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一种神药横空出世。

让人震惊的是,它竟能和原子弹和雷达齐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发明。

有人叫它神药,它挽救了无数美国盟军伤兵的生命;也有人叫它长寿药,上世纪的人能活到70多岁。

这神药就是青霉素,也叫盘尼西林。


青霉素的制造,是一门生意

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现在随处可见。

它增强了人类抗细菌感染能力,还是抗生素家族诞生的鼻祖。


它在1940年被发现,在1943年被批量生产,在1944年应用于二战期间的伤兵。

也就是说,在民间还没被广泛应用的时候,青霉素在1950年代是军用物品,非常珍稀可贵。

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青霉素药品的需求十分强烈和紧急,美国用前所未有力量发展医药工业。青霉素的批量生产,也成为了美国二战时期的一门巨大生意,价格昂贵。它们不断生产,以此卖给盟军,赚取大量资金。


青霉素当时有多贵呢?

1943年的时候,买一支针剂类型的青霉素,要200美金,大约是1600元人民币,即便被批量生产,在1944年价格被炒到1克830美金,也就是6400元人民币,足足是黄金价格的670倍。

当青霉素被批量生产应用后,加上工艺上的发展,让青霉素的高昂贵价格走下坡路,1944年后期,1支针剂只需要1美元,而三年后,连制造成本都降到了55美分。

这天价西药的风,也吹到我国当时的大大小小的药店。


新中国成立那段时间,我国和苏联走得比较近,对于欧美基本处于互不搭理的状态。加上国内制药技术水平有限,别说青霉素能治病,普通市民就连青霉素三个字都没听过。

在确实有出售青霉素的地方,1支青霉素大概4大洋,也就是1500元左右。


安徽合肥市的肥西县,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期间,中药店琳琅满目,多达100多家。当时规模最大的西药店,叫三河镇华英大药房,主要卖的就是抗菌素类的进口药物。其中1支青霉素的售价,大概是一斗米,也就是10公斤左右,普通人家根本用不上。


物以稀为贵,哪个年代和国家都适用。

只是在经过20年之后,在国外风光了不少日子,在国内天价出售的青霉素,却逆转了这门高昂的生意。

一切还是得先从青霉素的发现说起。


青霉素的发现,是一种偶然

青霉素的发现,非常偶然,也非常必然。

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是发现青霉素的第一人。

1928年的某个夏天,弗莱明正在进行消灭导致伤口化脓的葡萄球菌的培养皿实验。

在不断整理培养皿的过程中,弗莱明突然发现其中一个培养皿和以往有点不一样。因为盖子没盖好,培养皿出现一种叫霉菌孢子的微生物。看起来,像一团毛茸茸的青团霉菌。


弗莱明很好奇,于是没有第一时间清理这个发霉了的培养皿,而是仔细观察。随后,他发现在那团青色霉菌的周围,那该死的葡萄球菌不见了,消失了,但青色霉菌却长得一簇簇的。

难道那团青色霉菌杀死了葡萄球菌?

弗莱明马上意识到,他的猜测是对的,那团青色霉菌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

于是,从此叫它为为盘尼西林。


一年后,弗莱明在《实验病理学杂志》发表了青霉素论文。

但就从医学角度来讲,发现青霉素并不能有多大的用处,它必须提纯出来被应用。

由于技术受限,提纯大量青霉素难度极大。弗莱明提纯出来的青霉素要么含量太低,要么无法储存和生产,没有人再认真对待这无法保存的东西。当时的弗莱明还是很有毅力的,没有资金支持,那就自费吧。

遗憾的是,这事儿坚持了4年后弗莱明放弃了,那偶然被发现的青霉素被存放在实验里8年。


一场必然的奇迹,伴随着二战诞生而诞生了。

二战期间,伤兵无数,十分需要一款能治疗伤员传染病的杀菌药物。牛津大学的弗洛里和钱恩,正在为此焦头烂额,在查到了弗莱明在1929年的关于青霉素的论文后,马上决定提纯。


1939年,两人决定采用新化学方式提纯青霉素。一年后,青霉素动物实验成功,牛津大学马上建立了一个小型工厂小批量生产青霉素。

青霉素诞生了,随后被带到了反法西斯盟国的美国。弗洛里和钱恩,在某个农业部研究实验室,进行青霉素深发酵罐的咨询,并开始了发酵新技术合作。历经4个月,已经能通过技术把控青霉素发酵酸度,也就是能最大程度降低衰退能力。

