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能用来治沙吗?原先治理不都是植树吗,为什么杨树不行呢?

实际上,不仅是杨树,只要是大型的乔木都不可以,早些年我们国家在这一点吃了很多亏。

植树造林的教训

中国的荒漠化程度的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国家在这方面也花费了十分多的资金。

在2001年到2010年的六年时间内,国家为了缓解土地退化问题制定了6个计划,并且投资了7250亿人民币进去。

通过人工的方式种植森林是我们国家一贯使用的方法,从1952年开始到2008年,我们国家一共人工种植了2.3亿公顷、空中播种了3070万公顷的森林,让全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

我国植树造林总面积变化

可是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速率,比1950年还高,已经从1950年的11%到了2000年代的19%

明明花了那么多钱种树,可是为什么沙漠化速度不降反升呢?

最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缺乏治沙经验,在沙尘地区种植的多为杨树、桉树等大型乔木,如河南省2000年到2005年间白杨树占据了种植总面积的40%。

乔木植物有个特点,初次种植成活率高,长效快,不像草和灌木需要多次补种、撒籽,大量节约了成本。

很多地区的开始的几年大型乔木确实长势很好,长成了“小树林”。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52年到2008年的50年间的种植中,树木的存活率只有24%。

同时发现,在陕西省北部的干旱地区和河北省北部的地区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陕西省北部的半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比种植前还减少了30.5%。

此后,包括内蒙古等多地也报告了乔木种植导致当地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的情况,并且在很多干旱地区发生了大量的荒漠化。

为什么明明种植了植物,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荒漠化呢?在这些干旱的地方,通常生长的是小型灌木、草原植被和一些不容易受到风侵蚀影响的草本植物。

当时为了短时间内产生收益,大量快速增长的乔木类植物被种植下去。

这些植物在短时间内长高,但是长高的杨树等树木造成了以下的结果:

长高的乔木遮住了阳光和极少部分的降水,同时杨树的根渗入地下,消耗了大量土壤中的水分,生成了一个深度2米左右的干燥土壤层

这个干燥的土壤层形成了一个屏障,使得原本土地的植物如灌木、草等根浅的植物无法获得深层的地下水直接死亡。

地表出现了大量的粗糙地带,这些粗糙地带会让地表的风速和地表径流的增加,使得土壤进一步流失。

种植下去的乔木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越来越矮小成为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也极低的“小老人树”。十几年后,这些干旱的土地将无法自然生长任何植物,发生荒漠化。

由于多年前的盲目种植乔木,中国很多半干旱地区在树木种植的30年后当地的树木总存活率急剧下降到15%左右。当地的地下水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下降到40—50米的深处,土壤水分短缺加剧,开始了新一轮的沙漠化。

早些年以种植树林为基础的生态恢复项目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防治成功,反而产生了部分的荒漠化。

其实,通过生态恢复的想法是没错的,只是不能操之过急。

现代的治理技术

一片沙漠想要转变成较为完整的树林,是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如:荒漠-草原-灌木-矮小乔木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不能够直接“大跨步”直接种植乔木,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改善工程。

沙漠中的灌木与水井房

在经历了一些失败后,2010年之后,许多的绿化项目中开始降低树木的密度以本地灌木和草种植的方式在推行起来。

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采取了多种人工促进措施,如固沙沙障,即草方格、石方格等,通过用不同的材料图稻草、石头、塑料条等,人为的先设置1米到三米不等的方格,先组织土壤的迁移。

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地图数百公里长的穿沙公路两侧都是草方格和苇方格。

在这些方格的中间开始人工种草,同时减少人类活动的不利干扰,以加速荒漠化土地的恢复,辅以多种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灌溉等方式。

也有利用蓝藻来治沙的办法,蓝藻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不仅能够存在于海洋和淡水中,也能在荒漠中生长。

蓝藻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在荒漠地表形成一个壳状结构,一方面能够捆绑固定沙土颗粒,以免流失。

另一方面,蓝藻细胞分泌的多糖可以使得沙土的防风储水能力大大加强,在种植蓝藻一段时间后,土壤的水文条件得到改善,生物群落多样化。

营养程度逐渐富集的土壤就可以自我维持和发展,进入自然演替阶段,为之后的草本植物、灌木生长提供条件。

这一套技术被称之为藻-草-灌综合技术,在我国的治沙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至今,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地区因地制宜的治沙共计5万余亩,一些地区的林草覆盖率从原先的15%提高到了现在的80%以上。

这样的办法治沙过程时间将会拉长很久,不过不会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产生危害,是一条生态的可持续道路。

结语

距离此地不足百公里的库布齐沙漠中的卓越治沙成绩,被认为是创造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典范模式。我们国家的部分治沙技术成为国际领先地位,这一切的成绩属实不易。

举报/反馈

Hi科普啦

500万获赞 39.3万粉丝
用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文化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