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沙河桥胡杨杨


河间的乡镇设置中,1957年时曾有30个乡,后来改为28个乡镇,上世纪90年代撤乡并镇时合并为20个乡镇,大多数乡镇是以村得名,驻地在同名村。这其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置镇,以桥梁得名,却没有相应的同名驻地村,这个镇就是沙河桥,镇政府驻地姜刘村。

沙河桥,顾名思义,以沙河为名。但“沙河”是民间俗称,正规的河流名称是子牙河。在海河水系中,子牙河是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干流起自献县城西北陈庄的滹沱河、滏阳河汇流处,向东北流经河间、大城、静海县,至天津市西河闸枢纽,经海河入海,全长143公里,河间境内全长26.5公里。

对于河间古郡而言,子牙河的另一古老意义在于,根据历史地理资料,在周定王五年(前602年)以前,今天的子牙河大体为古黄河、滹沱河下游流经的河道。在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之后,古河道变迁频繁,滏阳河、滹沱河逐渐成为子牙河上游的源头河流。由此,可见子牙河历史之悠久。

说不完的水灾往事

沙河桥的水,当然给百姓带来了些许益处。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河间知县吴山凤曾寻访南方工匠,在子牙河两岸建造出传统提水工具——“桔槔”,以供百姓灌溉。然而,洪水的频频造访,也使两岸百姓长期苦不堪言。历史上,子牙河流域曾多次出现罕见的暴雨和洪水。根据清光绪年间的一组水灾资料,河间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期间有25年有水灾记载,大部分水灾涉及滹沱河、子牙河一线。如光绪八年(1882年)子牙河决堤,“河间被水”;光绪十五年(1889年),山水下注,秋雨连绵,子牙河漫溢出槽,河间、献县等四十个州县遭水淹,第二年五月底又“昼夜大雨,平地水深二丈”,以河间、献县灾情最重。

到了民国年间,水灾仍然不断。1917年8月13日,子牙河沙河桥段冲决大堤一百余丈,河间被淹400多个村;1924年,河间沙河桥决堤300余米,河间、大城等县被淹;1937年8月27日,万福麟率国民党五十三军过河间南撤,为阻挡日军追赶,于南八里铺挖决古洋河堤,于献县西高坦村挖决子牙河堤,河间被淹村数百,恰赶上夏秋之交,大雨四十昼夜不停,“河间一片汪洋”;1939年7月,侵华日军为报复“齐会战斗”惨败,趁河涨之际,挖决子牙河、古洋河堤多处,河间全境被淹;1942年8月,侵华日军在子牙河左岸沙河桥闫家村扒口,淹没大量土地。

建国后,尤以1963年8月特大洪涝灾害最为典型。8月9日,河间东部地区降雨达240毫米,沙河桥、位村等7个公社平地积水2尺多深。因上游滹沱河、滏阳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8月12日,子牙河沙河桥最高洪水位达14.8米,超过保证水位0.8米,有1.4公里堤段发生漫溢,全县3.5万名抗洪大军奋战一昼夜,筑起长4公里、高1米的堤上小埝,排除了康宁屯等11处险情。

14日凌晨2时许,子牙河献县西高坦等处决口,洪水以每小时10公里速度直涌河间境内,至17日下午三时,沙河桥、位村、景和等9个公社的179个村庄一片汪洋,平地洪水最深达4米。至19日,子牙河洪水才开始回落。1963年特大洪水后,子牙新河的开挖,才大大减轻了上游来水对子牙河的冲击,再加之上游水库的兴建,使流域内洪涝灾害得以极大缓解。古镇码头的沙河桥镇,终于摆脱了常年面临洪水威胁的日子。自古即是水运码头子牙河跨沙河桥之地,自古为河间东西交通要道。古代建筑技术不发达,修桥筑路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是地方政府的一项沉重负担。检阅乾隆《河间县志》等资料,子牙河上之“沙河桥”,目前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建于明代,由县民闫道募资修建,桥址大概在今子牙河沙河桥北约300米原木桥处。但具体的修建时间、桥梁宽度等资料已经无从考证。

据《河间水利志》记载,建国时,子牙河跨沙河桥镇处原有一座木桥,长约百米、宽约4米,1954年特大洪水时,为行洪畅通,将木桥烧毁,当年冬天又重建该桥。1967年,在原桥南约300米处,这才兴建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可以说,沙河桥的变迁,就是一部子牙河洪水治理的历史见证。

