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是个人名气很大,那么他的书法也会相应地受到关注;成为“名人书法”,但是有一个人却偏偏不同,他是因为个人的名气太盛,书法反倒没什么人关注,其实他的书法水平是相当高的。
这个人就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创作的哲学理论被称为“阳明心学”。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王阳明就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了追求朱熹所说的真理,王阳明采用“格物致知”的方式,在院子中看了七天七夜竹子,不仅没有任何收获,自己还病倒了。自此以后,王阳明便在内心推翻了朱熹的理论。
王阳明思想的真正顿悟是在贵州。当时的他因为触怒宦官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贵州在那时还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在途中还险些被谋杀,最终在贵州完成了思想上的绝境逢生。
他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系列思想理论,认为圣人之道应该是来自于个人本心,贯穿于客观事物中。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王阳明一步成圣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成圣”的这段历史还有一件草书作为见证,此作就是他的《何陋轩记》。何陋轩是王阳明在当地乡亲的帮助下盖的一间木屋。
这个名字在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它取自《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表明了王阳明自比孔子的自我定位。
面对书法,王阳明也贯彻了这一套理论,认为学书法应该“凝心静虑,拟形于心”,心中有字形然后自然化于笔端,才能写出自然灵动,布局格套的书法。这件草书《何陋轩记》便是如此。
此作行笔如疾风骤雨,点画运转如凤翥龙蟠,任意出之,字形纵逸跌宕,潇洒自由但是却能不违法度,呈现出豪迈脱俗的姿态与韵致。
明代大才子徐渭在《文长集》当中评价这件作品:“翩翩然凤翥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
我们常认为书法是技艺,是艺术,其实它最深层的理论本质是哲学。我们学书法的过程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修心的过程,寻求真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求形似,寻求运笔点画的规律终为“下道”,像王阳明这样“拟形于心”,“托于物外”才是上道。
我们学习这件《何陋轩记》寻求的不仅仅是纵逸潇洒的形质,而是“拟形于心”,笔随心动,墨从心出的作书真理。
我们将这件《何陋轩记》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