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根村村民使用机器翻地。本报记者 彭训文摄
养殖户在养殖小区栓牛。本报记者 王 亮摄
养殖小区里的羊群。本报记者 彭训文摄
村民在广场打篮球。本报记者 王 亮摄
整治后的北山根村干净整洁。本报记者 王 亮摄
北山根村整治时的情景。(北山根村委会供图)
野生鸟类在流经虎什哈镇的潮河上休憩。(北山根村委会供图)
“多年没见的苍鹭上我们这儿安家了”
燕山深处,天气渐暖,春意更浓。
来接我们的是滦平县政协办驻北山根村第一书记陈焕秋。从镇上到村里,是崭新平整的柏油路,车程就十来分钟。
忽然,陈焕秋指着车外河边一人说:“嘿!这老郭又来看鸟了。”
老郭全名郭瑞民,是北山根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见到我们下车,他放下手里的望远镜,低声招呼:“看到没,那大鸟,白色的那个。”
顺着郭瑞民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只白色的鸟,站在河流浅水处觅食。“这是苍鹭,我们叫捞鱼鹳,珍贵着呢!”
一行人决定步行,郭瑞民领着我们溯流而上,逐渐打开了话匣子:“苍鹭是这几年才来的,小时候这儿都没有。现在水质好了,水里鱼多了,它才上我们这儿安家来了。每年开春来、秋里走,多的时候一次能见着十多只。除了苍鹭,我还见过黑天鹅、鸳鸯、赤麻鸭。嘿!瞅着心里真舒服。”
“老郭爱鸟。前两年还会专程去隔壁县看鸟呢。”陈焕秋说。
“这两年不咋去了,鸟都上咱家门口来了嘛。”郭瑞民说。
河两侧修建了整齐坚固的堤坝,坝边是刚翻土的庄稼地。陈焕秋介绍:“这条河叫金台子河,是潮河支流。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两大入库河流之一,生态价值极为重要。这些年,在北京、河北两地政府推动下,潮河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这堤坝就是北京出资兴建的,去年刚修完就发大水,多亏了这坝,不然庄稼就遭殃了。”
“现在这河套真不赖。”郭瑞民接过话茬,“天气再暖和点,晚上村民都来河边散步。夏天风景最好,河水涨起来,两边都是花儿,那叫一个漂亮。”
五六年前,金台子河可不是这番景象。
“那时候河边修了不少厕所,村民还往河里倒垃圾,别提多埋汰了。”郭瑞民抬手指向河边山上,满目郁郁葱葱,都是松柏,“这山以前光秃秃的,跟剃了头似的。过去村里人穷嘛,做饭、取暖都上山去砍柴禾。”
“前些年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做饭改用电和煤气,取暖用上了空气能,山上柴禾没人要了,去一趟还嫌累呢!”陈焕秋说,这几年,北山根村生态环境变好,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从美丽乡村建设到生态修复,从植树造林到河套整治,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那真是这样。老百姓现在觉悟可高了,就拿这鸟来说,村民要是发现受伤的珍稀鸟类,都会第一时间拨打林业局的电话。”郭瑞民补充道。
边聊边走,一行人很快来到村口,一家三排大瓦房的农家院格外显眼。
“这是我们村一对年轻夫妻开的。生意挺不错,十里八乡的都爱上这儿来。”郭瑞民说,“为啥?环境好啊,菜价也不贵。后面是山,前面是河,从河里钓上的鱼,片刻就能上桌,新鲜!要是能多开几家,成规模就更好了。”
“我们现在有好几个想法,最想做的是把乡村旅游搞起来。前两天,已经有投资人来我们这儿看了。他们爬上后山一瞅,都夸‘这儿生态真不赖’。马上杏花就开得漫山遍野,他们还要过来,我觉着这事有谱。”郭瑞民说。
“有的村民外出打工回来都找不到家门,直夸村里整得太漂亮,‘赶上城里了’”
驻村期间,我们在村民金凤侠家居住。与共和国同龄的她,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里记录了这些年北山根村的巨大变化:
“家家户户的房屋贴上保温层,都是新式的门楼和红砖垒成的院墙,用白漆粉刷一新,户户新建了厕所。街道铺上柏油,太阳能路灯晚上照得跟白昼一样……整个村庄到处是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好景象。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以前可不行。”金凤侠回忆说,以前很多房屋破烂不堪,院墙都是东倒西歪的。每到下雨天,街道坑坑洼洼、泥泞难行。街道两旁、房前屋后都是一堆堆、一垛垛柴草、碎石、垃圾,真是又脏又乱……
改变从2017年开始。北山根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这是好事,但也有难题,比如拆除违建,愁得我好几宿没睡好觉”。郭瑞民后来想了一招: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20多人到已经改造完成的村庄参观,“大家一瞅,都羡慕,我说咱们村要跟这一样漂亮”。