而此时,战事形势逼近,为了更加快速扩大青霉素生产,他们加快了临床实验应用。


1942年3月,青霉素被足量生产,一名美国孕妇流产,因为被链球菌感染,连续4周发热,体温高达41度。切除子宫的手术,并没有赶走细菌,反而越加繁殖。

某一个下午,医生给她注射了青霉素,第二天,这名美国孕妇体温恢复了正常,并发现细菌已经被杀死。她慢慢好起来了。


在后来的日子,见证了青霉素奇迹的美国政府,呼吁了更多制药公司加入这条生产线,并为二战反攻尽全力。

此刻的青霉素已被列为美国最高的军事机密。

而在农业部研究实验室里,科学家依然在寻找让青霉菌株发酵发酵率更高的方式。1944年,美国的查尔斯辉瑞公司的发酵技术纯熟,1个月产出10000亿U青霉素,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霉素生产厂家。


青霉素白菜价,是一次逆袭

相比美国,我国没有成熟技术条件,但对青霉素的生产却赶超了美国,占曾据了全球90%市场。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国人是十分需要青霉素的。

感染不是一件小事,很容易因为小小伤口就形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如果有个人掉入河里,受感染得了肺结核,这个病在当时无药可救。


青霉素的应用是一个出路。

但当时美国人把青霉素生产技术当作机密进行封锁,能获得关于青霉素的资料十分有限,当时只能靠着看过的片段资料和信息,进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菌株的发现,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

对于青霉素菌株的发现,我国科研人员可不像弗洛明在实验室里发现的那样高大上。他们到处摸摸,从摸废旧的铁块、垃圾堆到摸穿过的衣服鞋子,时时刻刻都在和青霉素捉迷藏。

终于,1944年我国科研人员第一个青霉素试验品诞生,随着而来是量产问题。


当时,先不说是否能建立青霉素工厂,核心技术也没有,更为致命的是连真正适合研制青霉素的人才都没有。国民政府成为过去后,新中国才开始接手了烂摊子,并把华东人民制药公司列为青霉素研制生产重点公司。

好了,厂子建立起来了,人呢?

或许还真的是上天有眼,给咱国人送人才来了。

这个人就是曾在美国青霉素大师彼特森门下,留过学的张为申。1951年,受到祖国的感召,毫不犹疑地回国致力于青霉素的研制。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进行青霉素生产需要玉米浆液原料和乳糖,但却遭到美国封锁,也如二战期间的伤兵,我国战场士兵很多因为伤口感染去世,原料的解决迫在眉睫。

张为申教授找到了我国棉籽饼作为玉米浆液的代替品,并改善了工艺技术,一方面获取了高数量青霉素,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青霉素工业的水平,可以说能和当时发达国家相媲美。再接再厉的是,乳糖的替代品也找到了价格低廉的白玉米粉。


原料有了,量产青霉素还差哪一步呢?

那就是如何搭建一个体系完整的青霉素产业链条,当时我们和苏联老大哥走得近,理所当然地,寻求了苏联的帮助。他们帮我们建立了华北制药厂,是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工程项目。新中国对该项目非常重视,届时全国的人才和专家都被派遣到华北制药厂工作。

问题一个个出现,也一个个被解决。


靠着苏联老大哥,我们也学习了他们对于青霉素工业的技术,并引进他们培育的菌种。可惜的是,菌种效果不稳定也不理想,加上苏联老大哥提供的技术支持搭了个简要的架子,最后的核心技术依然得靠我们自己。

1958年,在遭受质疑的境遇下,我们终于在日日夜夜的研讨下,培育出了XP-58-01。

这是我国的第一株青霉素菌株。


至于青霉素是如何快速占领市场的?

一句话就能概括,菌种和原料自产,我国人力成本低廉,全球需求量大,出口大门就这样敞着门打开了,并受到全球医药市场的认可。


中国变成了青霉素第一出口大国。

2000年代开始,普通人家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青霉素。

一开始贵比黄金的青霉素,终于如白菜一样廉价。不幸运的是,价格的低廉也带来了国内青霉素市场的恶意竞争。为了赚吆喝,甚至做起了赔本生意。

更加让人痛心的是,曾经辉煌的华北制药竟然也沉迷旧日成就,不思进取。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这期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更精彩!

举报/反馈

小记说奇闻

15.5万获赞 9035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