7911粉丝
成立于2017年的历史爱好者社团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