当天下午回来,郭瑞民和党员带头,率先拆除了自家车库、牛圈、厕所等违建,村民纷纷响应。仅用7天,村里违建便拆除完毕。
为减少改造工作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村委会积极争取县里政策支持,拿出村集体用地,建设养殖小区,养殖户赶着牛羊免费入驻;有的村民舍不得柴禾,村委会就找车找人找地,帮忙集中堆放……“只有以心换心,取得村民理解,才能把好事办好。”郭瑞民说。
自来水管道更换后,不仅水流更大,还推动了另一件难事的解决——厕所。“厕所改到了屋里,旱厕变水冲,可方便了。”村民方金龙说,以前各家厕所在院外,多数还是旱厕,夏天味重、冬天挨冻。他指了指院外的圆形水泥盖,“这下面是防渗储粪池,定期有车来把粪抽走”。
北方春日,早晚时天气仍有寒意,村民王国兰家的暖气片却十分热乎,龙骨、兰花等绿植生机盎然。她拉我们进入厨房,介绍一个名叫空气源热泵的电器,并通过墙上按钮调节暖气片水温:“就靠这空气能,用电取暖,暖和着呢。”
郭瑞民介绍,空气能是政府在推进“煤改电”时,免费给村民安装的。“比烧煤还便宜呢。”王国兰接过话茬,算起了账:以前烧洁净煤,每年要花4000—5000元,现在电费就3000多元,并且有补贴;有的家还在房顶安装了光伏板,每年有1000多元收益,更省钱了。
如今的北山根村,各街道院墙笔直、家中温暖、道路铺油、胡同铺砖、广场宽敞、厕所冲水、垃圾入桶……“刚完成改造时,有的村民外出打工回来,都找不到家门,直夸村里整得太漂亮,‘赶上城里了’。”郭瑞民说。
“以前想忙,没本钱,现在受点累,钱才来咧”
地刚翻完、还没下种,养殖户徐民又在养殖小区的牛棚忙开了:先将牛从棚里牵出、拴好,然后用独轮车推出牛粪,上地里晒。
徐民爱养牛。前些年,依靠政府补贴,村里出土地,他盖牛房、买了牛。“起初就四五头,后来牛犊越下越多,边养边卖,最贵的一头卖了1万多元。”靠这营生,家里前些年摘了贫困帽,不仅修房、买车,还供两姑娘上了大学。
有时徐民也觉着累。除了拉粪、喂料、卖牛,家里还有五六亩地,散粪、挑地、下种、浇水,都是活儿。他说:“以前想忙,没本钱,现在受点累,钱才来咧。”
见到和我们一同前来的陈焕秋,徐民径直伸出了手:“起初买牛缺钱,多亏您及时宣传政府的好政策啊。”他掰着手指算起账:2015年刚起步时,政府给养殖户发放了5000元的产业到户补贴;养牛业发展起来后,政府又给养殖户提供小额贷款,用来扩大规模,一户最多可以借5万元,每期3年,政府贴息,“这些都是政府真金白银地支持咱们”。
在北山根村,像徐民这样依靠养殖实现脱贫的还有很多。这个人口304户的满族村庄,肉牛、肉羊、生猪养殖户21户,肉牛、肉羊、生猪养殖规模分别达150头、400只和600头。
郭瑞民说,以前各家牛羊都是散养,问题很多。集中到养殖小区圈养后,牛羊粪散到地里,再用旋耕机一旋,地就肥了。“种了玉米,秋里卖了买点饲料,再掺点用机器打成捆的玉米秆,够牛吃几个月,这就是生态循环嘛。”
颇具循环思维,是北山根村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当地种植结构以玉米、红薯为主。村西头的顺鹏小店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产生的猪粪经过堆肥处理后,成为村民常用的农家肥之一;十余名村民在厂务工,每月能拿五六千元工资。秋收之后,村东头的新华民酿造厂按市场价收购玉米,并以玉米、高粱为原料酿酒,酒糟能喂牛;村民在此烧酒、灌装、干后勤,工资按月结,一天能拿150元。“家门口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可比外头打工强。”村民张卫国说。
依靠养殖业、种植业,村民在家及外出务工,目前北山根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下一步,北山根村的产业振兴怎么干?当了30多年村干部,养过鸡、搞过运输的郭瑞民有自己的想法:“我打算引进鲜食玉米生加工等适合村里发展的企业、项目,村民增收比较稳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陈焕秋已经驻村7年。他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打造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多元化培育农村经营主体。
“加强县乡一级农技队伍建设,强化农民科技培训也很重要,我们要培养一支懂农事、懂技术的新农人队伍。”陈焕秋说,“越来越多新农人带好头,一定能带动村民合作经营、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