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生之间的竞争是非常非常激烈的,下文将为您介绍科举中秀才,举人,进士等职位是有多难考以及他们相对应的社会地位。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一直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和实现理想的阶梯,广大文人对科举考试也是趋之若鹜。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古代文人进京赶考的故事,常常伴随着人生的大起大落。那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流程?进京赶考又是怎样的操作方式?这一篇我们就以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为例,真实还原一次古人的「进京赶考」全过程!


很多人将今天的高考类比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这种类比并不十分恰当。尽管二者都是考试,但其目的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今天的高考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古代的科举考试则是为了获得做官的资格。所以从考试目的角度看,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但从参加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备受全国瞩目。因此,高考的规模和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合二为一,就更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了。


所谓的进京赶考,是指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和殿试,这已经是科举考试后半段的内容了。在进京赶考之前,科举考试还有若干次的资格考试和初级考试。


△ 科举流程图


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过资格考试。这种资格考试被称为「童试」,童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童试要经过三个级别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相当于县长)主持。县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考前一个月,县衙会公告具体考试日期。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时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亲供」「互结」和「具结」。亲供相当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以确保你家是良民世家。所谓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所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这一环节类似今天的政审。县试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鲁迅就曾经参加过晚清的县试。据鲁迅弟弟周作人日记记载,鲁迅当年在 500 多名考生中排名第 137 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


县试合格者将参加第二级资格考试,叫作府试。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考试地点在府城,相当于今天的市。府试一般由知府(相当于市长)主持,连续考三场。府试又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尽管童生这个名字看着很年轻,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连童生都很难考过。年纪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岁,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爷爷和孙子可能都是童生。

举报/反馈

翰墨1228

13.2万获赞 3818粉丝
分享文字与诗之间的美好,记录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