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赤峰市林西县结合本地实际,推行1+1”庭院经济模式,合理布局产业,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增强了脱贫地区农民的内生动力,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获益。
庭院养殖大鹅
迎着徐徐春风,笔者来到林西县林西镇黄河子村李玉敏家,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菜园的大棚里,一排排豆角苗整齐排列,嫩绿的秧苗个个伸长了“脖子”,长势喜人,金黄色的花朵竞相开放,圣女果藤一片翠绿,一串串挂满枝头的果实逐渐由绿变红,映红了整个春天。
“我们家现在种了四个棚,每个棚七分地左右,一年能种两茬,这是四月份,九月份种下一茬,每年给我带来的收益可不小,我们施的全都是农家肥,蔬菜长得好,成熟后自己吃不完,送一些给邻居、亲戚、朋友,还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年下来收入超万元,不仅实现了吃菜的自给自足,也补贴了家庭日常开支。”谈及自家庭院带来的好收益,李玉敏乐得合不拢嘴。
庭院大棚硕果累累
林西县将全县划分为中、南、北、东四个区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庭院经济发展格局。把中部靠近林西县城的乡镇,规划为“城郊型庭院经济”,主要发展奶牛、大鹅、笨鸡、瓜菜、果品和小型的第三产业;把饲草资源丰富的北部乡镇规划为“农牧结合型庭院经济”,主要发展牛、羊、猪等饲养业;把平均坡度25度以上的南部山丘地区,规划为“山丘型庭院经济”,主要发展野果种植,以及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等经济林产业;把东部查干沐沦河两岸的平原区,规划为“平原型庭院经济”,发展猪、鹅、鸭、瓜、菜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这样规划布局,各有侧重,较好地发挥了当地农户庭院的优势,起到了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
脱贫户喜领奖补资金
林西县还注意从“小”抓起,抓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六小”项目,即小种植、小养殖、小买卖、小手工、小电商、小作坊,积少成多,不贪大求洋;不搞单一经营,向农工商一体化迈进,走三产融合之路;不搞单一模式,因户施策,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获益。
林西镇黄河子村村民赵连义、张秀兰老两口年过六旬,以前仅靠赵连义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2018年,得知镇上推广庭院经济后,老两口一商量,就在自家院子里饲养土鸡,由于鸡都是散养,不喂饲料,蔬菜施的是农家肥,保证了品质,总是供不应求。
“家里去年养了50只土鸡,每只鸡下了蛋能收益100块钱,就这一项就能增加5000多块钱的收入,再种点蔬菜水果啥的,一年也能赚个万八的,比打零工挣的还多。”赵连义高兴地说道。
在发展庭院经济的过程中,林西县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根据政府奖补资金进行1:1配比方式发展“庭院经济”,即政府奖补每人1000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子女以“孝扶共助”的方式再给每人配建1000元。通过政府和子女的力量共同支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既使得经济效益和经济收入有明显的提升,也使得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
“我家养殖了6头牛,每头牛每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我们同村的老乡这几年在自家的院子养殖大鹅,每年都有100只以上,每只鹅一般都卖到150元左右,而且没到过年就卖完了,我们这些人搞的小养殖最初都是靠政府给补贴的1000块钱干起来的,加上儿女给补点,这不我们也有自己的产业了。”大营子乡幸福村村民韩喜平表示。
据悉,2022年林西县从事庭院经济开发的脱贫人口有8767人、监测对象456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7.5%,特别是近年返乡的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劳动力,庭院成为他们的“用武”之地。全县年增收1014万元,户均增收2100元,增收达3000元以上的有3383户、5000元以上的2443户、7000元以上的1322户、万元以上的794户,占农业收入的24%。同时,林西县通过发展庭院经济,盘活开发农村闲置土地3600多亩,有效利用农村闲散资金420万元,减少了农民消费支出,增加了生产投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全县供应城乡市场的6至7万头生猪,95%来自农家庭院;供应城乡市场的8至10万只羊,80%来自农家庭院;供应城乡市场的2至3万头肉牛,50%来自农家庭院。(赵妍、杨晓娟、崔玖明)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
举报/反馈

金台资讯

605万获赞 87.4万粉丝
精选资讯,时事热点、健康养生、娱乐八卦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