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这是马英九之父马鹤凌骨灰坛上镌刻的伟大遗愿。


马英九此次大陆祭祖之行,无论到何地参访,总有路人向他亲切问好。

一句“马先生好”既是欢迎也是认可。


一个台湾政界人物能在大陆受到友好认可,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两岸统一抱有期盼。

而马英九会走上维护祖国统一的康庄大道,与父亲马鹤凌的教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少年丧父·】——»

和儿子在台湾长大不同,马鹤凌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伢子。

1919年的一个寒冷冬日,马鹤凌出生于湖南湘潭白石乡


湖南湘潭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物华天宝的好地方,从那里走出去的名人多不胜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白石乡距离毛泽东出生的韶山冲仅仅只有半小时的车程,称一句老乡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同乡不同命。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马家当年则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马鹤凌的父亲马立安精通商道,在他的悉心经营之下,家里的生意做的如火如荼。

马鹤凌出生时,马家已经坐拥不菲的家业。因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的生活条件比毛泽东优渥的太多。

只可惜,这样的幸福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在马鹤凌六岁那年,马立安患上了重病英年早逝。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只留下一对孤儿寡母,根本无力维系生活。

幸运的是,马立安生前广施善缘,与许多亲戚关系亲密。

其中有一个名叫马敬,在他的资助下,马鹤凌举家搬离湘潭到衡山县生活,熬过了那段艰苦岁月。

后来每次提起这位恩人,马鹤凌的感激之情都一语难表。


也是在马敬资助下,小学毕业后,15岁的马鹤凌进入衡山岳云中学读书。说来也巧,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也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岳云中学对马鹤凌的影响相当之大。在那里的六年时间,马鹤凌不仅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思想上也进步很快。


当时,日本一再加快侵华的脚步,国内抗日救亡思想高涨,马鹤凌热血青年,立志为国献身,读书期间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马鹤凌在数理化方面颇具天赋,原本是想要攻读工科,以期将来实业救国。后来偶然间了解到孙中山思想,大受触动,自此心中种下革命救国的种子。


1941年,马鹤凌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在大学中,马鹤凌因缘际会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秦厚修,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决战阶段,经过多年的战斗国民党民兵损失严重,蒋介石号召知识青年投身于抗战大业之中。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当时的马鹤凌已经临近毕业,原本打算完成学业后便和心爱的秦厚修完婚,结果在看到征兵信息的那一刻,他毅然决定报名参军。

当时那批知识青年组成的部队,主要作为远征军的补充兵力,在越南缅甸等地作战,不仅要面对凶残的日本人,还要克服当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可马鹤凌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心心念念的只有为国家尽忠。


秦厚修虽然担心不已,但最终还是支持了马鹤凌的选择,在多年的相处中,她清楚陪在自己身边的这个男人,心中一直燃烧着一股熊熊的救国烈焰。

为此,秦厚修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马鹤凌踏上生死未卜的抗战之路前,两人在众多朋友老师的见证下,正式结为夫妻。


1945年春,马鹤凌与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告别,随大部队前往抗日战场。在离开重庆之前,马鹤凌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楼船百尺荡春潮,战旆迎风分外骄。回首山城重泄涕,断肠人在灞陵桥。”

短短二十八个字,尽显中华儿女的侠骨柔情。

正是这一份侠气,因缘际会之下,居然救了自己母亲的性命。


«——【·福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八年,中国人民赢得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马鹤凌由于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先后被安排在蒋介石侍从室担任侍卫,后来还被上级点将加入了蒋经国组织的“救国团”。


1949年,国民党大厦将倾准备撤退至台湾。马鹤凌当时起了去香港的心思,不过故土难离,在赴港之前,他决定回乡一趟,再见一见自己的亲人。

在回乡后,他最后为乡亲们做了一件事。


不久后,马鹤凌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湘潭县。回到家乡的他,第一时间去看望了一些多年未见的亲友,以及那些曾经在苦难时期,帮助过他的恩人。

之后才回到自己的老家。

曾经人声鼎沸的老房子,由于多年无人居住,如今已经是破败不堪。举目四望,满目尘土,一片荒凉的景象,让马鹤凌心中不禁有些伤感。


他在亲戚的帮助下,将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休息的时候,从随身带着的行李中拿出一些显得有些破旧的包裹,轻轻的放在桌子上。

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叠已经泛黄的纸张,上面的墨迹都已经有些不清晰,很明显已经有些年头了。


粗略的看了一眼,马鹤凌请家里的几位亲戚,将名字在纸张上的村里人都喊来家里。几位亲戚有些疑惑,不清楚他是什么意思。

接过马鹤凌递过来的纸张一看,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叠纸都是曾经的佃租契约。

当年,马立安没有离世之前,家里有着数百亩的水田,其中多数都租给了当地的百姓种植,因此有了这些契约。


亲戚们各自接过几张,便出了门去叫人。很快,一群人便陆陆续续的来到了马鹤凌家,只不过各个眼神躲躲闪闪,似乎有些慌张。

而且人还不齐,不待马鹤凌开口询问,寻人的亲戚便解释说,名单上的有些人早已经过世,还有些人死活不愿意过来,怎么说都不行。

马鹤凌心念一动,便清楚那些佃户不肯过来的原因,他将众人留在院子里,自己亲自的去叫人。


不一会,一行人垂头丧气的跟着马鹤凌回到了院子,不仅有名单上的人,还有过世之人的亲属。

这时候,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的村民,大家叽叽喳喳的议论个不停,不知道马鹤凌究竟要做些什么。