沙河桥作为商旅重镇的兴起,与子牙河的航运繁荣高度相关。乾隆《河间县志》记载子牙河“自元明以来,水势汹涌,舟楫甚便”。早在金元时期,沧州长芦盐场的食盐行销各地,一个重要的外运通道,就是通过南运河、子牙河等航道,外销至山西、天津等地。相应地,子牙河在河间境内的沙河桥,则成为重要的货运集散港口。据《河间水利志》记载,民国初期,直隶内河航运局曾在沙河桥设立子牙河航运段,从沙河桥到天津有定期客、货船班通航。

1940年,侵华日军曾在沙河桥镇设立重要据点,并设小火轮航运,便于掠夺子牙河沿线财物。1947年,冀中民主政权曾设立运输公司,在子牙河投入木驳船30多只;1950年,交通部曾投入20余艘小火轮,用于子牙河航运。那个时代,沙河桥一带的子牙河水面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蔚成一景,沙河桥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运码头和交通重镇。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黄壁庄、岗南等上游水库的兴建,滹沱河、滏阳河汇入子牙河的水量受限,子牙河遂成季节性河流,航运才从此走入历史。康熙皇帝与沙河桥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亲自到河间府查阅滹沱河、子牙河堤防,与地方官员商议治水方略,并从国库拨付银两,修筑子牙河堤,从献县、河间至大城、静海,长达二百余里。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康熙皇帝乘船巡视子牙河,命令地方官员截留漕米二万石,收贮于河间沙河桥地方,“以备平粜”。其中,还多次记载水灾后的河间府饥民流落到京城,官方广设粥厂救济,直隶巡抚李光地甚至因救济灾民不力,自觉为官失职,向康熙皇帝检讨;由此,可也看出,康熙皇帝直接下令在沙河桥设立米仓,将从南方运往京城的漕米贮存于此,是治水救灾整体方略的一部分。

《清实录》是记载皇帝起居出行的官方资料,虽然提到沙河桥仅寥寥十几个字,但信息量还是颇大的:其一,说明当时的子牙河沙河桥段曾有大量漕米运输,二万石糟米约合现在的260万斤,可知粮仓之大,也证明当时的沙河桥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储运集散地;其二,沙河桥及周边一带百姓受水灾危害,曾经米价爆涨,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命令从运往京城的漕米中截留一部分,以备水旱灾害时低价出售、平抑米价。

其三,康熙皇帝从天津一带登船巡视子牙河,御舟曾在武清县王庆坨镇等地停留,虽未明确记载在沙河桥登岸,但从文字记载推断,御舟还是有可能经过沙河桥的。除了此次巡视子牙河,《清实录》还记载康熙皇帝多次乘船到河间府的沧州、景州(今景县)等地,巡视河堤、河道,康熙本人甚至亲自做《九河故道考》一文,详细考证河间古郡的“九河故道”来历,可知其对河间府河道走向掌握得相当详细,因此康熙皇帝极有可能造访过子牙河沙河桥段。沙堤烟柳景色新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天乐人袁元任河间知县,曾主持编修康熙版《河间县志》,袁元还写过一首《沙堤烟柳》,据后人考证,所写景色为子牙河沙河桥一带堤岸所植柳树,因当地多为沙质土壤,故称“沙堤”。诗中写道:“碧玉垂垂野店香,云屏深翠隐莺房;染衣夺锦留仙秘,远黛含颦倩晓妆。带雨轻匀裁雾縠,回风腻影剪吴缃;丝阴半躲分千笑,羌笛声中春草芳。”

一望无际的子牙河堤上,柳树成行,满眼翠绿,春风习习,枝条拂动;一场春雨过后,那棵棵垂柳仿佛略施淡妆的女子,越发清新迷人;是谁家孩子在堤上玩耍,悠扬地吹响了柳笛,间或还能听到莺鸟的叫声,它们一定是在柳树上搭起了小窝……从此,“沙堤烟柳”入选“河间八景”,倍受文人墨客青睐。

如今的沙河桥镇,331省道穿越镇区,保沧高速专设出口,子牙河、子牙新河、黑龙港河西支、北排河等河流过境,依然是辐射周边的产业重镇。从2700年前的黄河故道,到康熙时代的修堤往事,从航运兴隆的水镇码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治洪岁月……抚今追昔,说起那一段段古镇故事,一如那子牙河上的粼粼波光,永远令人心动,催人感怀。

举报/反馈

时空大观

4.1万获赞 1.1万粉丝
探寻丰厚历史底蕴,驰骋壮美万里河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