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的问答集和书信集,一是采用弟子提问,老师回答的方式,记录下修习心学时,弟子们遇到的问题以及王阳明给予的答案。二是王阳明与他人的书信。
这本书对于全面理解王阳明心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1)心即理。
理学宗师朱熹主张向心外求理,要在心外下功夫;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是坐着想出来的,强调要在事上磨。
心是指人的本心、本性;理是指道理、道德。心即理,就是在说“人的本心就是天理。”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2)知行合一。
关于知和行的解释,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知是知识,求知;行指的是人对于现有知识的实践。也就是先知后行,行重于知,知行互发。
而阳明心学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良知,偏重主观意识形态;行指的是人包括心理活动的一切行为。知和行不可分割,是同一个功夫。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是至、极、尽的意思,就是说将良知推行出去,用到做事中去。“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中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指的是人的天良、是非观,不是良好的知识。
“良知”来自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
知行合一是实学的外显,而致良知是心学的外显,实学与心学,紧密联系。
清代名臣曾国藩用尽一生都在践行王阳明的心学。他初入官场,无人指导,四处碰壁。
直到他了解到王阳明也没有为官经验,却能治理好一个县,得到朝廷和百姓的认可,他又认真读了《传习录》,深入理解心学的真谛,让他豁然开朗。
受到王阳明心学的指引,他经世致用,终成为后世传颂的“内圣外王”之人。
《传习录》传播到日本,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学习后,深受两句话的影响。一是此心不动,随心而动;二是良知没处,万法难度。
早年,他成功创建日本京瓷、KDDI公司,晚年还受日本政府委托,拯救日航公司起死回生。
他提出“积善行,思利他”,信奉天理良知、敬天爱人,实践“心不唤物,物则不至”,倡导“私信了无,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正是他身体力行阳明心学取得的成就。
写在最后,王阳明心学的迷人之处,大概就在于,在那条追求成为圣人的艰苦之路上,有一个人跳出来告诉大家:“你已经很好了”,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众人终于可以卸下束缚在身上的桎梏,自由自在的成为真实的自己,过好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