眼看人已经差不多聚齐,马鹤凌拿着契约面向大家。原本议论纷纷的村民顿时鸦雀无声,他们都以为马鹤凌是来讨债的,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马鹤凌举着契约刚要准备说话,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直接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马少爷,这些年到处都在打仗,我家那口子死的早,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实在是没钱还你啊。

有了老妇人开头,院子里瞬间炸开了锅。


一个灰头土脸的中年男人,带着哭腔说道:马少爷,不是不还您钱,可家里实在是没钱,孩子前些年战死,家里的老婆子生了病,还有孙子要养活,您再宽限一段时间吧。

早先,那些人不肯过来,马鹤凌便清楚是怎么回事,他知道村里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勉强维持生活已经不错了,肯定还不上钱。

而他根本就不是来要债的。


马鹤凌走上前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大喊一声:“大家静一静,听我说完”

待得村民的情绪稳定下来,马鹤凌看着眼前黑衣黑衫,面黄肌瘦的村民说道:我并不是来向大家要债的。

话音刚落,村民们都直愣愣的盯着马鹤凌,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马鹤凌顾不上村民的错愕,只是转过头对身边的亲戚说:给我找一个火把过来。


当火把递到马鹤凌手上,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村民,又生出一阵骚乱,吓得连连后退。

看到这一幕,马鹤凌也有些哭笑不得,他赶紧开口说道:各位乡亲,你们很多人都是我的长辈,我知道大家苦难,也清楚大家没想过赖账。所以这些账目就一笔勾销了。

说罢,便将所有契约凑在了火把上,火焰瞬间燃起,顷刻间所有契约便付之一炬,看的村民们错愕不已。


马鹤凌笑着说道,当年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曾教育我,长大后要多为家乡做事。这些年,我奔波在外,烧掉契约算是为大家做一点事情,圆了我父亲的心愿。

村民们这才明白过来,心中的感激之情无以复加,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曾经出资帮村里建育儿堂、建渡口的马立安,不觉间已经泪湿眼眶。

马鹤凌的这份侠义心肠,最终救了她母亲向敦一命。


建国后,土改运动期间,曾经的地主阶级大多在政府的打击范围内。马家便属于地主阶级,没有随儿子一道前往台湾的向敦因此受到波及,被隔离审查。

向敦已经年逾花甲,如果真要折腾起来,恐怕身体会吃不消。

村民们感念马鹤凌的仁义,居然冒着风险将向敦救了出来,最终向敦和已经身处台湾的马鹤凌重逢。这件事对马鹤凌的造成极大的冲击,他没想到当年的一个善念,居然换回这等福报。

由此,他对乡亲们十分感激,也更加的怀念那片土地。

«——【·思乡之情·】——»

1952年,马鹤凌带着两岁的马英九从香港去到台湾,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

可位高权重却难抵挡思乡之情,他日日夜夜都在惦念着家乡,每当午夜梦回,家乡的点点滴滴就会浮现在眼前。一湾浅浅的海峡,阻挡了全部的惦念,他多么希望两岸可以统一,再看上一眼家乡的春天。


直到1995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马鹤凌才终于回到了惦记几十年的故土。

那一天,头发花白的他坚持要自己走进村子,用双脚丈量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一一拜访了那些尚且在世的乡亲们,泪水流了一遍又一遍。

这一趟回乡之行,马鹤凌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也看到了家乡的沧桑巨变,乡亲们明快的笑容都在证明日子正在一天天的变得更好,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推动两岸统一的决心。

回到台湾后,他拖着年迈的身体四处演讲,痛斥台独势力的无知,一再号召台湾民众反对台独。

2004年,台独分子陈水扁在竞选时,马鹤凌四处奔走,呼吁民众要投好手中关键一票,不要让台独分子钻空子。虽说最终未能阻止陈水扁连任,但他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为了加速两岸的统一进程,马鹤凌不顾疲惫频繁的来往于两岸之间。多次向中央有关部门进言,希望可以尽快实现三通,加速两岸的了解与合作。这些发自内心的建言,备受中央领导的重视。

除了身体力行之外,马鹤凌还一直教育儿女要热爱国家,教育他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让他们懂得何为家国大义。


也正是在他的教育之下,2008年马英九执政台湾后,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为两岸的合作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语·】——»

2005年,马鹤凌在台北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反对‘台独’,要祖国早日统一!”

是他留给儿子的临终遗嘱。


马鹤凌后半生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鹤凌老人的意愿一定会实现,两岸必将统一,这是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历史大潮

所有阻拦在历史大潮面前的人都将会在历史上留下永恒的骂名。

举报/反馈

逗开心旅人

3万获赞 4089粉丝
喜欢故事的小主,欢迎关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